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是我国Au、Sb、Hg、Pb-Zn等中低温热液矿床的重要基地,各种热液矿床之间是否存在成因关系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方解石是各种热液矿床的重要脉石矿物,本文选择上述各种中低温矿种中的丫他卡林型金矿床、晴隆-巴年锑矿床、拉峨汞矿床、会泽铅锌矿床等作为典型矿床,并对矿床中出露的成矿和非成矿期方解石进行REE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矿床成矿期方解石明显具有不同的REE特征,卡林型金矿床中显示MREE富集,锑矿床显示M-HREE富集的特征,说明金、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可能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体有关;Pb-Zn-Hg矿床整体显示LREE富集,Hg矿床与标准海相碳酸盐岩LREE富集的配分模式一致,但Pb-Zn矿床中轻稀土元素内部具有La、Ce亏损的左倾特征,说明Hg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对赋矿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盆地卤水浸取基底地层及其围岩所形成的混合流体。无论何种矿种,与成矿无关的方解石均具有LREE富集的特征,方解石的上述REE配分模式特征也可作为各种类型热液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时代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桂、湘)发育有世界上很典型的低温成矿域,其面积之大(约9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U、Ni-Mo-PGE、重晶石、冰州石和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扬子地块西南缘是中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者采用Rb-Sr、Sm-Nd、Ar-Ar等多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扬子地块西南缘产出的磷矿、金矿、锑矿等低温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文章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前人的资料,初步拟定出该区存在三期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它们分别相当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晚加里东期(晚志留世—早泥盆地)和燕山期(晚侏罗世—中白垩世)。该区的磷矿、重晶石矿和黑色页岩中的镍钼铂矿主要形成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同位素年龄主要为585~540Ma;赋存于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岩中的金-锑-钨矿床主要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同位素年龄主要为435~380Ma;产于寒武系以后地层中的锑矿床主要是在中燕山期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60~140Ma;而该区的卡林型金矿和汞矿主要在燕山中晚期大规模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70~80Ma。  相似文献   

3.
赫德钨锡矿地处滥泥坝花岗岩体北端,矿床类型主要为云英岩-石英脉型。文章分析了赫德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认为成矿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赫德钨锡多金属矿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地壳硅铝层,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210.0 Ma—213 Ma),钨的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岩浆期后气成-热液作用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长江中下游地区首例独立铊矿床—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的热液改造期成矿时代,对矿床中早晚两阶段10件萤石样品进行了SmNd同位素测定,得出早、晚两阶段萤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6±3.0Ma和79±11Ma。结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独立铊矿床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燕山期,并在燕山期末发生过一期热(泉)活动的叠加。该矿床的发现指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晚燕山期低温成矿事件和可能的低温成矿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以铊为代表的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和以铜(铁)金为代表的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成因关系,为同一热液流体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湘黔汞矿带相关成矿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黔汞矿带的含汞建造与生油层系的特征相似,汞矿床的形成和油气的聚集一样具有“生、储、盖”的成矿地质条件。中寒武统敖溪组及下寒武统清虚洞组既是汞矿的容矿层,也是汞矿的矿源层。汞的成矿流体是一种以地下水为主、包括油气在内的混合热液,成矿作用是在低温低压高盐度的还原环境中进行的,属于沉积成岩-地下水热液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东沟—金龙山金矿床被认为是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控矿构造为褶冲带短轴背斜。短轴背斜为东西向紧闭背斜与北东向宽缓背斜叠加形成的穹隆构造,成矿作用主要受后期北东向脆性构造及东西向岩性不整合界面的控制;区内Au、As、Sb异常套合较好,异常沿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并与穹隆构造、遥感解译环形构造套合明显;获得成矿期绢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142.34±0.83)Ma,等时线年龄为(141.6±2.8)Ma,成矿为晚中生代早期;黄铁矿具有3期形成特征,晚期含金黄铁矿,主要与毒砂、辉锑矿共生。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成矿作用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矿床类型为与深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的远程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41~142 Ma晚中生代早期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显示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环境是该矿床最为有利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7.
鉴于方解石是研究低温碳酸盐型汞矿床构造应力作用的良好对象,作者对贵州丹寨汞矿床中24件方解石样品进行构造形变及构造成矿模拟试验,经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观察指出:多种应力作用叠加及微观构造形变的先后生成关系,可视为多期次构造动力作用的结果;汞矿的成矿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相关和同步性,说明构造作用既可提供成矿的空间,又是促进成矿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对陈楼萤石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测定萤石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矿床成矿年龄、物质来源的研究及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陈楼萤石矿床是典型的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严格受构造带控制,F2,F3,F4,F5为其主要容矿构造;主矿体自上而下具上陡—中缓—下陡的趋势,矿体平均厚度2.97 m,平均品位63.99%;矿石主要有块状、胶结状、条带状和玉髓萤石矿四种类型;围岩中常见硅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且含矿构造自中心向两侧蚀变具有明显分带特征。测得萤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0±17) Ma,~(143)Nd/~(144)Nd初始比值0.512 031±0.000 026,εNd(t)=-8.8,对比前人测得太山庙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12~125 Ma,~(143)Nd/~(144)Nd初始比值0.511 653~0.512 506,εNd(t)值-16.1~-7.5,说明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指示萤石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壳,且与太山庙岩体的成矿物质来源应一致或相近。  相似文献   

9.
萤石Sm—Nd同位素体系对晴隆锑矿床成矿时代和物源的制约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本文首次对黔西南晴隆锑矿床的萤石进行Sm-Nd同位素研究,来探讨该矿床的形成时间和成矿物源.研究表明,该矿主成矿期的萤石构成两组等时线,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8±8 Ma和142±16 Ma,显示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侏罗世.本次测定的成矿年龄数据远小于峨眉山玄武岩的成岩年龄,暗示该矿床与该区二叠纪的火山作用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计算表明,在晴隆锑矿床成矿时(142 Ma),两组萤石的εNd(t)值分别为-5.72~-5.81和-3.81~-3.88,远小于峨眉山玄武岩的相应值(0.40~3.27);两组萤石初始Nd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暗示其Nd的来源存在不均一性,这很可能与萤石沉淀环境围岩的局部差异有关.在εSr(t)-εNd(t)图解中,萤石明显分布在与赋矿围岩不同的区域,暗示该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可能是下伏老地层或基底),而不是赋矿的峨眉山玄武岩和茅口组灰岩,因此,该矿并非是前人认定的"原地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Au、Sb、Hg、As矿床,常出现共生分异的现象,在空间上形成Au、Sb、Hg、As矿床、矿带相伴出现而又相对独立的规律性分布。在详细研究Au、Sb、Hg、As矿床、矿带区域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制约Au、Sb、Hg、As矿床、矿带共生分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一系列锑、锑金、锑多金属、金、铅锌银、钨锡(铍)、汞、铯为主的矿床或矿(化)点,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区域。北喜马拉雅成矿带锑成矿作用时间集中在24~16 Ma之间,与后碰撞造山成矿事件(N1: 25~9 Ma)时间一致,锑来源于深部岩浆减压分熔形成的富含挥发分的次火山岩浆活动,形成喷流沉积-改造型、岩浆热液型、热泉型矿床系列。因此,矿区内的幔源基性-中性脉岩是锑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也是找矿的重要标志。Sb元素异常主要围绕羊卓雍错裂谷盆地边缘分布,部分与Au元素异常重合。Sb异常主要与低温热液矿床相关,可单独成矿,亦可与Au共生。当Sb异常与Pb-Zn-Ag异常组合在一起时,多为后期叠加改造成矿,并伴生Ga、Se、In等。锑或锑多金属矿体走向多为近SN向,形成串珠状的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及矿化组合,主要受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并且在矿带的东部,矿化由北向南具有Sb矿→Au-Sb矿→Au矿→Sb-Pb-Zn-Ag矿→W-Sn矿的规律性分布,揭示成矿中心应在扎西康矿床的深部或南部。锑金矿体走向多为近EW向,主要受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北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裂谷(陷)盆地周围盆山转换部位,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带与新生代SN向堑式构造的交汇部位,是寻找锑、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地区,已发现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中规模第一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床等一系列大-超大型矿床,显示巨大的找矿前景。综上所述,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将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锑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科罗曼德尔半岛火山岩带是世界知名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省,也是新西兰最为重要的金银矿矿集区,在环太平洋成矿带内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罗曼德尔半岛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赋存于科罗曼德尔群中新世安山岩和英安岩中,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角砾岩型2种。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大气降水特征,并显示有少量的岩浆水加入,成矿物质具岩浆来源特征,为石英±方解石±冰长石±伊利石亚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区内金矿成矿时代为16.3-2.0Ma,主要集中于7.0-6.0Ma之间,金矿的大规模形成与诺特兰德火山弧与科尔维一劳火山弧共同作用有关,区域构造背景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环境的转折期,为金矿形成的高峰期。区内零星出露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化表明,该地区具有较好的斑岩型铜矿化潜力。  相似文献   

13.
秦岭成矿带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秦岭成矿带是我国有色、贵金属工业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也是最具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的地区之一。近年的综合研究工作表明,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自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和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伴随有多个构造成矿旋回,所形成的含矿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具有多样性。根据成矿时代、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铜、钼、铅、锌、银、金、汞、锑等内生金属矿床主要受7个主要的成矿系统控制,形成了18个主要成矿系列,并对各成矿系列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近几年找矿新发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建立了铜、金、铅、锌、银等矿床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对区域优势矿种的成矿谱系研究表明,本区成矿在时间演化上表现出明显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征,华力西期与印支末-燕山期是成矿大爆发期,最有利于大型超大矿床形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和垂向分带性。在此基础上,对秦岭成矿带的成矿潜力及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和划分,指出秦岭地区热水喷流沉积型与密西西比型铅锌银矿床、微细浸染型与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钼钨铜矿床及低温热液型汞锑矿床等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并划分出5个区域成矿远景带和17个重要成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14.
西藏弄如日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为确定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对该矿床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花岗斑岩中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试,获得绢云母的加权平均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9.87±0.96Ma和19.70±0.30Ma。结果表明,弄如日金矿床金矿化的主要成矿时代为中新世。该成果的获得对于进一步认识弄如日金矿成因机制、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区域找金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是中国重要的锡矿带之一,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和新生代花岗岩中的锡矿床,而对印支期花岗岩中的锡矿关注较少.云岭锡矿位于保山地块的东缘,矿体主要以脉状产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发育云英岩化和电气石化蚀变.矿石矿物为锡石,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母、电气石、萤石、方解石,以及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等硫化物.根据矿物...  相似文献   

16.
17.
[摘 要]截至2007 年1 月,经核实贵州务川木油厂汞矿实际保有汞金属资源储量为1郾2912 万吨,居全国之冠。文章在介绍矿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种测试成果及现代矿床学的成矿理论综合研究,认为汞源来自上地幔,辰砂中的硫来源于地层中的石膏。矿床的形成与地下低温热卤水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含矿热液流经含石膏岩层之后,遇硫源在Eh 值下降、pH 值中偏碱性、温度下降、压力减小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的蚀变反应,从而形成了以“大而贫冶为其特征的木油厂矿田。其成矿方式以交代为主,充填次之;成矿时代归属燕山期。拟建的成矿模式(图)对今后在务川汞矿带外围寻找隐伏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雪青  陈卫东 《贵州地质》2009,26(3):185-188
交梨汞、金矿床位于三丹成矿带上,汞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上,合矿围岩为下奥陶统锅塘组一套斜坡相的粒屑灰岩。其中产于F1断层及其上盘的①、②号汞矿体中有金矿伴生,构成工业矿体。矿石矿物除辰砂外,还有黄铁矿、毒砂、闪锌矿、雄黄及自然金,偶见自然汞;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石英等,金以自然金属态及类质同位素形式分别含于玉髓和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矿体围蚀变强烈,与汞矿有关的蚀变有雄黄矿化、中强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及玉髓化(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汞、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黔东北(沿河)-渝东南(酉阳)一带广泛发育萤石、重晶石及铅锌(汞)矿化,关于其成矿时代,一直缺少直接的同位素年龄证据。黔东北大竹园萤石矿床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矿体赋存于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内,受NW向断裂控制,是本区热液脉型萤石矿床的代表。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矿物Sm-Nd等时线方法进行了成矿年龄测定,获得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436±15 Ma(MSWD=0. 85),萤石与共生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430±13 Ma(MSWD=1. 0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期,该年龄与湘西-黔东MVT铅锌矿床成矿时代(477~410 Ma)一致。本区萤石-重晶石矿床与区内产出的主要铅锌(汞)矿床关系密切,推测它们有相近的物质来源,是在同一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一个有亲缘关系的成矿系列。研究结果指示加里东期是区内重要的萤石-重晶石-铅锌(汞)中低温热液成矿期。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Northeast China,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related West Pacific metallogenic belt, hosts numerous types of gold-dominated mineral deposits. Based on ore deposit geology and isotopic dating, we have classified hydrothermal gold–copper ore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into four distinct types: (1)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2) gold-rich porphyry-like copper deposits, (3) medium-sulphidation epithermal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4) high-sulphidation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These ore deposits formed during four distinct metallogenic stages or periods, at 123.6 ± 2.5 Ma, 110–104 Ma, 104–102 Ma, and 95.0 ± 2 Ma, corresponding to periods of Cretaceous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sm and late-stage emplacement of hypabyssal magma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 earliest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123.6 ± 2.5 Ma) corresponds to the formation of medium-sulphidation epithermal copper – gold deposit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c arc system linked to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 This metallogene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gh-K calc-alkaline intermediate–acid granite and pyroxene – diorite porphyry magmatism.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110–104 Ma and 104–102 Ma,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formation of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porphyry-like copper, and high-sulphidation gold deposits, with metallogenesis closely related to sodic or adakitic magmatism. These magmas formed in a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c arc system related to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 as well as mixing of crust-derived remelted granitic and mantle-derived adakitic magmas. During the final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95.0 ± 2 Ma), metallogenes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odic or adakitic magmatism, with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 relat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r destr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which was subducted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during the Mesozo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