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洞子沟银矿床是新近发现的产于中元古代裂谷的银多金属矿床 ,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在过去的研究中作过报道 ,但对其成矿时代不十分清楚。本文通过对洞子沟银多金属矿床中切割矿体的辉绿岩脉进行Sm Nd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和Pb同位素的分析 ,认为洞子沟银多金属矿床和中元古代团山子期 -大红峪期火山喷发作用有关 ,其成矿年龄应为 1683~ 152 1Ma ,属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冀北洞子沟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从矿石矿物组成、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成矿年代学等方面论述洞子沟银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指出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中元古代早期大红峪火山活动有关,是一个浅成低温效液矿床。  相似文献   

3.
洞子沟银铜多金属矿床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长城系常州沟组地层中,受地层控制明显。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硫氢氧同位素组成及U-Pb同位素年代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矿床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吕梁运动后的伸展裂解过程中,在断陷盆地接受沉积的同时,有沿同生断裂上升的幔源热液、银铜金铅锌等成矿物质组分与常州沟组陆源碎屑一同沉积,形成洞子沟银铜多金属沉积层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灰洞子铜矿床是太平岭多金属成矿带一小型矿床,通过对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组成、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硫同位素测定及矿石爆裂温度测定的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岩体和地层,在成岩成矿作用中,岩浆同熔和交代作用较强烈,其成矿期可分二期,成矿温度划分三阶段.认为洋灰洞子铜矿床是与中酸性侵入岩密切相关的中温热液型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5.
河北洞子沟银(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论述了洞子沟银(铜、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时代及矿床成因,并从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及包体成分、稀土元素等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矿床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窄,δ34S=(-0.49~+2.8)×10-3,硫同位素组成以重硫型为主,接近陨石硫同位素组成。δ18OH2O=12.9×10-3,δDH2O=-73×10-3流体包裹体成分反映出成矿热液以岩浆来源为主,并混合了部分大气降水及雨水。提出本矿床是地洼区内的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6.
张十八铅-锌矿床是赣北地区新探明的大型铅-锌-银隐伏矿床,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提高对其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的认识,对指导今后类似隐伏矿床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初步研究认为,其成矿元素来源于深部隐伏花岗岩,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中温热液交代矿床,并根据控矿因素,以三种控制条件以及Pb、Zn、Cu、Sn综合化探异常作为该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洞子沟银(金铜)矿床地质物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概述了洞子沟银(金铜)矿床的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粗略地划定了成矿时代,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划出四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
柘荣英山银矿床是闽东地区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通过对英山银矿的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研究,优选东部矿段Ⅶ主矿体系统采集其成矿石英样品,采用MAT-62型热电离质谱仪进行测试,最终获得成矿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年龄为(107.6±2)Ma。通过对区域重要矿床的类比研究,认为闽东火山岩区银多金属矿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该年龄确定对闽东地区相关成矿系列成矿学时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十八铅-锌矿床是赣北地区新探明的大型铅-锌-银隐伏矿床,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提高对其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的认识,对指导今后类似隐伏矿床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初步研究认为,其成矿元素来源于深部隐伏花岗岩,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中温热液交代矿床,并根据控矿因素,以三种控制条件以及Pb、Zn、Cu、Sn综合化探异常作为该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曙光 《矿产与地质》2003,17(5):610-612
铜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重要矿床之一,对其成矿物质以前多认为来自单一的岩浆期后热液。通过综合分析成矿元素在各地质体中的分布及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具多源性;不同类型矿石其成矿环境不同;围岩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花岗斑岩岩体、层间滑脱构造及有利围岩组合是矿床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汝阳县楼长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楼长沟铅锌矿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体内近EW向构造蚀变破碎带中,具有多源、多阶段成矿特点,反映成矿与中元古代晚期的闪长岩体及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具有同源成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测定、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在燕山晚期太山庙花岗岩体周边寻找同类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庙沟金矿床位于柞水县大西沟―银洞子多金属成矿带上。矿带内发现两处大型(大西沟菱铁矿、银洞子银铅矿)、多处中小型(韭菜沟金矿、穆家庄铜矿、黑沟菱铁矿等)热(卤)水喷流沉积型矿床。矿区成矿条件优越,含矿地层为泥盆系大西沟组D2d1-23上段的中部层位,含矿岩性为蚀变铁白云石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矿体在空间上受控于沿层间发育的NW—SE走向的铁白云石石英脉以及一些小规模的层间挤压构造破碎带,蚀变类型为铁白云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本文总结其成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探讨了矿床成因,结合物化探成果及与热液成因矿床类比,认为本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东-吉南硼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及O、C、B同位素特征的研究,结合数学地质方法分析认为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硼矿的成矿作用可分为沉积成岩成矿和变质-混合岩化改造成矿这两个主要成矿期。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改造型  相似文献   

14.
柞水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岩、矿石稀土总量变化较大,稀土分配模式总体均为右倾型,富集轻稀土,重稀土分异不明显,重晶石脉、矿石皆呈负铈异常,铈亏损这一特征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海底热水溶液作用。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且以重硫为主,主矿体含矿溶液总硫值与泥盆纪海水基本一致,反映硫源来自半封闭还原条件的泥盆纪海水。铅同位素分析表明矿床铅来源主要为深源,与海底火山活动存在一定关系。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研究分析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泥盆世,成矿作用与热水沉积成岩作用同时发生,相关证据也证明热水沉积作用是主要的成矿方式。研究认为,该矿床属热水喷流沉积成因,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可以分为海底喷气沉积成矿和改造成矿期两个成矿期,前者是本矿床最主要的成矿期,形成了热水沉积岩(重晶石岩、硅质岩等)以及细粒金属矿物,建立了成矿模式。结合区内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5条找矿标志,并通过资料研究分析,从矿区外围找矿和新区找矿两个方面进行找矿预测,指出了8片预测靶区。这为深化认识柞水-山阳沉积盆地内成矿机理和指导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辽东-吉南硼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及O、C、B同位素特征的研究,结合数学地质方法分析认为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硼矿的成矿作用可分为沉积成岩成矿和变质-混合岩化改造成矿这两个主要成矿期。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改造型  相似文献   

16.
灵丘小青沟银、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小青沟银、锰矿床产于长城系高于庄组南北向破碎带中,属中低温热液矿床。本文研究了小青沟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特征、认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很复杂银来源于五台群、高于庄组白云质灰岩及次火山岩体,锰主要来源于高于庄组二段含锰灰岩。小青沟矿床经历了矿源层形成和燕山期成矿二个过程,作者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东宁县洋灰洞子铜矿床成矿岩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洋灰洞子铜矿床的成矿岩体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成矿地质背景,着重研究与铜钼矿床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岩性特征、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点、成岩时代、物质来源及侵位方式等,确定了该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洋灰洞子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18.
炎金才 《地质论评》1995,41(4):293-300
大西沟-银洞子矿田由两个相邻的大型矿床组成,西部为大西沟菱铁矿矿床,东部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在两个矿床接合部位的11号矿体中,发现一套典型的小型滑塌构造,其变形层为薄层菱铁矿,非变形层为条带状重晶石岩,两者均为海底喷流成因的水沉积而成。滑混构造的发现表明,在成矿作用过程中两个矿床接合部位存在着一个近南北向水下高地,将沉积盆地分割成两个次级沉积洼地。该水下高地控制着两个洼的沉积环境和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陕西柞水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物质来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宾  姚仲友 《西北地质》1991,12(4):24-28
银洞子矿床位于陕西省南部柞水县境内,是一个以银—铅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矿区内钠长石、碧玉和重晶石条带很发育,岩石碎屑似凝灰质结构,矿带中可见凝灰岩出露。硫同位素以富集重硫为特征,δ~(34)S‰主要集中在2‰—20‰,其形态呈波浪式分布,矿石中的铅组成属正常铅,具有单阶段演化特征。矿石中和凝灰岩中的Rb/Sr值小于1,而Ag含量却相反,都大于1,即Ag含量和凝灰岩具有密切关系。其矿床特征可与麦根矿床、芒特艾萨矿床、霍各乞矿床等国内、外著名的火山成因矿床类比。笔者认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的矿质来源于海底火山喷溢。  相似文献   

20.
崔玉斌  赵元艺  屈文俊  刘伟  叶荣  刘妍 《地质通报》2011,30(8):1283-1293
拉屋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底斯成矿区申扎-旁多铜、银、铅、锌、金成矿带,为大型矽卡岩型铜铅多金属矿床。在系统研究拉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矿石的磁黄铁矿为对象,测定Re-Os同位素年龄,获得等时线年龄数据为(309±31)Ma,187Os/188Os的初始值为0.51±0.12,γOs值为306.90~880.29,Re/Os为20.46~80.46。上述结果,结合矿区野外地质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特征,证明拉屋矿床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来故期,其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并在喷流过程中与地壳海底卤水汇合,遭受了壳源物质的混染,形成喷流成因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