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自首次出现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基于活动地裂缝造成的形变去相干特征,通过分析滤波后的差分干涉图的伪相干图来提取活动地裂缝的位置信息.采用两幅ERS影像对西安地区1992~1993年间的活动地裂缝进行了定位研究,通过与该时间段工程地质调查的地裂缝位置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该时间段地裂缝水准对点监测资料比较发现活动地裂缝区域易于产生相位解缠粗差,因此在后续采用差分InSAR获取地裂缝不连续形变信息时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同车公司地裂缝观测站1998-2016年以来的数据为依据,收集地裂缝及井水位观测近20年的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裂缝活动与地下水位变化无必然的相关性。地裂缝活动与地下水开采的强弱无关,主要由深部活动断层引起。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裂缝活动多因素影响的GM(1,N)数字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安地裂缝受构造控制,人工抽汲地下水产生的地面沉降,承压水位变化和其它随机因素影响使其活动加剧。利用地裂缝活动及相关监测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地裂缝活动多因素影响的动态模型GM(1,3)、GM(1,4),定量评价了各影响因素对地裂缝垂直活动量的贡献,为建立和完善地裂缝防治减灾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立交桥等线型结构无法彻底避免地裂缝活动的影响.基于地裂缝场地上盘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考虑地裂缝与桥梁结构的交角,得到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时的非一致地震动输入的上盘放大系数.地裂缝两侧的沉降差使得连续桥内力显著变化,导致桥墩的轴力增大且在地震作用下桥墩顶部的水平力增大.针对西安地裂缝场地与地裂缝活动特征,以三跨城市...  相似文献   

5.
隐伏地裂缝活动引起的地面与地下建筑物破坏问题较为突出。基于隐伏地裂缝地层中黄土结构损伤问题,将黄土结构损伤研究与数值分析方法结合,分析隐伏地裂缝活动引起的上覆地层渐进性破坏发展规律,研究隐伏地裂缝扩展引起的分缝式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状。结果表明:隐伏地裂缝扩展过程中,地裂缝区域隧道衬砌结构错位位移远小于地裂缝自由场地地层错位位移。隐伏地裂缝从隧道仰拱底部扩展至地表过程,下盘第一节衬砌结构受拉破坏尤为突出。隐伏地裂缝引起分缝式衬砌结构受拉破坏是地裂缝区域隧道衬砌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地裂缝处上盘与下盘第一节衬砌结构增加端部厚度与配筋率,需满足衬砌结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新活动图象(1985—1989)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构造特征及人文特征。对于构造特征,本文提出了不仅有构造的几何控制作用,而且有构造的力学控制作用。前者直观地表现在地裂缝的空间几何分布规律上,而后者则既表现在地裂缝的形成过程中,又表现在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上。人类活动主要是过量抽取地下承压水所导致的地面不均匀沉降,这是地裂缝运动速率比构造运动速率高一个数量级的原因。按照地裂缝的主运动即垂直差异运动速率,本文将地裂缝分为三个等级(A级≥20毫米/年,5毫米≤B级<20毫米/年,C级<5毫米/年)。西安地裂缝的活动度分级图较好地反映了地裂缝的多因迭加机制。  相似文献   

7.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8,28(1):52-66
从1969年开始,雷州半岛每年或隔年频繁发生地裂缝,论述了雷州半岛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指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壳活动(海岸抬升)相关,也和邻区强震、中强地震及区内的小震和微震部分相关.认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属构造蠕变地裂缝。推测与1969年其邻区阳江发生的6.4级强震对本区构造活动的激发并改变其地壳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分析唐山市古楼庄地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活动性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形成、发展的内、外动力因素。得出地表地裂缝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其地下深处可能存在隐伏活动断裂的活动(蠕动),该活动断裂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震构造—唐山断裂带东支唐山矿F5断层之延伸,而小煤矿采空塌陷加剧了地裂缝的发展,是诱因。从力学原理入手,对地裂缝生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裂缝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区1970年到2000年大于2.0级地震的地震频发图、震中分布图及震源深度分布图,得出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地裂缝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发育和活动与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地震活动高潮和地裂缝活动高潮相对应,但是不同步。  相似文献   

10.
从年变形态、主要干扰、震前异常特征方面对同车公司地裂缝的水准观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裂缝的总活动趋势是以垂直方向的沉降活动为主,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有较明显的相关性。震中距在300km范围内的M5以上地震,震前异常表现形态较多,变化幅度较为明显。M4.5以下地震可能存在的前兆异常和干扰无法区分,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实地观察和测量资料描述了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着重阐明了深井水位动态变化和地面不均匀沉降与地裂缝活动之间的时空关系。认为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大幅度下沉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局部地质构造条件对地裂缝特征的形成有一定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89-2016年形变量监测的数据分析,明确了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活动规律,结合大同-阳高地震群活动性特征及震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同-阳高地震活动,属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不同构造方式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可分为剧烈拉张期、拉张期和压缩期。按照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周期的对应规律,在今后一定时间内,该地裂缝将处于平静阶段。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裂缝是地下断裂构造现今活动在地表土层形成的痕迹,地裂缝灾害能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叙述了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现状、灾害情况及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王新  邵辉成  刘春  韩恒悦 《内陆地震》2007,21(4):361-36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1月陕西省泾阳县龙泉乡新出现的地裂缝进行了初步勘察。地裂缝主要沿清惠渠西干渠的两岸断续分布,上下两盘错距约5 cm,且都倾向于水渠一侧。结合该区地质地貌特征和地震前兆观测手段资料变化,对该次地裂缝的展布、性质、活动特征及地裂缝快速发展时期该区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由于长期干旱,清惠渠的西干渠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从而引起黄土自重湿陷,造成此次局部地质灾害。此地裂缝属于非构造性地裂缝。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交城断裂活动时附近土体的变形特征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带动上覆土层差异沉降及应力场变化,当断层错动量达到一定程度,断层附近出现拉应力区,土体在拉张应力和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垂直差异形变,从而产生地裂缝。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方山探槽揭示的地裂缝剖面特征进行对比,二者结果相互印证,说明清徐地裂缝是交城断裂活动的结果,二者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裂缝为构造成因裂缝。数值模拟结果为研究断裂和地裂缝成因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大同机车厂地裂缝强活动深度段位错模型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跨地裂缝水准监测资料和断层位错模型,对大同机车厂地裂缝活动深度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该地裂缝在深度方向上具有分段性活动特征,150m左右深度以上为强活动段。地震缝强活动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该区80 ̄150m深度处集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临汾盆地是汾渭盆地中地裂缝较发育的地区,地裂缝类型众多、成因复杂。在对临汾市区西部高堆村出现的地裂缝进行地质调查并采用电阻率CT方法勘察后,基本控制了该地裂缝的空间展布;从活动构造、地下水开采、黄土湿陷及地层条件、地形地貌环境四个作用因素分析其成因机制。发现,高堆地裂缝深部不存在隐伏破裂面,属非构造成因地裂缝,而地下水超采和黄土湿陷性是其诱发因素,地表渗水使裂缝扩张、加剧,地层条件、地形地貌环境则制约、控制其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一致性 ,它们的发展过程和强度变化在时间上也有明显的同步性。诱发地面沉降的主因是过量开采承压水导致承压水位下降 ,含水层介质的孔隙压力减小 ,黏性土层释水压密导致地面永久性的沉降 ,而且浅层的释水压密量大于深层 ;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又诱发了地裂缝。无论是地热井水位或热水开采量的变化 ,还是分层沉降量的观测资料都表明 ,目前西安市深层热水开采还没有加剧西安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控制并减少承压水的开采量 ,是减弱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隆尧地裂缝形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尧地裂缝是邢台地区规模最大的地裂缝,它给上百户村民的屋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威胁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开展野外调查、测绘和监测的工作基础上,从地裂缝的形变特征分析其成因,认为:隆尧地裂缝主要是由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所致,但不排除隐伏在隆尧地区深部的断裂带活动的影响。该调查结果也可以为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徐锡伟  钱瑞华 《地震地质》1994,16(4):355-364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