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廖志杰  刘岳 《地理学报》2000,55(2):139-150
区域PRED系统是个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在已建立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PRED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提出衡量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数(SDI)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量地表达了中国各省区的右持续发展状况,进而应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区域PRED的协调发展,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PRED之间是否协调,本文在于这种思想,从探讨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PRED协调发展的机制,演变规律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旨在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区域PRED协调发展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涂新军  孙贤国 《热带地理》1998,18(4):367-371
世纪之交来临之际,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已倾向于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PREE系统中各子系统协调发展。为了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操作性,量化是关键。文中从从化市区域PREE系统分析入手,借助于协调度对从化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协调判识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PRED系统动态及其地域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康琳  王鹏  房怀阳 《热带地理》1999,19(3):282-287
从 P R E D 系统的四子系统对系统的贡献相当的角度入手, 选用人口质量、人口数量, 耕地数量、人均粮食产量, 三废处理量、三废排放量, 人均 G D P、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 以增长率为基础, 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趋势; 用等权平均方法分析 P R E D 系统整体动态。以广东省及其所辖21 个市为例进行研究, 认为广东省在1980 ~1985 , 1985 ~1990 , 1990 ~1996 年三个时段内 P R E D 系统在整体上均趋于优化, 其人口系统优化趋势尤为明显, 但资源系统退化趋势也很突出; 从区内差异角度分析, 1990 ~1996 年间粤北、粤西、粤东 P R E D 系统趋于优化, 珠江三角洲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在近6 年内, 其资源、环境系统, 尤其是资源系统严重退化, P R E D 系统整体呈弱相对退化趋势。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在近几年仍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  相似文献   

5.
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长泰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谢剑斌 《山地学报》1999,17(3):270-274
系统分析和评价长泰县PRED(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系统的要素特征,概括长出泰PRED的六个综合特征及其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备的影;提出7个重点建设产业、生态领域;最后,以景观生态学观点阐述长泰PRED协调发展的空间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调配中PRED综合论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资源调配是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的一项开源措施,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综合协调(简称PRED),分析水资源中的调配问题与PRED之间的关系,指出PRED综合分析是水资源调配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基础。提出PRED论证的基本思想、指标体系、论证模式、论证流程,并对南水北调河南省境内地级市进行水资源利用的PRED综合论证,给出诊断结果与利用方略。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PRED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学计算,分析广东省1980年以来PRED各子系统及总系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协调广东省PRED系统的方法和措施,达到广东省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调水规模的指标体系与PRED综合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耀  于静洁 《地理研究》1999,18(4):373-381
初步提出了在论证区域调水规模的指标体系及基于人口(P)、资源(R)、环境(E)与发展(D)的PRED综合论证的思路。以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案例,由传统的供需分析和以人为中心的PRED综合协调分析分别对北京市的用水及趋势作了论证,二相互印证,分析结果较为可靠。通过分析得到,北京市水资源可维持现状下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系统学理论,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旅游创新系统分为创新能力系统和创新效率系统,采用离差算法,对广东省2007—2008年、2012—2013年、2017—2018年3个节点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市旅游子系统的创新协调水平,揭示出区域旅游创新协调能力“时间上波动、空间上差异”的时空特征。将广东省创新变化型城市分为四大类,发现旅游创新系统是自我调整和优化的系统,该系统能力子系统和效率子系统协调共生,系统协调值的时空变化符合“中心-边缘”的空间衰减规律和经济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陆林  鲍捷 《地理学报》2010,65(6):755-768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认为千岛湖旅游地是以外部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为支撑,以吸引物子系统、设施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为基础的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TDSS)。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认为从1959 年新安江水库建成到1981 年“富春江-新安江”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岛湖旅游系统处于萌芽状态,各子系统尚未完善成形;1982 年至1994 年为系统形成期,各子系统发展逐渐完善,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从1995 年起,千岛湖旅游地系统进入发展期,各子系统基本上发育成熟完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明显,系统的整体效应显著;2000 年以后,千岛湖旅游地系统处于优化发展状态,各子系统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大大增强,并推动了旅游地的转型发展。探讨了其演化机制,认为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构的负熵输入过程,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是其演化动力,并通过基于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导的中心控制的系统他组织与基于供给与需求、人地关系、区域协调以及利益主体平衡四类非线性作用的系统自组织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区域发展规划是当前我国人文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即编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弹性规划,持续发展规划,多目标协调规划和实用高的效规划,在规划中应加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将经济社会主义PRED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主线,正确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系,重视对区域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灌区土地资源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土地资源开发专家系统(LRDES)把计算机智能引入了灌区土地资源系列开发中,文章介绍了LRDES的参数设计,功能需求及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对系统性能,系统控制流及系统信息流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及其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EDSS(Environment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一处适用于潮汐河网地区水环境管理和决策的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和科学的水环境管理。该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将环境数据库、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库、经济优化技术、环境专家以及环境法规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文中首先介绍了EDSS的组织方法、设计特征、实现技  相似文献   

14.
城市自然-生产-社会系统各功能内部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机理,本研究从生态位视角出发,以广州市自然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近十年广州城市内各功能系统生态位和交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大气环境污染生态位、三产生态位、社会基础设施适宜度生态位对自然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对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发现,耦合协调趋势在自然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6种不同贡献份额的情况下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趋势几乎未受到6类系数比例的影响;从2004年起,广州市3个子系统的交互关系日趋优化,逐渐从基本不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耦合协调度整体表征为上升状态;城市复合系统内部作用规律的揭示,对系统优化提升及合理配比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非优区铜陵市系统耦合及协同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非优区铜陵市是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借鉴容量耦合系统模型对其环境、文化和旅游三大子系统进行时间序列交互耦合分析,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对其旅游复合系统进行协同进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铜陵市各二级复合系统及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2类二级复合系统对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贡献作用巨大;增殖系数表明各子系统12年来均进化发展,共同趋向平衡位置;竞争参数表明环境与文化、环境与旅游子系统之间存在竞争阻碍关系,而文化与旅游子系统之间是合作共进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边境旅游受到关注。为解释边境地区现实问题、明晰边境旅游概念和发展机理,从新视角出发,基于系统理论构建边境旅游系统,阐述目的地、客源地、边界3个系统的空间耦合机理及其动态演化。以中缅边境的瑞丽市为例,探讨其边境旅游各子系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耦合特征及发展演化。结果表明:边界的作用使得旅游系统特殊化和复杂化,并构成独特的边境旅游系统;瑞丽市的边境旅游发展经历了单向耦合向双向耦合、耦合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通过强化目的地子系统建设可实现系统新平衡;边界子系统最为活跃,在客源地子系统和目的地子系统的配合下,边界子系统可成为边境旅游发展最为重要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典型区域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胜  李锋瑞  王涛 《中国沙漠》2005,25(5):769-774
土地沙漠化过程是一个由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驱动的复杂过程,因此,沙漠化防治策略的制订必须综合考虑沙漠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构建了这一地区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该模型的主要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和绘制了人口、种植业、畜牧业、水资源和土地沙漠化5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流图,阐明了各子系统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反馈关系,为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确定该区域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的优化策略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逆性及后果,给出了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走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消长转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塑性及后果,给出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直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  相似文献   

20.
钟韵  彭华  郑莘 《地理科学》2003,23(1):60-65
在认识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对旅游系统的研究,以及对地区经济背景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主要从旅游供给角度考虑,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构建区域旅游动力系统,并阐述此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内各要素的概念和作用。此系统包括吸引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内又包括各种影响旅游发展的动力要素。由于此系统针对经济发达地区而构建,因此对区域经济要素的推动作用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