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辽南地磁场变化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南地区流动地磁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辽南地磁场变化的认识。结合1997年以来在辽南地区发生的ML≥4.0地震,根据地震前后地磁场联台差变化,探讨地磁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马陵山台地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红  陈忠民  李波  周萍 《地震》1999,19(3):303-308
用一阶差分法分析了马陵山台与泰安台地磁场垂直分量Z的变化,用转换函数法分析地磁场3个分量ΔZ、ΔD、ΔH的变化,用加卸载响应比法研究了地磁场极值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马陵山台的地磁场值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 此结果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成科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5):1037-1044
分析距离九寨沟MS7.0地震震中分别为65 km、254 km和238 km的松潘地磁台、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2017年连续观测结果,发现九寨沟地震前,松潘地磁台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2017年5月开始,松潘地磁台长时间垂直分量累积变化量达40 nT。短时间内也存在地磁场突变,最高可达10 nT,而成都地磁台和天水地磁台地磁场无明显异常。通过对观测数据的详细检查发现松潘地磁台很多观测日的最后一个观测值与后一观测日的第一个观测值相差超过1 nT,因此认为九寨沟地震前观测数据的异常是由观测系统异常导致。对三个台站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的统计分析发现垂直分量在不同时段相关性保持一致,说明地震前短时间内不存在地磁垂直分量的明显异常变化,三个台站地磁场日变化的差异是由地下介质性质不同导致。岩石圈磁场在震中西侧区域出现正负异常交替现象,这可能与九寨沟地震的孕育有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北京地震台1987—2013年地磁观测资料,分析该台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认为北京地磁场长期变化具有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和逐渐恢复上升的形态,短期变化受太阳黑子活动强度影响,对了解北京地区地磁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Δ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Δ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高邮地震台地磁异常与江苏及邻区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法、日变幅逐日比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分析了高邮地磁台1992~1997年地磁垂直分量观测资料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高邮台的地磁场存在明显的磁异常变化,提出了适用于高邮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成都地磁台的仪器配置、误差来源、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质量稳定,资料连续可靠。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能够正确反映成都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沂台地电场与地磁场、连云港台体应变的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沂地震台地电场与地磁场H分量、连云港地震台体应变进行日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沂台地电场变化受地磁场、固体潮变化的共同作用,其中地电场NS向的变化比地磁场H分量的变化略微滞后,同时夹杂固体潮的作用,其日变形态以双峰单谷为主,还存在双峰双谷、近似三峰三谷形态.EW向日变形态变化与固体潮的变化形态相似,基本都为双峰双谷形态.此外,地电场还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后讨论了新沂台地电场变化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宁地震台FHD数字化核旋仪从2006年10月安装以来,一直与模拟仪器并行工作。二者采样率不同,所测的量也不相同。在对西宁地震台磁变仪的记录图纸进行数字化转换、生成分钟值的基础上,对FHD仪和磁变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FHD仪比三分量磁变仪更加准确地记录了当地地磁场的变化,数字仪器的观测资料明显优于模拟仪器。  相似文献   

11.
地磁数据处理与地震关系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崇明、佘山和杭州这3个地磁台的观测资料在2004年4月21日南黄海ML4.0级、5月26日浙江省舟山群岛ML4.3级和11月15日南黄海%4.6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台和崇明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空间差值于4月14日~17日、4月30日、5月8日出现的异常信息很可能是震磁异常信息;杭州台和余山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模拟观测21时值Z分量地磁场相关系数R值分别在震前2天、24天和震前5天、15天出现了超出2σ值的震磁异常变化:崇明和余山地磁台数字化地磁Z分量分钟值的空间差值异常信息在4月21日南黄海尬4.0级地震前后有所显示。但在5月26日舟山群岛ML4.3级地震前不太明显,可能与谈两个地磁台站相距较近日震中距较近有美.  相似文献   

12.
李华  黄莉菁  许仪西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3):267-270,274
利用地磁差值年同期差值法计算分析得出2006年4月福建西部的流磁观测结果出现异常,认为可能与福建顺昌4.9级、4.7级地震前的区域应力场增强有关;震前沿断裂走向分布的流磁测点同步出现异常,可能与断裂构造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地磁Z分量日变幅度相关分析与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唐山地震前后昌黎台、宝抵台和北京台相对红山台地磁场垂直分量Z日变幅相关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震前三台均有异常显示,昌黎台最为明显,异常时间为数月,异常幅度为数伽马。综合文献[1,2]及本文结果,简单讨论了这类变化的可能机制,提出包体破裂失稳—孔隙流体扩散—包体膨胀硬化过程可能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地磁转换函数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场转换函数在强震前会发生变化,这已被广泛公认。利用汶川周围9个“十五”建设的地磁台站分钟值数字记录数据,分析和研究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磁转换函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周边台站地磁转换函数异常的关系是明显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方法是一种物理意义明确、并有一定预报效能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选用甘肃嘉峪关、兰州和天水地磁台2011—2013年的观测数据,重点研究地磁垂直向日变化波形下行段的赫斯特指数变化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在此3年内,嘉峪关台和兰州台地磁垂直向日变化波形下行段的赫斯特指数变化范围分别是0.08和0.06,天水台在2012年存在一个赫斯特指数幅度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的过程,在此过程完成后的2013年7月22日,在距离天水130km的漳县和岷县交界发生M6.6地震。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一赫斯特指数的异常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区域性地球深部(下地壳与上地幔)热物质运移变化而引起地球局部居里面变化,也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在地磁日变中的表征。这一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地磁日变异常的机理、震磁关系以及地震预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中强地震与地磁总场强度异常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12个地磁台站总场强度整点值资料,利用空间相关法研究了总场强度数据与黑龙江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给出了该方法在黑龙江地区的异常参数,统计了黑龙江省及邻区地区2008年以来发生的级地震前的地磁空间相关异常的次数,对震前异常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震前空间相关法都有较好的映震效能。  相似文献   

17.
河北邯郸地区的广平和涉县地磁台地磁Z分量数据在2019年12月24日同时出现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高值变化,通过观测系统检测、测区环境调查,排除干扰因素影响。利用空间影响分析、台站其他观测仪器和省内其他地震台站相同仪器的同时段记录以及以往震例的对比分析等手段,分析认为,此次Z分量数据的异常变化应为一次局部地磁地球物理事件。  相似文献   

18.
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四川及其邻区地磁台站数据进行垂直强度极化方法计算, 使用5~100 s周期发现震前地磁极化计算结果存在如下的显著异常特征: ① 2017年3月震中附近地磁台站同步存在极化超阈值异常, 时间上显示为短期异常; ② 同步异常台站出现最大幅度的时间较一致; ③ 九寨沟地震发生在异常阈值线附近, 对该方法预测地点有一定指示意义; ④ 对比异常时段内的Dst指数, 认为此次同步超阈值异常不是空间电流体系所造成的; ⑤ 3月18日地磁台站出现极化异常的台站数量较多, 异常分布区域面积较大, 异常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可能反映了该区域的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前地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磁在一定范围内,在排除空间环境、仪器本身故障等因素的前提下,各地磁台所观测到的地磁曲线是具一定相关性的,但强震孕震过程中会引起电导率等电磁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台站间地磁本应呈现出来的相关性,因此地磁异常可以为震前地震预报提供有用信息。以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对其震前地磁前兆异常进行研究。分析表明:震前有明显的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且在此次异常后36天发生了6.6级地震;地磁Z值的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分析也出现了明显异常,从空间上看,相关系数与地震震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震中刚好处在相关系数最低的位置;且地磁台的密集程度对计算区域相关系数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廖晓峰  冯丽丽  祁玉萍  李霞 《地震》2019,39(4):127-135
以西北地区甘青两省地磁资料为研究对象, 应用地磁极化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发现在2017年6月3日阿拉善5.0级地震前, 震中附近地磁台站同步出现了极化超阈值现象, 异常特征如下: ① 阿拉善5.0级地震前出现了3次极化值高值异常, 时间上反映地震的短期特征; ② 3次发生异常的台站数量逐次增加; ③ 3次异常的幅值逐渐增大; ④ 3次异常持续时间依次增大。 ⑤ 3次极化异常空间分布范围随地震的临近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