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粤、桂、湘、鄂二叠纪有孔虫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言世界若干地区有关二叠纪非(虫莛)有孔虫(下简称有孔虫)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大多限于化石形态、构造及分类上的研究。近年来,海相二叠纪含油、气层的发现,其中富含的有孔虫化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有孔虫的生态以及迄今尚未详细研究的二叠纪各时期有孔虫组合特征,均有必要深入进行综合分析,以适应当前石油地质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华南地区海相二叠系的分布极广,并含十分丰富的有孔虫,是研究二叠纪有孔虫  相似文献   

2.
刘娜  吴克强  刘立  于雷  徐思萌  彭晓蕾 《地球科学》2020,45(10):3746-375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现今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在其南侧的荔湾X构造的珠江组在3 000~3 281 m以混积岩沉积为主.以荔湾X构造内含有孔虫混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有孔虫宿主岩石类型以及有孔虫矿化的岩相学特征,重点探讨了有孔虫的矿化机制,并最终建立了有孔虫的矿化模式.荔湾X构造珠江组混积岩的生物碎屑以有孔虫碎屑为主,有孔虫壳由刃状、等径状方解石或铁方解石组成.有孔虫的房室可分为未充填、半充填和全充填3种类型.根据有孔虫房室充填的主要自生矿物类型、产状及相互关系,可将有孔虫矿化按其形成的先后分为黄铁矿化、铁方解石化、片钠铝石化和铁白云石化4种类型,其中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有孔虫软体组织的生物降解有关,铁方解石可能与有机质热脱羧作用有关,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中的“碳”有深部来源的岩浆成因CO2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含矿构造的总分类随着地质年代学方法的完善,对地壳早期阶段的发展的具体情况更加了解了,发现了前寒武纪早期大陆壳及其构造类型的新资料,极大的开扩了对太古宙及元古宙成矿作用的有利条件的认识,更充分地认识了与地壳发展总方向有关的成矿作用的演化问题。等人曾建议将太古宙克拉通、原地台、原地槽及活化作用区组成一个前寒武纪早期含矿构造的完整系列,在这些构造系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地体的构造学研究经历着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历史。最初是构造地质学,它在十九世纪已发展为地质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浅表裸露岩层和岩体的各种构造形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学的观念早有论述,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当地槽地台学说开始问世之后,它才具有较明确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以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为基底的整个陆壳上部,描述和推论它们的构造形态及其演化历史,在理论思考上它已触及全球陆壳与洋壳以及壳下物质的运动,但它研究的直接对象仍主要局限于陆壳上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构造学迅速发展起来,它的研究对象已扩展到全球包括陆壳和洋壳在内的整个岩石圈。全球构造学,在理论上,目前是以板块构造学说为主导的。从大地构造学到全球构造学的发展,思维观念的变化虽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地体构造学的研究领域获得了真实的进展。当前地球科学的构造观念是建立在全球岩石圈的构造研究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中新生代有孔虫比较发育的一个地区。中生代后期特提斯海水自西侵入本区,在晚白垩世到第三纪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海盆的性质,这为本区有孔虫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区有孔虫比较丰富,自上白垩统到中新统各层段均有分布。经笔者鉴定各种类型的有孔虫共计76属278种。其中胶结壳有孔虫69种,占24.82%;似瓷质壳有孔虫9种,占3.24%;钙质微孔壳有孔虫200种,占71.94%,其中浮游有孔虫16种,占总种数的5.76%。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海洋低氧环境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低氧对全球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底栖有孔虫能够广泛适应生存在各种海洋低氧环境中,是极少数能适应低氧环境的真核生物之一,底栖有孔虫对低氧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是海洋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话题,至今仍存在很多谜团。本文总结了不同海洋低氧环境活体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活体底栖有孔虫对人为诱导低氧环境的响应、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外壳化学组成特征、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的生存机理,期望为后续推进海洋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底栖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环境重建的重要工具,对我们了解全球海洋低氧环境的历史演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孔虫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从系统发生学上认识真核生物对低氧环境适应的历史演化进程,为利用有孔虫作为工具更好地重建和预测海洋低氧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深部热能聚敛及富集过程研究是地热资源探测评价的重要基础。地热壳构热控理论是以地球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控热作用研究为主线,通过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地热地质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深部热能聚敛过程及热异常分布规律,分析各种构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控热机制,探讨地热资源靶区预测方法,从而指导地热勘查的科学。本文系统论述了地热壳构热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我国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客观自然规律,分析了我国陆区壳幔尺度热流配分格局与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影响浅地表温度场的主要控热构造,并以渤海湾盆地、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等我国主要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壳构热控理论为指导,以勘查区找热为出发点,以控热作用内生因素(壳幔生热)和外生因素(构造聚热)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影响壳幔生热、壳内传热、勘查靶区聚热这一地球物理过程,确定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地热系统的主要控热构造。从传统的经验式找热到建立构造控热预测标志,再到水热型地热资源-干热型地热资源共生富集认知,理论认识的创新发展,将引领和支撑我国地热资源不断实现高效勘探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浙江台州大港湾滨海沉积物中的胶结壳有孔虫亚洲波斯基砂虫(Polskiammina asiatica)和抱球砂抱球虫(Ammoglobigerina globigeriniformis)的壳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有孔虫壳壁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矿物颗粒、有机外膜、有机内壁衬层、覆盖矿物的有机膜和连接矿物的丝状有机质。构筑壳壁的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和高岭石,有机物主要为酸性糖蛋白和脂肪。两种有孔虫倾向于选取沉积物中粒径较小的矿物,矿物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壳壁中长石集中分布于有孔虫中心和外壁,很少出现于房室之间的隔板中。分析认为,壳壁曲率和矿物成分制约了长石的特异性分布,而长石的特异性分布有利于提高壳壁稳定性和有孔虫对能量及营养元素的获取。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早白垩世中期(巴列姆期)至晚白垩世早期(赛诺曼—土伦期)的海相性以东西分异为主导,西强东弱,表现为特提斯海水经西部阿莱依海向东扩展,东部处于海侵末端。笔者最近在该盆地南部的皮山地区钻井地层和阿克彻依剖面发现的有孔虫化石,揭示了晚白垩世中—晚期(赛诺—马斯特里赫特期)海水展布及海相性呈现了南北分异的格局,即南部昆仑山前的海相性强于北部天山前,南强北弱。在原来认为处于海水分布几近末端的皮山地区此时出现了以Dentalina、Dentalinoides、Lagena等钙质微孔壳类型为主的有孔虫化石,代表了有一定深度的正常浅海;在阿克彻依剖面则出现包括Hadbergella、Heterohelix、Guembelitria、Conoglobigerina等4属4种浮游有孔虫在内的以钙质微孔壳类型为主有孔虫化石,表明了正常浅海环境。上述化石属种丰富、保存良好,这些证据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和揭示塔西南盆地这一时期的海相性、海水展布、海流通道等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乃至油气资源评价均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反转构造作为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也日趋显著.介绍了盆地反转构造的研究概况,总结了过去近80年的盆地反转构造研究历程,阐述了反转构造的概念、识别方法、分类、定量研究、成因机制.随着诸多新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原有技术精确度的提高,盆地反转分析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反转构造定年、反转构造综合分析方法、反转作用与盆地演化研究等集中体现了现阶段盆地反转构造研究的进展.详细总结了反转构造在造山带内的应用进展,指出了先存构造的结构对反转构造几何学特征的控制作用以及正确区分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反转研究中的重要性.造山带前缘的逆冲体系作用也是引起前陆盆地反转的主要因素,走滑反转和斜向反转在造山带中也很普遍.通过对沉积盆地和造山带反转构造研究的分类介绍,提出了盆山一体化反转构造研究的思路,并基于盆山耦合关系理论,阐述了构造反转在油气成藏和富集成矿中的作用.这种思路是顺应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需要而提出的.此外,新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是盆山一体化反转构造研究的重要支撑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LA-ICP-MS)为更详细地探索微量元素在有孔虫方解石壳体中的分布提供了可能,也为有孔虫壳体Mg/Ca值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LA-ICP-MS技术对擭取自印尼海区的11个钻孔顶部沉积样品中的多枚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进行了共173点位的激光剥蚀Mg/Ca值原位微区和深度分析,发现不同壳体、同一壳体不同房室以及同一房室不同部位之间,从壳壁外部到内部Mg/Ca值的变化是不同的。随后,将利用LA-ICP-MS获得的Mg/Ca值与利用常规测试手段获得的Mg/Ca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LA-ICP-MS测试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不但可以避免常规测试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减少化学药品对实验人员健康的危害,也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洞穴石笋纹(壳)层构造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洞穴石笋成因形态分类,首次确立石笋纹(壳)层组合构造分类方案;阐明叠锥、叠柱、叠锥柱复合和叠锥柱彼此间夹复合等构造类型及类型中的拱凸、拱凹、水平、平凹等纹层(组)层面构造亚类的组成特征;指出有关构造类型和亚类是成笋时段洞顶滴水、滴流水水量和流态动态特征与过程的踪迹,纹(壳)层及其构造也是洞穴内外气候环境及洞穴(道、厅)地质、水文条件等制约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浮游有孔虫在确定地层时代和推断古沉积环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新生代浮游有孔虫数据库,对其中的属种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初步了解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整体特征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各地史时期中的面貌,使我们有可能建立一种以浮游有孔虫分类特征为基础的“模式”。这样,我们不仅把握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宏观特征,而且有可能找到一种只要对某些特征组合面貌进行判断即可大致确定地层时代的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春卉  顾松竹 《地球科学》2018,43(11):3891-3900
二叠纪节房虫类有孔虫形态学高阶分类现状表明,苏联和美国两个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存在尖锐对立.追溯两个学派高阶分类特征的历史渊源后,评述了当前有孔虫的高阶形态学分类.美国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源自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学者;苏联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则是进化分类方法应用的自然结果.苏联学派将系统发育贯彻始终,较美国学派更符合逻辑,但其系统发育重建缺乏科学性.通过结合形态、分支系统和分子系统发生等方法,有望解决二叠纪节房虫类的高阶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鄂西二叠纪碳酸盐岩微相探讨有孔虫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西二叠纪的有孔虫类极为丰富,几乎产于各类碳酸盐岩中。其系统演化快,地理分布广,因此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于恢复古海域各种沉积环境,具有较大的意义。我国对二叠纪有孔虫的研究多则重于分类学和各地层单位中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方面,而对有孔虫生态还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傅瑜(1979)应用有孔虫和藻类分布特征探讨四川盆地阳新世沉积条件就是一种尝试。笔者拟从碳酸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化石岩石学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碳酸盐岩微相环境的分析,与碳酸盐岩中的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形态结合起来,探讨二叠纪有孔虫的生态环境。 鄂西二叠纪的有孔虫类极为丰富,几乎产于各类碳酸盐岩中。其系统演化快,地理分布广,因此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于恢复古海域各种沉积环境,具有较大的意义。我国对二叠纪有孔虫的研究多则重于分类学和各地层单位中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方面,而对有孔虫生态还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傅瑜(1979)应用有孔虫和藻类分布特征探讨四川盆地阳新世沉积条件就是一种尝试。笔者拟从碳酸盐岩岩石学、岩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取得的油气勘探突破多与古构造活动区密切相关,如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及塔河油田的发现等。多年来的勘探实践证明,适时的古构造隆起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研究认为构造活动还直接控制着古风化壳岩溶裂缝—洞穴型、裂缝型等多种类型储层或储集体的发育。提出了岩石构造相的概念及分类体系;指出岩石构造相是岩石固结成岩后在不同时期所受构造作用的物质体现,可以按照岩石地层单元、构造运动期次及构造运动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分别以冀中坳陷任丘雾迷山组古潜山油藏及四川盆地赤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为例,分析了抬升岩溶构造相及节理构造相储层的特征;认为前者多见于碳酸盐岩,各种溶蚀孔、洞、缝为储集空间,而后者见于不同岩类,构造裂缝及其伴生孔隙为储集空间,它们的物性特征都比较复杂。建议加强储层岩石构造相的研究,开展相关识别技术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 ,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 ,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为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 ,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 ,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床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 ,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 ,云南羊拉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所形成的矿床矿物组合及成矿元素组合复杂 ,特别是矿石中钴、银元素含量较高 ,许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8.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19.
微体古生物微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体古生物微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是一个包括古生物化石属种数据厍、图象库、图象处理和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定量分析系统在内的综合性古生物数据处理系统。其中,数据库和图象库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化石鉴定。目前数据库和图象库包括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1036个种的文字和图象资料。数据库和定量分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非常方便,实现了对大批量古生物数据的定量分析,包括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瓦格纳网络分析、个体发育分析以及各种统计方法,这些分析程序都配制了相应的绘图功能,使分析结果能以直观的形式输出。定量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问题的厘定,并由此产生对分类问题的一些新认识。同时,定量分析有助于从定量的角度考查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整体变化。  相似文献   

20.
深海研究中的底栖有孔虫: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栖有孔虫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先是用作古水深或水团的标志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识别出了2种不同的底栖有孔虫微生境:外生种和内生种;认识到甚至深海底栖有孔虫,也能对表层浮游生物勃发的季节性短暂事件作出响应,因为沉降到海底的有机物质供养着底栖有孔虫。目前,底栖有孔虫被广泛应用于估算海洋表层生产力和底层水团的含氧量。回顾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生态研究的历史和其在古海洋学中的应用,并强调研究、应用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中国已经加入了诸如IODP等深海研究计划,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底栖有孔虫研究的新方向,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