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泥石化是华南热液铀矿床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南岭中段黄沙矿区223铀矿床绿泥石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区分出4种产出状态的绿泥石,识别了绿泥石的化学成分类型,计算了绿泥石的形成温度、n(Mg)/n(Fe+Mg)等相关指数,讨论了绿泥石形成机制环境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223铀矿床绿泥石主要分为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裂隙充填型和铀矿共生型4种产出类型,为富铁的蠕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形成温度为200~282℃,属于中温热液蚀变;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溶蚀-沉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结晶2种方式。绿泥石化改变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原岩中铀的赋存状态,提供了成矿热液部分铀源和有利于铀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绿泥石化是大府上铀矿床重要的成矿期蚀变类型。绿泥石的形貌特征显示该矿床绿泥石主要有2种产出形态,即沿长石、石英等矿物裂隙生长呈蠕虫状集合体产出的绿泥石和由黑云母蚀变而成的绿泥石。本文主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方法研究了绿泥石化学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绿泥石为富铁的蠕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为201.48~224.20℃,平均213.65℃,属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形成机制主要有"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结晶"两种方式。绿泥石成分特征对探讨铀成矿环境与矿床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都龙锡锌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都龙锡锌超大型矿床是中国第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其中的绿泥石化相当普遍,并与矿化关系密切。本文在岩矿鉴定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对绿泥石进行了微区化学成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绿泥石为富铁种属的假鳞绿泥石、鲕绿泥石、蠕绿泥石(铁绿泥石)及铁镁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为泥质岩或铁镁质岩受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形成与含铁建造有关;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31~304℃,平均为269℃,属于中-低温范围。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溶蚀-结晶、溶蚀-迁移-沉淀结晶2种。绿泥石可能与锡成矿同期形成,其与矿石矿物的生成关系表明,燕山期岩浆活动对都龙矿床的叠加改造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向阳坪铀矿床是近年在苗儿山地区发现的重要矿床,绿泥石化是向阳坪铀矿床重要的蚀变类型和找矿标志。本文对向阳坪矿床发现的铀-绿泥石型矿石的蚀变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查明了绿泥石相关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获得了其化学定量分析结果,划分了绿泥石的种类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泥石性质及其对铀成矿的启示。结果显示,向阳坪铀矿床绿泥石可分为黑云母蚀变型、裂隙充填型、铀矿物相关型和黏土矿物吸附铁镁质转变型4种。铁硅协变图解表明向阳坪矿床主体为铁镁绿泥石,部分为蠕绿泥石,含少量的密绿泥石。据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绿泥石形成温度变化范围为190~265℃,平均239℃,属中低温热液蚀变,其形成机制包括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结晶2种。绿泥石化为铀成矿过程提供了所需的环境,促进了铀的活化、迁移并最终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劳家沟上打井斑岩型钼矿床是近年来在西拉木伦钼矿带新发现的一个矿床,其绿泥石化蚀变与钼矿化关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因此,对绿泥石化学成分的分析,有助于查明该矿床成矿过程的物化条件。本文采集矿区典型绿泥石样品,通过岩矿鉴定,结合绿泥石的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其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床绿泥石以富铁种属铁镁绿泥石为主,个别为铁绿泥石,揭示其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Mg间的置换;由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得到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70~344℃,平均312℃;绿泥石形成机制:一为先溶蚀,后结晶;二为先溶蚀,后迁移,最后结晶。绿泥石的成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热液流体特征,绿泥石化可作为该区钼成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新寮岽铜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粤东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铜矿床,在该矿区绿泥石化十分强烈,并与铜矿化关系密切。按照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矿区绿泥石可分为与硫化物共(伴)生及未与硫化物共(伴)生呈单独产出两类,两类绿泥石主要呈叶片状、纤维状、蠕虫集合体状等形态产出。本文在岩矿鉴定的基础上,以矿区绿泥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微区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深的增加,与矿化有关绿泥石的Si和Mg元素含量逐渐升高,Al、Fe、Mn元素含量逐渐降低,而与矿化无关的绿泥石成分变化规律不明显。两类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绿泥石为泥质岩或者铁镁质岩受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可能形成于富铁及相对酸性环境;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得出两类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66.32~245.62℃,平均为219.15℃,且与硫化物共(伴)生的绿泥石的形成温度相对较高,但两者均属中-低温范围。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结晶2种。  相似文献   

7.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县-景洪火山弧带北段,是该带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绿泥石化是该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而揭示绿泥石的形成环境,探讨绿泥石化与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矿床中绿泥石主要有3种类型:包括沿裂隙和孔洞中充填的Chl-Ⅰ类绿泥石、铁镁质矿物蚀变形成且与斑铜矿-辉铜矿矿脉共生的Chl-Ⅱ1-2类绿泥石以及与方铅矿一起充填杏仁体的Chl-Ⅱ3类绿泥石。从Chl-Ⅰ类绿泥石→Chl-Ⅱ1-2类绿泥石→Chl-Ⅱ3类绿泥石,其氧逸度和硫逸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演化规律,温度为188~297℃,反映出它们形成于中等硫逸度、低氧逸度、中低温的热液环境。该矿床绿泥石属于密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其主要阳离子与Mg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多期热液蚀变的产物,物质来源于矿区发育的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其形成机制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绿泥石化的形成促进了铜、铅锌...  相似文献   

8.
绿泥石化是南岭中段黄沙铀矿区中广泛发育的热液蚀变类型。在岩相学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了铀矿区内221、223铀矿床绿泥石的矿物共生组合类型与形貌特征,划分了绿泥石的化学类型,提出该矿区绿泥石的4种产出状态,探讨了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和环境,讨论了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区绿泥石:(1)在形貌特征上,矿前期绿泥石主要呈黑云母假象或星点状、团块状产出,成矿期绿泥石主要呈脉状产出;(2)在成因类型上,绿泥石主要有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裂隙充填型和与铀矿共生型4种类型;(3)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00~310℃,其中与铀矿物共生型绿泥石的平均形成温度为215°C,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范围;(4)绿泥石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形成机制主要有溶解-沉淀和溶解-迁移-沉淀两种。  相似文献   

9.
葛祥坤 《地质与勘探》2020,56(4):704-713
内蒙古劳家沟上打井斑岩型钼矿床是近年来在西拉木伦钼矿带新发现的一个矿床,其绿泥石化蚀变与钼矿化关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因此,对绿泥石化学成分的分析,有助于查明该矿床成矿过程的物化条件。本文采集矿区典型绿泥石样品,通过岩矿鉴定,结合绿泥石的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其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床绿泥石以富铁种属铁镁绿泥石为主,个别为铁绿泥石,揭示其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Mg间的置换;由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得到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70~344℃,平均312℃;绿泥石形成机制:一为先溶蚀,后结晶,二为先溶蚀,后迁移,最后结晶。  相似文献   

10.
相山铀矿田为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其中北部花岗斑岩型铀矿床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36.65%.虽然前人对相山矿田北部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关于花岗斑岩中矿物化学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相山北部花岗斑岩中黑云母及绿泥石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并探讨了成岩成矿意义.结果表明:(1)相山北部产铀花岗斑岩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浆结晶温度为721~753℃,平均737℃,氧逸度lgf(O2)为?14.8~ ?15.7,形成压力为112~147 MPa,侵位结晶深度为4.1~5.4 km.岩石成因类型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于上地壳部分熔融;(2)相山北部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属于富铁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为230~271℃,平均值为258℃,属于中温热液作用范围;(3)花岗斑岩中铀的载体主要为黑云母包体中含铀副矿物.矿前期,热液流体交代黑云母形成绿泥石,使得黑云母内含铀副矿物中的铀活化转移为分散吸附状态的铀,被绿泥石等矿物吸附于矿物晶格表面或矿物裂隙,为成矿期热液提供了铀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02铀矿床的蚀变矿物绿泥石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矿物学研究,提出该矿床的绿泥石分属4种成因类型,具有4种产出形态;探讨了绿泥石的形成环境和温度,并以此对铀成矿环境进行推断。302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表述为矿前期在相对较高温度的热液流体作用下,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蚀变,随后热液继续交代长石,形成长石蚀变型、裂隙充填型绿泥石,进而在成矿期热液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形成浸染型绿泥石。  相似文献   

12.
为理清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多阶段矿化与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与铅锌成矿阶段密切相关的绿泥石进行野外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文章将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的绿泥石分为3类:Ⅰ型分布在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Ⅱ型呈细粒、隐晶质填充于隐爆角砾岩基质;Ⅲ型与铅锌硫化物共生、或以蠕虫状广泛分布在石英颗粒间隙中。3种类型绿泥石均为斜绿泥石,并落在了铁镁绿泥石的范围内,指示其形成于偏还原的酸性环境中;在阳离子置换中,主要发生了Fe2+对Mg2+的置换,其余置换作用均不明显;3种绿泥石形成与镁铁质围岩关系密切。由校正后的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3种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96~239℃,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3类绿泥石与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银铅锌成矿阶段相匹配,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绿泥石化学特征表明岩浆热液参与了成矿流体的形成,绿泥石形成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成矿时期。  相似文献   

13.
绿泥石作为常见的变质和热液蚀变矿物,其成分特征能够反映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成因和有关的成矿条件提供重要信息。山西五台山东腰庄金矿位于新太古代五台山绿岩带,具有不同成因的多期绿泥石化现象,分别有前寒武纪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绿泥石(简称C1)、变质作用晚期热液矿化蚀变的绿泥石(变形的硫化物-(电气石)石英脉中;C2)和主成矿(矿体热液脉中;C3)等3期绿泥石。对不同期次绿泥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显示,C1为镁质绿泥石,C2和C3为铁质绿泥石。相对C2而言,C3的Al含量相对升高。从早到晚,绿泥石形成温度分别为348~464℃(平均398℃),288~490℃(平均380℃)和145~259℃(平均215℃)。C2和C3的lgf(O_2)分别为-32.28~-24.76(平均-28.91),-50.37~-35.71(平均-42.07),对应的lgf(S_2)为-10.24~-6.28(平均-8.49)和-19.26~-11.98(平均-15.23)。总体而言,东腰庄金矿围岩中的变质成因绿泥石(C1)相对富镁,而与早期矿化有关的热液绿泥石(C2)则相对富铁,形成于中温、高氧逸度(HM-NNO之间)的较氧化环境之中,而晚期与主成矿有关的热液绿泥石(C3)虽然也属于铁质绿泥石,但是其形成的温度和氧逸度(NNO-FMQ之间)等均有降低趋势。绿泥石的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Fe/(Fe+Mg)从围岩至矿体呈升高趋势,而f(O_2)及f(S_2)值则呈现降低趋势,可以很好地指示成矿流体演化趋势和找矿。  相似文献   

14.
《地学前缘》2017,(5):76-92
九龙脑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崇余犹矿集区内,是由四个期次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从早到晚分别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γ2-1a5)、中粗粒斑状(含白云母)黑云母花岗岩(γ2-1b5)、细-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γ2-2a-2b5)、细-中细粒(含黑云母、石榴石)花岗岩(γ25),以其为中心,钨锡、金银铜铅锌、铀、铌钽等多矿种、多期次、多成因矿床分带产出。通过对花岗岩的矿物学研究,确定九龙脑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以正长石为主,斜长石为钠-更长石,黑云母为富铁黑云母-铁叶云母-铝铁叶云母,原生白云母较次生白云母具有高铁、锰、镁、氟、氯和低铝特征,石榴石属于锰铝榴石-铁铝榴石,绿泥石为鲕绿泥石-蠕绿泥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副矿物中常含微量的稀有金属元素。原生白云母和钛铁矿的存在以及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指示九龙脑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第一期次花岗岩结晶时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其黑云母结晶温度为550~600℃;第二、三、四期次花岗岩结晶时具有相对较低的氧逸度,其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00~700℃、600~700℃、550℃。第一、三、四期次花岗岩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385~400℃、300~370℃、359~397℃,显示九龙脑花岗岩经历了中高温热液流体的影响。矿物化学特征表明,九龙脑花岗岩与南岭地区成钨锡钼铋矿的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第一期次、第二期次、第四期次花岗岩可能与矿田内丰富的钨、锡、铌钽、铀矿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山西铜矿峪铜矿床绿泥石的成岩成矿意义,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矿床中斑岩型铜矿中的绿泥石。结果显示,矿区绿泥石可以分为与石英硫化物脉共(伴)生的绿泥石(Ⅰ型)、与方解石硫化物脉共(伴)生的绿泥石(Ⅱ型)、斑岩中的绿泥石(Ⅲ型)和围岩蚀变带中的绿泥石(Ⅳ型)4种类型。4种类型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指示其均形成于偏还原环境;在其结构的离子置换中均表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形成都与铁镁质围岩有关,并都经历了多期次变质作用。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4类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80~220℃,均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在铜成矿过程中,随着温度不断下降热液流体性质向酸性逐渐演化。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因民铁铜矿区深部辉长岩类中金红石、黑云母、碳酸盐和绿泥石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探讨赋存于辉长岩类中的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化)体的成岩成矿环境。金红石由岩浆结晶和多期蚀变作用形成,其结晶温度为820~1 082 ℃,多期蚀变温度为444~730 ℃,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共生;黑云母可划分为原生高钛镁质黑云母、热液蚀变镁质黑云母和铁质黑云母,形成温度分别为653~750 ℃、525~619 ℃和551~577 ℃,氧逸度均位于Ni NiO缓冲剂附近,表明黑云母形成于高温强氧化环境,有利于金红石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揭示了强还原环境,交代蚀变金红石;绿泥石多由铁镁矿物蚀变形成,形成于中低温(174~243 ℃)、低氧逸度(-4468~-5142)和高硫逸度(-1442~-1976)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金属硫化物形成。本区岩浆结晶演化和黑云母-金红石化蚀变具有高温强氧化地球化学岩相学特征,有利于钛、铁矿化,后期叠加中低温强还原地球化学岩相,为IOCG矿床成矿的有利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  相似文献   

17.
山阳-柞水矿集区位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中,矿集区内出露有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同时发育大量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体。目前的研究显示,矿集区内出露的燕山期岩体在其内部及其与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发育有强烈的热液蚀变和Cu-Mo矿化。通过对区域内燕山期岩体的矿物学研究表明:岩体发育有大量的钾长石和斜长石,部分已发生蚀变;黑云母是原生的镁质黑云母;角闪石主要属于浅闪石和镁角闪石;绿泥石主要是铁叶绿泥石,同时岩体中还发育有榍石、磷灰石等矿物。根据黑云母和角闪石成分特征可判定山柞地区的燕山期岩体是形成于造山带环境具有壳幔混溶特征的I型花岗岩;各岩体的结晶温度大致相同,在701~789℃之间;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根据绿泥石估算出岩体的热液蚀变温度在250~355℃,说明形成蚀变的热液流体属于中高温/中温热液流体。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山柞地区燕山期岩体在形成环境、岩浆源区及氧逸度方面与典型的大型、超大型斑岩、斑岩-矽卡岩型CuMoAu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特征,而且山柞地区燕山期岩体的黑云母在TiO2、Al2O3和CaO含量及K/Na、Mg/Fe、Mg/(Mg+Fe3++Fe2++Mn)及(Fe3++Fe2+)/(Mg+Fe3++Fe2+)比值与典型矿床具有一致性。但是山柞地区出露的燕山期岩体的黑云母的Ti、Si与AlⅣ+AlⅥ、Fe3++Fe2+的特征与典型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的黑云母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磷灰石中F、Cl和S等挥发份成分,尤其是其中SO3含量明显低于典型矿床成矿岩体,表明成矿岩体氧逸度相对较低,这对于Cu/Mo等成矿元素的富集沉淀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山柞地区燕山期岩体普遍形成于较大的深度,也是不利于其形成大规模矿化。总体上,山阳-柞水矿集区内燕山期岩体与典型的斑岩、斑岩-矽卡岩型Cu-Mo-Au矿床相比,既有部分有利的成矿条件,也有一些不利条件,虽然难以形成大型矿床,但仍具有形成中小型矿床的潜力,在今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依然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含油玄武岩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闵桥地区含油玄武岩中的绿泥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成因和形成温度,认为玄武岩中绿泥石有两种形成方式、五条形成途径:其一为蚀变演化,包括:火山玻璃、斜长石、辉石的蚀变,交代橄榄石斑晶,以及皂石的进一步演化;其二为沉淀结晶,包括从热液中直接沉淀生长和胶体溶液充填后的结晶。计算结果显示,蚀变演化形成的绿泥石,其形成温度为128-271℃;沉淀结晶形成的绿泥石,其形成温度为31-63℃。玄武岩中绿泥石形成温度与埋藏深度间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本区玄武岩作为储油层,其进油时的温度为62-118℃,不超出48-137℃。  相似文献   

19.
云南因民铁铜矿区次火山杂岩主要由铁质熔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等组成,岩相分带明显,热液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通过对次火山杂岩中不同岩相的黑云母和绿泥石电子探针结果分析得出,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大多数为再平衡黑云母,形成温度为505~590℃,lgf(O2)为-12.4~-5.25,压力为116~226 MPa,推测成岩深度为4.27~8.37 km,属于高温强氧化环境;绿泥石为密绿泥石、蠕绿泥石、透绿泥石、叶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70~235℃,lgf(O2)为-51.93~-43.70,lgf(S2)为-13.34~-2.50,属于中低温强还原环境。矿物产状、矿物组合与矿物中主要阳离子关系显示,两种矿物均具有多期多源性的特征。黑云母化蚀变代表铁矿的主成矿期,绿泥石化蚀变代表铜矿的主成矿期;多期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了高-中低温的碱性强还原流体,叠加改造富集铁铜矿床,揭示了本区次火山杂岩是铁铜矿床稳定持续性成矿元素的供给系统。  相似文献   

20.
绿泥石化是龙首山铀矿床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通过对龙首山碱交代型铀矿床的绿泥石等蚀变矿物进行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确定了龙首山地区绿泥石的化学类型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少数为蠕绿泥石。依据绿泥石成因或与共生矿物的关系,绿泥石可被划分为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沥青铀矿共生型和副矿物共生型等4种类型。泥质岩是本区绿泥石的主要原岩类型,是多期次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研究认为,龙首山地区碱交代型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表述为矿前期在相对较高温度的热液流体作用下,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蚀变,随后热液继续交代长石,形成长石蚀变型绿泥石,进而在成矿期热液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形成与沥青铀矿紧密共生的绿泥石。绿泥石在铀成矿过程中不但活化了花岗岩里的铀,而且还给铀矿化供应了相对良好的积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