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粤北新洲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燕山期.震旦系浅变质地层组成的外来系统中,广泛发育加里东期和同推覆期石英脉.加里东期石英脉顺外来系统中第一期面理(S_0∥S_1)分布,呈串珠状或透镜状,同推覆期变形强烈,含微量的金属硫化物,金含量很低,形成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热液,表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并未使金得到富集.同推覆期石英脉顺外来系统中Ⅲ~Ⅳ级推覆断层带分布,多呈脉状,同推覆期变形较为微弱,含大量的金属硫化物,并普遍发生了强烈的金矿化,形成富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外来系统震旦系变质地层,并由同推覆期动力分异热液所携带.  相似文献   

2.
阿尔金成矿带加里东期主要成矿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加里东期成矿环境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阿尔金成矿带加里东期主要成矿系统的基本结构,研究了主要成矿系统的特点、形成动力学条件及其演化特征。认为阿尔金成矿带加里东期主要发育了喷流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和基性超基性岩三大成矿系统,成矿作用与加里东期阿尔金南北缘板块伸展-汇聚-碰撞的构造运动旋回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金矿区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加里东期及海西期在矿区形成的薄弱角度不整合面、近南北向平行的滑脱断层,是含矿热液的运移、沉淀的通道和空间。金矿床应属地下热液淋滤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河台金矿是一个强烈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热液蚀变成矿期的金石英脉阶段和金硫化物阶段,形成的矿石有蚀变糜棱岩型和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早加里东期是河台金矿床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492±16Ma;矿区燕山期伍村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153.6±2.1Ma;结合已有的同位素资料,认为河台金矿床是华南加里东期构造-变质-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早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同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并可能有燕山期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
柴家庄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李子园—吊把子金矿带上,赋存于柴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丹凤群地层中,严格受NE向及NNW向断裂控制。矿床形成经历了火山沉积期、区域变质期、构造热液成矿期及岩浆热液成矿期4个阶段,属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金矿床。岩体外接触带0~2km范围内的NE向、NNW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  相似文献   

6.
炭质层控型银洞坡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炭质层控型金矿是一种很重要的新的金矿类型;银洞坡金矿产于中浅变质的含炭质火山-沉积岩系。矿体严格受炭质层控制,是炭质层控型金矿。矿床形成经历了初始沉积富集、加里东期变质叠加和中生代热液矿化就位的过程。中生代热液矿化分Ⅰ、Ⅱ、Ⅲ期,其温度分别为450-300℃、,250-200℃和210-180℃,Ⅰ期为变质热液;Ⅱ期为变质、岩浆、大气降水热液的三源混合热液。  相似文献   

7.
对雪峰地区金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金矿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成矿物质来自赋矿地层,成矿能量则由地热异常场提供。该区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大气降水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机制为地热流体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南雪峰地区金矿床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建堂 《矿床地质》1998,17(Z2):417-420
对雪蜂地区金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金矿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成矿物质来自赋矿地层,成矿能量则由地热异常场提供。该区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大气降水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机制为地热流体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麻栗坡县新寨锡矿床控矿因素较复杂,早期加里东-印支期变质作用使该区含锡丰度值较高的下寒武统田蓬组中的期滇东成矿物质初步富集,更重要的是晚期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成矿热液迭加上了早期初步富集的矿化,在压应力作用下,沿层间构造破碎带之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充填-交代,最终长期演化形成了特色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张松林 《福建地质》2010,29(4):289-295
长兴金矿床主要产于长兴岩体钾长混合花岗岩及其外接触带交溪组变质岩中,矿体受断裂(裂隙带)控制,呈透镜状、不规则脉状分布,综合分析认为交溪组变质岩为初始矿源层,加里东期混合岩化使金在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初步富集,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岩浆热液叠加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其工业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使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了南岭三个典型钨锡铍矿床的水晶、绿柱石、锡石和香花石中单个流体包裹体气、液相的成分,除H2O外,气、液相中均含有大量的CO2,烃类普遍存在,其中以丙烯最重要。南岭W—sn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是花岗质岩浆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不混溶的流体分离形成的。在成矿晚期,围岩热接触变质释放出的N2连同循环的大气水进入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矿的形成条件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有其特殊性.大厂超大型锡矿产出于南丹-昆仑关基底性深大断裂带上,经过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使矿质继承叠加,最后聚积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中.大厂超大型锡矿床是各种成矿因素良好匹配,并经长时期的多重富集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肃南县羊露河上游似鞍山式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成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Z1):129-130
羊露河上游铁矿位于北祁连西段加里东褶皱带西段.铁矿体赋存于下元古界长城系上岩组含铁角闪片岩中,含矿层位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矿石构造具有同生沉积特征,并显示了热液富集作用特点,具"似鞍山式"铁矿成因特征,矿石品位较高,盲矿体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皇城山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爱琴 《物探与化探》2006,30(2):133-136,140
皇城山银矿床产于皇城山组火山碎屑岩层及其基底中。矿床地质、微量元素、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等方面综合研究表明,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间接来源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皇城山组火山碎屑岩,成矿介质以大气水占主导地位,为浅成火山热液矿床。认为Ag在浅部碱性环境下主要呈[Ag(S2O3)2]3-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地热流体及其循环蚀变作用导致银矿、钠基膨润土矿等系列矿产的形成,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疆贝勒库都克钾长花岗岩交代蚀变及锡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勒库都克钾长花岗岩是一个富含Sn、As和F的岩体,具同熔型特征,是形成贝勒库都克锡矿的母岩.在岩体形成的后期,经历了钾化—钠化—云英岩化三个交代蚀变阶段.Sn、As等成矿、伴生元素的析出和富集发生在钠化和云英岩化两个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锡矿床.  相似文献   

16.
华北克拉通北缘与盆地流体有关的若干矿床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华南一样,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增生带也有与盆地流体有关的矿床产出。矿床的生成总是与张裂型沉积盆地有关。根据基底大地构造性质和盆地动力学演化特征,可划分出两个与盆地流体有关的、特征各异的金属成矿省:1)华北克拉通北部元古代金.多金属成矿省,在克拉通内部,边缘元古代裂谷增生期生成沉积喷流型硫多金属矿床和沉积岩容矿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2)大兴安岭中南段古生代锡.多金属成矿省,在克拉通北缘早/晚古生代增生带的张裂型沉积盆地内分别生成各具特征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7.
邵军  李兰英 《地质与资源》2002,11(3):147-151
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是一套黏土、半黏土质陆源碎屑沉积夹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变质作用,导致岩石中的硅质成分分异而形成硅化石英脉,同时,岩石中的成矿物质也发生了初步的迁移和富集.燕山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交代重熔了变质岩系,变质岩系中大量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至岩浆期后热液中,在成矿热液演化为偏酸性-还原性条件下,金等成矿元素发生了沉淀作用.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盖县组变质岩系,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伴随岩浆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剪切构造既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新甸金矿床属于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大瑶山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瑶山金矿成矿带位于广西东部,金矿化主要产于寒武系浅变质砂页岩、绢云母板岩中,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有关.金矿床(点)主要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受断裂构造的直接控制.成矿带内金矿受区域网格状构造控制,金矿化表现出"三层楼"成矿规律.区内金的资源量预测为50~100 t.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Dajing is a large-scale tin–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n north China with Sn, Cu, Pb, Zn, Ag, and minor elements such as Co and In. The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a passage-host structure system. Two groups of NE direction faults such as F2 and F1 are characterized by sinistral and multiphase activities, and the syn-ore NE faults with their derivative faults nearly in N-S direction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structure system as channelway for ore fluid. Around F2 fault (mineralization center), metallic elements display horizontal zoning outwards from Sn, Cu to Cu, Sn, Pb, Zn, Ag and to Pb, Zn, Ag. Controlled by sinistral pull-apart vein system, the WNW direction host structure yielded the ore vein to "W" shape on horizontal plan while to staircase shape on vertical profile. Multiperiodic activities of the host structures system lead to multistage of ore mineralization. Four mineralization stag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i.e. 1) cassiterite–arsenopyrite–quartz stage, 2) cassiterite-sulfide (or Cu–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stage, 3) massive pyrite stage, and 4) galena-sphalerite stage. Besides, fluid activities are identified here at the pre-mineral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quartz veins and sheared deformation, and at the post-mineral stage of quartz–calcite–fluorite deposition.
The earlier tin-rich ore solution raised from NE faults and its nearly N-S derivatives filled the NW-WNW direction fractures, and formed tin ore veins. Subsequent mineralization of Cu-polymetallic stage, pyrite stage and galena-sphalerite stage, overlapping on the same fracture system, sequentially expanded outwards from the fractures, and produced different kinds of ore types and mineralization zoning.  相似文献   

20.
江西金山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元素在地质体中的丰度及分布形式与地质体的发生发展及物质组成有关.通过对比分析矿床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研究矿床围岩、蚀变带及各类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认为在高水/岩比值下热液蚀变作用使其稀土元素产生明显的带入和带出,但成岩和成矿物质具有继承性演化的特点.含金石英脉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石英脉成因不同,是不同成矿阶段热液与构造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次工作发现的硅质岩,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是一种混有火山物质或陆源物质的过渡类型热水沉积岩,可能指示该矿床早期存在热水喷流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