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小尺度深凹地形边界层影响因子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石勇  蒋维楣 《高原气象》2000,19(1):91-99
建立了一个针对小尺度深凹地形的、高分辨的、三维非静力的边界层试验模式,通过求解非定常的方程组获得边界层的定常解。有选择地对影响深凹地形边界层结构的不同因子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凹地形的深度H、坡度α以及初始地面风速u0的大小和初始风速的垂直切变(P)等因子对边界层的结构有较大的影响,且模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大建立了一个针对小尺度深凹地形(深凹露天矿)使用的三维非静力的诊断模式。模式中采用能量(E-)闭合方案,取细网络,具有甚高的空间分辨率。利用该模式充分分析了露天矿边界层的结构特征。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初始地面风速,初始的风速垂直切变,露天矿的采深及边坡用的大小等因素对复环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深凹地形边界层风场与湍流场结构及扩散规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模拟小尺度复杂地形边界层平均流场和湍流场结构分布特征的三维非静力细网格高阶矩湍流闭合模式,并将此模式与一个拉格朗日粒子随机游动大气扩散数值模式相联结,以边界层气象模式的输出作为扩散模式的输入,构成了一个大气扩和模拟系统,成功地模拟了某地实际深凹露天矿区和理想凹坑地形两种情况下的平均流场、雷诺应力和湍流通量场,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模拟了矿坑内污染物的散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形边界层风场的三维局地尺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个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中γ尺度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非静力边界层风场数值模式,利用该模式对河南省登封市阳城工业区周围的实际三维地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式对峡谷地形的加速作用、山体的抬升与绕流均有较好的模拟,但是对背风坡涡旋的模拟不太理想。与实测资料的对比显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模式可以得到较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5.
太湖区域三维湖陆风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逄勇  濮培民 《大气科学》1995,19(2):243-251
本文考虑太湖周围实际地形,建立了一个适合太湖区域复杂地形,满足静力平衡条件的三维非定常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计算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与实际观测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青岛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卫国  蒋维楣 《大气科学》1996,20(2):229-234
本文建立了一个非静力的三维细网格边界层模式,对青岛地区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和湍流特征作了数值模拟,模式采用能量闭合方案,舍弃了静力近似,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模式精度。模拟以实测资料为初始输入,对该地区风场和湍流场作了较细致的模拟分析,与观测资料相比,结果合理地一致。结果表明了陡峭地形和不规则海岸线对局地风场和湍流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对邻近地区天气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卿清涛  钟晓平  王春国 《气象》2000,26(1):19-24
利用LASG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模拟了1998年4月28日和8月9日四川盆地的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原地形高度变化对500hPa和200hPa高度场、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高原地形高度的降低使本地的大尺度系统进一步加强,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进一步加强,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减弱或消失;(2)高夺地形高度降低,本地温度升高,盆地的温度下降,而且春季的影响比夏季大得多;(3)高原地形对流  相似文献   

8.
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数值模拟研究(Ⅰ):数值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层积云是一种在湍流作用下形成的边界层云,在这种边界层中,层积云顶即边界层顶,云层和非云层耦合在一起,为了加深对这种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理解,许多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野外观测和数值试验研究,然而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湍流和云物理模式相互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缺陷,本文在湍流控制方程组中引入云滴控制方程,发展了一个新的用于研究海区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数值模式,所建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实现了云物理模式与湍流模式的相互耦合;(2)实现了云滴分档凝结模式和三阶湍流闭合边界层模式相互耦合,利用所建模式对大涡模拟对比试验所采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边界层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海区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微湍流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北京海淀地区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北京大学的三维复杂地形中尺度数值模式,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图得到的地表状况计算陆气之间的能量平衡过程,模拟了北京海淀地区大气边界层的风、温场结构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而模拟了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而转化成的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模拟表明城郊之间存在热岛效应,边界层风场受到热岛的热力作用以及地形的动力作用影响.污染物及气溶胶浓度也存在城乡差别,最大浓度出现在城区的下风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形坐标建立了一个三维湖陆风的预报模式,其中对边界层及模式层顶高度采用预报方程求解,对边界层参数作了较仔细的考虑。计算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湖陆风扰动系统有着很好的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钱永甫 《大气科学》1991,15(5):90-97
本文利用1982年5月8日和1979年6月28日两个实例,进行了四种方案的48小时数值预报试验,比较了它们的预报质量及彼此间的差异。四种方案是:经典通量、通量修正、经典平流和平流修正。试验表明,在有地形的数值预报模式中,采用平流形式的预报方程组比采用通量形式的为好,既可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又可节省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业务预报的客观检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客观检验系统的框架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北京地区冬季(2001年11月1日~2002年2月28日)主要预报要素的客观检验结果,在此基础上给出北京地区冬季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的误差特征,并根据检验结果定性地分析了模式预报系统性和非系统性误差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模式地形的强迫作用是地面和对流层低层预报系统性误差的重要来源;测站高空预报要素的非系统性误差显著,初始时刻存在的误差在积分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对北京 (54511) 单站地面要素预报的检验结果发现,2-m温度预报冬季整体偏低。在系统性误差为主要误差分量时对模式的平均误差进行订正能有效地提高温度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半拉格朗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对其主要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对半拉格朗日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情况概括地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马林  温市耕 《气象科学》1995,15(3):219-227
本文以自嵌套方式,将一个有限区域暴雨数值模式编制成单向和双向的套网格模式,同时又将这两个套网格模式分别与T42L9模式进行了单向嵌套。形成了单向,双向两个双重套网格模式。运用这两个模式对1991年7月江淮流域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  相似文献   

15.
初夏南海季风低压发展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热带有限区域σ—坐标六层初始方程数值预报模式对1979年6月下旬一次南海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本例南海季风低压的发展对大地形不敏感,与南海台风的数值试验结果不同.削减湿度场的试验表明,季风低压的发展与大气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湿度减小,季风低压发展缓慢甚至发展不起来.积云对流过程及其潜热的释放对季风低压发展有显著影响,它使得低压区的上升运动加强.改变低压南侧的西南风强度,导致水汽及能量输送的减小,不利于低压的发展.低压的发展主要由积云对流所驱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979年4月10—13日在我国的一次寒潮爆发过程进行了有、无地形及修改地形的数值试验和对比分析,发现高原地形对冷空气活动强度及路径等有明显的影响:(1)由于高原地形的存在使冷空气快速沿地形边缘向南推移,冷锋偏南,给我国平原地区带来较大的降温及较多的降雨。(2)这种冷锋的移动快而达到很偏南的纬度主要是低层冷空气沿高原地形边缘绕流所产生的。(3)如果高原大地形不存在,这时冷空气直侵印度,给印度北方带来强降温。  相似文献   

17.
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并行计算试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金之雁  颜宏 《高原气象》1996,15(1):21-27
该文介绍了在SP2上实现的一个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采用温式时间差分格式,通过标准的区域分割方法实现模式的并行化,并在16个节点的SP2上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次夏季西南低涡形成机理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濮梅娟  沈如金 《高原气象》1989,8(4):321-330
本文用一个适合于高原地区的简化流体动力学模式,对一次夏季西南低涡的形成进行了多种数值试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形成的位置在高原东侧地形高度3000m附近,与实况基本吻合,降水区分布比较合理。对不同物理过程进行试验表明,动力过程对西南涡的形成起了基本作用,但单纯的动力过程不能使西南涡维持下去。潜热加热对西南涡的维持发展有重要影响。感热加热作用较小。 青藏高原地形对西南涡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模式地形高度削减一半,模拟的西南涡形成位置比实况偏西偏南;去掉地形后,700hPa为一热低压,位于青藏高原内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影响超级对流单体形成因素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恩微  许焕斌 《高原气象》1991,10(2):217-224
  相似文献   

20.
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的升级及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较详细地描述了作者近年发展的一个新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系统,包括模式的框架、物理过程以及初值的形成。给出了自1993-1995年应用于中风数值预报的结果。并与过去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作了比较,新的数值预报系统对台风预报的改进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