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渭河断陷盆地地壳速度的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薛广盈  丁韫玉 《地震学报》1997,19(3):283-290
首次采用重叠球迭代重建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两点快速射线追踪,对渭河断陷盆地地壳速度变化进行了三维层析成像研究.通过理论模拟计算检验了陕西省台网观测系统的监控效能,并利用该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对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进行了层析反演成像.研究结果表明:位于泾阳以北的铜川、耀县一带,近南北方向伸展存在一高速区,铜川附近速度值最高;位于商县、兰田的西南方向,存在一长约100 km、宽约50 km的低速带,带内有两个相距50 km的最低速度区;历史强震震中主要分布在高速区的边缘或较高速度区;秦岭南缘的东西两部分速度横向不均匀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在扶余油田采用井间电磁波和声波CT方法进行的试验。阐述了试验的意义、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实施方案及成果几方面。试验结果表明电磁波的工作频率应降低到至少几百KHz以下才能适于油田应用。100m井间距的声波成像获得了成功,两个油层均有清晰显示。最后,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承压含水层波导及其地声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文彬  陈葆仁 《地震学报》1997,19(3):309-316
在建立承压含水层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把水平分布的承压含水层概化为水平层状的平板型波导,提出了地声信号的承压含水层波导传播机制.应用Biot理论推导了承压含水层中地声波作波导传播的谐频表达式.对山东莒县地声井承压含水层进行了计算,得出其基频为35.0 Hz.利用莒县地声井观测的地声信号作Wigner时频分析,得到的频率基本上为基频的整数倍.结果表明,承压含水层对地声波的响应存在着频率选择现象,只有当波的频率f是基频的谐频时,地声波才能在含水层中作导波传播,承压含水层对此才有响应.   相似文献   

4.
声波与弹性波场数值模拟中的褶积微分算子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富氏变换正反技术,分别讨论了各向同性声波与弹性波场模拟中的常规微分算子的设计方案,并将这些褶积微分算子分别应用于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声波与弹性波场模拟当中.为了更好地压制截断引起的吉谱斯效应,我们引入了汉宁窗.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这种褶积微分算子法具有快速,高精度且对计算机内存需求低的优点,是一项颇具潜力的高速、高保真的数字仿真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横向各向同性BISQ方程的弹性波传播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Biot流动和喷射流动是含流体多孔隙介质中流体流动的两种重要力学机制. 近年来,利用同时处理这两种力学机制的BISQ(Biot-Squirt)模型,弹性波衰减和频散的问题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基于BISQ方程的波场数值模拟尚未见到公开的报道.本文从BISQ方程出发,利用交错网格方法对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中不同频率和相界情况,以及双层介质中的弹性波传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在同时考虑两种流动机制作用情况下地震波和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6.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5,17(3):273-282
首先针对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 项目的需要,阐述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必须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强调了强震孕育条件与过程的研究是其中的核心.文中先对笔者80年代提出的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发展作了概述;进而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破裂实验三个方面论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从华北北部层析成像研究结果看出:强震震源都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接触地带,但偏于高速体一侧.通过硬、软包体力学模型研究,确认:硬包体(即坚固体)是大量应变能高度集中的重要条件.岩石失稳条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致表明:只有震源体的刚度大于环境刚度时才可能导致岩体失稳、突然破裂与应力降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R/S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碧泉  黄汉明 《地震学报》1995,17(4):528-532
非线性R/S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王碧泉,黄汉明,范洪顺,王春珍,陈佩燕(中国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主题词:非线性理论;中期预报;分数维;R/S方法;赫斯特指数H近几年来,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已引...  相似文献   

8.
康来迅  王建荣 《地震学报》1995,17(3):396-399
昌马断裂带地震滑坡的期次与年代康来迅,王建荣(中国兰州730000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主题词古地震;滑坡;地震崩塌;断裂带众所周知,当前对古地震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断裂带上崩积楔的规模和期次的分析来实现的.本文则以昌马断裂带为例,由分析地震滑坡...  相似文献   

9.
张先康  杨卓欣 《地震学报》1995,17(4):422-431
给出了利用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地壳速度结构被看作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而不事先把速度模型参数化,从而避免了不同的参数化过程对反演解带来的不确定影响.给出了把两类资料联系在一起的积分核的具体表达式.用文中的方法处理了唐山滦县地区的实测资料,获得了该区中、上地壳三维结构的层析成像结果.并与仅用人工地震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电阻率层析成像用于水文地质勘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李晓芹 《地震学报》1997,19(6):655-663
电阻率层析成像是根据阵列电极的电位测量重建电阻率图象的一种新技术,与波动CT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图象重建的关键在于快速完成对稳定电流场的泊松方程求解和反演迭代.本文以岛裕雅的级联算法为例,简介了数学方法的基本步骤.针对山东汶南煤矿的矿井涌水问题,实施了地表层析探测,3条剖面总长5 832 m,最大成像深度120 m.层析图象清晰地揭示了地层结构、煤矿采空区、破碎带和裂隙(或管道状)漏水区的分布.所得结果经钻孔检验正确,已成功地应用于继而展开的堵漏截流治水工程.文中针对技术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电磁波层析成像——图像的一致性及地下水探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马奎祥 《地震学报》1997,19(5):524-534
在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中,发射机的原地辐射常数无法标定,且实测量中包含着感应场的影响.因此,由常规图像重建方法得到的吸收系数分布仅为相对量,直接影响着连续剖面图像的一致性.本文给出了计入感应波动场影响的正演公式,提出了计算原地辐射常数E0值的交替追赶方法,开展了水中标定试验和岩性测试,对EW-1和JWQ-3型仪器的标准读数给予了准确定义,并就频率规范和连续剖面的边界光滑问题进行了探讨.探测内蒙古唐公塔地下水的连续剖面得到了一致性良好的层析图像,吸收系数的绝对数值合理可靠,与岩样测试结果相吻,较准确地找出了含水层的深度、延展方位及含水程度,指导找水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平原和西北部地区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郁曙君 《地震学报》1995,17(2):203-211
为了建立中国东部平原和西北部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将研究区根据地形和地质特征分为4个区.为了使等震线的形状随着距离的增大,从椭圆向圆逼近,推导出限尾法.用椭圆投影,两步拟合,限头和限尾法求出了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外缘甘肃段的烈度衰减关系;鄂尔多斯活动断裂系是一个地质、地形条件混杂的地区,不可能建立该地区统一的烈度衰减关系;新疆地区的烈度评定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大半个中国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的烈度衰减关系大致分为两类:平原型和山地型.在平原和沉积区可以用中国东部平原的衰减关系(简称平原型);在山区可以用川滇多数山区的衰减关系(简称山区型).发生在交界处的地震,其衰减关系分别为:在山的那一边属山区型;而在另一侧,则属平原型.在两种地形交错的地区等震线形状不规则,衰减关系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前中国大陆地震震级概率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96,18(4):420-426
采用以地震震级-频度关系和贝努利随机独立试验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对2005年前中国大陆各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5年前,中国大陆东部各地震带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一般在0.7以上,大部分在0.8以上;各地震带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一般在0.5~0.7之间;7级地震发生的概率也以山西地震带最高,可达0.0858.2005 年前中国大陆西部各地震带普遍具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一般达0.9以上);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在青藏高原周缘各地震带和南天山地震带相对较高(0.7以上).本文最后对预测结果的可信度、预测概率大小与未来地震的年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胡敦宽  李淑芳 《地震学报》1996,18(1):128-131
白家疃观测井的地热干扰排除及机理探讨胡敦宽,李淑芳,刘永铭中国北京100095北京地震基准台中国北京100085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题词地热,干扰排除,抽水,降水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实践表明,不研究地热的正常动态,就无法判别异常;不进行干扰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蒋海昆  刁守中 《地震学报》1995,17(4):524-527
一个具有分形结构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及分形维数D与b值之间关系的初步讨论蒋海昆,刁守中(山东省地震局中国济南250021)主题词分维数;地震模型;趋势预报关于能够产生分形结构的破裂模型,已有一系列研究结果(Turcptte,1986;1989;Nagah...  相似文献   

16.
陈虹  黄忠贤 《地震学报》1995,17(2):264-269
应用混合极值理论及最大似然法估计中国大陆地震危险性陈虹,黄忠贤(中国北京100085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题词地震危险性;地震活动;地震综合预报极值理论由于其不需要一段时间内的全部观测资料,而只需各个短时间段内的极大值,故在利用历史资料及现代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在深钻井中测量岩层流体孔隙压的方法.以华北地区沉积盆地为例,分析了0~4 km深度岩层孔隙压实测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内1900年以来发生的MS5.0的地震,讨论了3 000 m深处异常孔隙压的区域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井中实测的岩层孔隙压p0并不完全等同于静水压pH,超孔隙压现象存在但不具普遍性.由油田勘探井、评价井及开发井中实测的孔隙压(p01,p02及p03)与静水压之间的关系为:① 具超孔压的地区p01>p02>pH>p03;② 孔隙压正常或偏低的地区pH>p01>p02>pH>p03.通过对本区超孔隙压现象的区域分布与MS5.0地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大约以纬度36~36.5为界,南部存在超孔隙压现象,即在约2 000 m深度以下,实测孔隙压明显高于静水压,且随深度增加而呈幂函数递增,其地震活动性弱;而北部实测孔隙压基本正常或偏低,孔隙压值随深度呈线性递增,其地震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设计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5,17(3):370-374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明确规定了要按近震或远震考虑场地的地震环境;并针对1977年版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提出了确定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方法.由于新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的,原有的确定近震和远震的方法已经不适宜.本文考虑到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实质,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本思路,推荐了一种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较为妥切地解决GBJ11-89规范与1990年版地震区划图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矩形网格模型的声波层析成像检测结构混凝土存在的主要问题:1)矩形网格无法充分模拟结构混凝土的速度间断面、2)射线追踪面临穿到凹多边形检测区域之外或穿越内部预留空洞的风险,本文研究了三角网声波层析成像检测技术.依据Delaunay三角剖分的优化准则,结合波前法对模型进行三角剖分;采用"基于波前最小走时单元的三角网射线追踪全局算法"计算声波初至时、追踪射线路径;应用代数重构技术求解层析成像反演控制方程,得到模型的速度分布.数值模拟及应用实例表明,三角网声波层析成像,模型参数化灵活、速度间断面描述准确,射线追踪可靠性强、精度高,反演成像分辨率高、更接近实际结构形态,适应具有复杂几何边界和内部结构的结构混凝土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20.
贾素娟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6,18(4):502-512
以山西中部地区为例,直接利用历史地震影响烈度进行地震区划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历史地震资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场地影响烈度的统计特性来编制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烈度区划图;② 在确定统计时段时,应充分考虑影响烈度资料的完整性和区域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③ 将平均重现期为500 a的烈度区划结果与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较,两者在分区形态上大体相近,个别地段有差异,也各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