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云南中甸普朗、红卓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印支期普朗、红卓岛弧型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总结,论述了铜矿的找矿前景以及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印支期普朗、红卓岛弧型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总结,论述了铜矿的找矿前景以及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普尔地斑岩铜矿床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等特征,提出了找矿标志,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矿区及其周边找到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马龙县西沟铜矿区目前发现的V1、V2矿体铜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近东西向F_5、F_6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断层构造控矿、容矿明显,该铜矿属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铜矿矿床。沿近东西向断层的铜矿化、硅化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的研究,提出了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特征、构造与铜矿化体的关系、矿体围岩蚀变特征及找矿意义、矿体风氧化带特征、地层接触带与铜矿化的规律、铜矿化的物探异常特征、铜矿化的化探异常特征等8个成矿-找矿模型标志信息,组成找矿靶区定量预测数学模型的8个统计变量.针对区内地质工作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将加权特征分析方法应用到多龙矿集区找矿靶区预测中,优选出10个具代表性的见矿钻孔,作为模型单元,对7个未知预测单元进行了定量预测,优选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6.
朱宇辰  李茜 《江苏地质》2022,46(2):190-198
云南普朗铜矿位于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东部,已查明矿床铜金属量达大型规模,并具有超大型的远景。通过对普朗铜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及基础地质资料的搜集,利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构建普朗铜矿的三维地质模型,确定有利控矿要素并构建找矿预测模型。将证据权法与信息量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成矿预测,最终圈定找矿靶区2处,为普朗铜矿的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香格里拉普朗特大型半隐伏斑岩铜矿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勘查地球化学信息的先导作用。通过分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从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研究入手,探讨了不同精度Cu元素和Cu、W、Mo累加指数异常对斑岩铜矿找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朗铜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普朗铜矿矿体形态简单,以铜为主,伴生金、硫等多种有益组份。找矿标志为深大断裂旁侧的次级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特别是多种岩类的杂岩体,裂隙发育地段;斑岩体靠沟谷部位(负地形)等。土壤化探异常Cu>400×10-6和Mo>10×10-6异常叠加部位;视极化率大于10%的激电异常,磁异常约50~100nT的部位等。初步建立找矿模型,运用该模型,在矿区外围已发现普上、亚杂等一批铜(多金属)矿体,矿化体,具有明显的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化二密铜矿地球物理特征及综合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洪建  王信 《吉林地质》2000,19(3):45-54
二密铜矿是我国省重要铜矿床之一,是比较典型的火山热液型矿床,具有成矿时代新、控矿构造形式多样、矿体产状类型复杂等特点。通过近几年的综合物探普查工作,新发现了数处铜矿体,经初步地矿区及外围的地球物理特征,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浏阳市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浏阳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钦杭断裂带西段湘东北铜金成矿带之长平断裂带中部。矿区勘查工作时间跨度达50年,2008年工作程度达到详查,探求钴铜资源量达中型矿床规模。钴铜多金属矿成矿与长平断裂带和燕山期连云山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矿体产于长平断裂带次级构造热液蚀变岩带中,中泥盆统碎屑岩和灰岩透镜体对成矿有利。矿体沿构造热液蚀变岩带向SW向有明显侧伏趋势,矿化垂向分带明显,表现为深部钴铜矿,浅部铅锌矿。构造找矿标志、岩浆岩找矿标志、金属量铅异常找矿标志、磁异常找矿标志、原生晕异常找矿标志、围岩蚀变找矿标志和直接矿化找矿标志明显。综合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等研究资料,初步确定本矿床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中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钴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1.
普朗铜矿是义敦岛弧东多金属矿带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带内岩浆构造活动频繁,裂隙构造叠加成矿-控矿作用显著,但研究程度薄弱.在对普朗铜矿区巷道进行构造岩相学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厘定矿区褶皱、断裂宏观特征,对典型中段进行节理(裂隙)测量分析.研究表明:1)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斑岩铜矿成矿作用与晚三叠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普朗铜矿形成于俯冲造山阶段;2)区域深大断裂控制着矿区沉积建造和岩浆岩分布,矿床总体产于普朗背形核部,次级NEE及NE向断裂控制着含矿斑岩体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矿(化)体赋存于两组断裂交汇部位;3)矿区以张节理为主的复合型节理系统,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扩散和富集提供导矿、储矿空间,裂隙发育程度与铜矿化呈正相关.通过对矿区岩浆侵入-构造裂隙系统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认为热液脉状矿(化)体严格受控于构造-裂隙系统改造富集作用,裂隙构造发育部位是探寻富"脉状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2.
普朗铜矿床是格咱岛弧多金属成矿带的印支期代表产物,属产于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内接触带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受复式斑岩体控制作用显著;但矿区东部大脉状铜矿体、南部金矿(化)体则严格受控于断裂构造,明显具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笔者通过对矿区外围北矿段、东矿段和南矿段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的深入研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普朗铜(金)矿床是由多期次、多成因、多成矿阶段叠加而成的次火山-热液矿床,与印支期复式斑岩体与断裂构造、节理裂隙与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北部外围深部具有斑岩型铜矿的良好潜力,而东矿段深部、南矿段深部则分别是寻找大脉状铜矿、金矿的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中甸普朗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床:矿物组合与流体组成约束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刘江涛  杨立强  吕亮 《岩石学报》2013,29(11):3914-3924
成矿流体高氧逸度是斑岩铜矿床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虽然亚洲单个矿体储量最大的普朗铜矿床的成矿母岩——普朗复式岩体具氧化性岩浆特点,但其矿物组合及流体成分却与还原性斑岩型铜金矿床一致:矿石中以发育大量磁黄铁矿为特征,构成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的矿物组合,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硬石膏等)矿物;成矿流体中含较多CO2、CO和CH4等还原性组分,氧逸度低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剂。成矿流体中还原性组分可能来源于普朗复式岩体周围的含碳质千枚岩或深部铁镁质岩浆。还原性流体中铜元素的溶解度比氧化性流体中的低,但金元素的溶解度不受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而CH4可使SO2还原形成S2-,为辉钼矿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可能是导致普朗铜矿床Cu品位偏低而伴生大量Au、Mo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普朗铜矿床还原性特征的厘定有益于深入研究其矿床成因、乃至区域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4.
普朗大型斑岩铜矿控矿条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普朗大型斑岩铜矿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岩体蚀变的综合控制,形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矿条件。区域性断裂控制多期岩体侵入,形成普朗复式斑岩体;活动性差的硅铝质砂板岩形成岩体的天然屏障;不同期次构造交汇部位,形成密集的构造裂隙,为矿质的运移和积淀提供有利条件;多期多类型蚀变使矿质富集形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快速、无损、精确探测矿物的技术手段而倍受关注,针对斑岩型矿床蚀变矿物高度叠加、蚀变分带界线不明显、细粒蚀变矿物多、黏土蚀变矿物多等特征,该技术在蚀变矿物识别和勘探信息解读等方面优势突出。本文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对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区钻孔ZK1801岩心进行矿物识别和蚀变分带划分的研究,识别出钾硅酸盐化带、绿帘石-绿泥石化带、绿泥石-伊利石化带、石英-伊利石化带和泥化带。研究表明:普朗铜矿整个钻孔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根据矿化特征,发现铜矿体广泛赋存在钾硅酸盐化带和绿帘石-绿泥石化带中,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矿物"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和"绿帘石+绿泥石",可以作为普朗矿床勘查的标型蚀变矿物组合;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绢云母Al—OH波长随钻孔深度增加而逐渐从2210~2205nm减小到2202~2198nm, Al—OH波长2210~2205nm(长波绢云母)与矿化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普朗矿床勘查的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16.
利用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仪(PIMA)在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区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数据采集,获得了研究区蚀变矿物组合及主要蚀变矿物的分布,并建立了普朗斑岩铜矿区蚀变矿物分带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斑岩铜矿床找矿模型,该模型对普朗铜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普朗斑岩铜矿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合作用。寄主岩岩体规模较小,呈岩枝状产出,包体和寄主岩均为似斑状结构,说明两种岩浆侵位和发生岩浆混合作用的深度较浅。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包体与寄主岩的之间有成分交换。包体和寄主岩强不相容元素均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包体和寄主岩Mg#较高,在同等Si条件下比玄武岩部分熔融体富K2O和MgO,意味着源区必须有幔源岩浆的贡献。普朗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模式反映了其成矿环境偏基性,暗示镁铁质岩浆的加入对成矿具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云南普朗铜多金属矿是格咱岛弧内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尽管前人对该矿床开展了若干研究,但对于该矿床是否存在叠加成矿作用仍存在争议。研究团队在普朗典型矿床调研过程中,在普朗I号探矿平硐中首次发现了气液隐爆角砾岩。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相学研究表明,隐爆角砾岩角砾为含矿石英二长斑岩,胶结物为细粒石英,且细粒石英中含有黄铜矿连晶。根据气液隐爆角砾岩产出位置及特征推断,隐爆作用系石英二长斑岩就位之后的岩浆活动引起,并伴随成矿作用发生。普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由卡尼阶与诺利阶两个成矿阶段构成,其中铜成矿作用跨越了卡尼阶和诺利阶,而钼成矿始于诺利阶。综合分析指出,普朗矿区深部具有斑岩型钼(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松诺斑岩体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境内,其与南部的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距离十分靠近.随着近年来普朗铜矿外围找矿工作的展开,松诺地区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重点就松诺斑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普朗斑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讨论,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Pulang complex is located tectonically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idun–Zhongdian island arc belt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Pulang copper deposit, which is the largest copper deposit in Asia. The Pulang complex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ntrusion stages based on contact relationships and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 a first stage of quartz dioritic porphyry; (2) a second stage of quartz monzonitic porphyry; and (3) a third stage of granodioritic porphyry. The crystallization ages of these intrusion stages were determined by single-zircon U–Pb dating, yielding ages of 221.0 ± 1.0, 211.8 ± 0.5, and 206.3 ± 0.7 Ma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respectively. These dates, integrated with previous geochronological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stage quartz monzonitic porphyry has a clos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rge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These age data,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ic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ulang complex formed in the Indo-Chinese epoch (257 ~ 205 Ma) by multiphase intrusion of a mixture of mantle- and crust-derived mag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