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东北地区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应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外向化、高度化、生态化及整合化。在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东北地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体系是东北地区结构转变战略,形成全国的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绿色农业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科教产业基地应是未来东北地区域形象的主体特征。从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产业与经济地域整合、所有制与企业结构优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的集成视角,进行了未来东北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重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概念,依据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要素、结构特点及发展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将吉林省划分出大城市地域、资源-工矿型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和环境脆弱地域五种类型地域。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强调,大城市地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职能扩散,资源-工矿型地域产业与城镇空间重构,传统农业地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边境口岸地域产业与城市的地缘整合,环境脆弱地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未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土地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1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与基于DEA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面板Tobit模型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再生型、煤炭型和钢铁型城市升级效果更为明显。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值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再生型和成长型城市为主。(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形成普遍的驱动效应,其影响机制在不同类型城市中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仅再生型城市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经济产出提升、要素配置优化与环境污染控制等渠道驱动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化。现阶段,土地经济产出偏低、用地结构失调、环境污染负外部性过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症结。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征,应...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贺灿飞  刘作丽  王亮 《地理学报》2008,63(8):807-819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 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似性, 随着产业细分,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东部沿海省区和全国相似程度最高, 西部落后省份和全国相似性最低。资源密集型产业使省区结构与全国差异显著, 全球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高、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统计结果显示, 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显著地促进了比较优势相似的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而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结构差异化发展; 参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比较优势对于产业区位的影响, 相似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区位和产业偏好相似的外资促使沿海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也是沿海与内地省区产业结构显著不同的原因。地方分权导致省区市场严重分割, 造成了一些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相似文献   

5.
从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推动技术进步、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部门协调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产业结构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变动活跃,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受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影响,近些年本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较大。农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定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如焦作市产业构成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1988年比1980年下降12.5个百分点,同期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8.1个百分点,建、运、商合计上升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动明显。在发展速度上,二、三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6.
根据区内所拥有的特点:产业结构处于初级变动阶段,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大量处于隐蔽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还未发挥,提出了目前本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三个准则,即:资源开发准则、相关效果准则和劳动就业准则。由此判定本区主导产业所得出的结论是:水力发电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原材料工业)、农林土特产品加工工业,应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7.
叶延琼 《热带地理》2006,26(3):259-263
根据梅州市1949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对梅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由于全市产业结构层次低,演进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素质不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素质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整体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得全市三大产业比例虽渐趋优化,但现状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结构不平衡.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梅州市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对梅州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联系、区域差异、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从区域空间协调优化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两个角度,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设想与建议.在区域空间优化重组方面提出要加强区际空间引导与规划协调,促进城镇群体空间集聚发展,形成"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培育具有点轴结构的枢纽区域.在区域产业整合发展方面提出要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合理分工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树辉  王利华 《热带地理》2015,35(2):284-290
承接国际或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对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作用机制和升级路径进行回顾和述评的基础上,发现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丰硕成果相比,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明显不足。未来应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联性分析、互动机制和协同升级路径3个方面进行理论构架,建立起包括三产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价值结构及区位升级,体现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的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应注重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共同影响下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刚  沈镭 《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 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对西藏 1951~2004 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 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计算了1975~1984 年、1985~1994 年和1995~2004 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了西藏农林牧渔业产业重心的时空动态演进过程。最后,归纳出西藏产业结构 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结构约束、资源禀赋差异、政府引导的巨大作用和潜力较大的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扶持第二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民勤绿洲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段应元  刘学录 《中国沙漠》2011,31(1):174-179
 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对民勤绿洲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减少高耗水的水浇地,增加大棚用地、牧草地、灌木林地和工业用地。②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最优方案,使万元GDP耗水下降了0.1618 m3,单位耗水产出增加了8.66元;③最优方案可以实现水资源消耗最小化,水资源消耗量比规划期可供水资源总量少0.48亿m3,可以缓减用水压力,有利于地下水位的逐步恢复;④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必须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才能在确保综合效益的前提下达到水资源利用最小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工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北京地区发展工业最突出的优势是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缺乏,环境质量要求高。北京工业分布呈同心圆状从城区、近郊向远郊扩散,城区与近郊工业过于密集,远郊工业又过于分散。根据北京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作者建议:应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省水、占地少、污染轻的工业部门。根据这一原则,调整现有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同时,尽快建设远郊工业卫星城镇和相应的交通通讯系统。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城乡过渡地带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北京市为例,探讨了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出影响城乡过渡地带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北京城乡过渡地带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简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唐以剑  章申 《地理学报》1989,44(3):302-313
本文根据我国水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的特点,比较综合地分析了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全国水污染的区域差异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环境自净功能,合理布局工业;改革生产流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利用多种途径改进环境治理措施和强化环境管理等主要对策构思。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城市功能用地演替可以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城市功能空间演化的特征、趋势与形成机制,为城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张掖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运用GIS工具及方法,定量分析了张掖市1981年以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服务用地三大功能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动因,进而绿洲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研究发现:张掖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呈逐步增加趋势,空间上呈“内聚→外散”的演变趋势,两者均由老城区向四周扩散,而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空间上呈“混杂→集中”的转变特征,整体上集中于东北部产业园区内。张掖城市功能用地演变是人口经济驱动、宏观政策调控、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博弈、交通线路牵引、城市规划引导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产业用地变化图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隽  臧淑英  郭红  倪超 《地理研究》2015,34(10):1911-1919
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的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资源枯竭城市——大庆市的网格信息图谱模型,分析了研究区1996-2010年产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用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不丰富的城市外围地区,并呈现聚集和增加趋势;主要工矿区的第二产业用地变化最为剧烈,第二产业用地正逐步从资源地的传统矿区向规划新建的工业园区迁移;第三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呈点状分散于核心居民区周围,第三产业用地仍表现为粗放模式发展。图谱研究说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规划在土地类型转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 1 952 - 1 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 ,结合 1 985- 1 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 ,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剖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 ,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 ,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采用 2000、2005、2010、2015 年 4 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数据以及新疆水资源公报 和统计年鉴资料,旨在评价新疆沙产业与水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计算未利用土地转化成农地、 林地、草地的数量,分析 16 a 来新疆沙产业发展状况,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 标,计算新疆 2000—2015 年水足迹,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 间,随着新疆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新疆沙产业发展迅速,部分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和草地 被开发成耕地、林地、工矿和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2)新疆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足迹以消费 农产品水足迹占主体,且消费农产品水足迹量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利 用未利用土地、草地进行植物、沙生药材种植。(3)新疆人均水足迹、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效益 指标呈现增加趋势,但数值明显低于我国人均水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水资源 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水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因此,新疆应采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 植比例和用水结构,以增大水资源所支撑的沙产业发展规模,研究可为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 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探讨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构建了产业结构和水资源两个系统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数值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计算,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6年水资源和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河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河南省城市发展由产业结构水平滞后型转化为水资源水平滞后型,直至转化为同步发展型等三个类型;(3)河南省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关系是动态演变过程,逐步从初级耦合协调、中级耦合协调发展到高级耦合协调,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大幅度提升,2016年18个城市全部处于中高级耦合协调;(4)河南省各市产业结构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初、中级耦合协调分布较集中向豫中、豫西、豫南、豫北高级耦合协调分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本区乡村开始向现代化演进。本文分析了本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和现状特征,乡村城镇化特点及前景,指出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