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C资料及广西气象台降水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西1960年以来日暴雨30站以上的锋面暴雨过程,了解该类暴雨的发生特征。表明:(1)该类暴雨年平均出现0.8次,1990年以后呈增多趋势,月分布最多出现在5月;(2)有7次过程引发主要江河超警戒洪水,主要出现在汛期5~7月;(3)暴雨落区频数分析显示,最大频数位于桂北;(4)持续2d超大范围锋面暴雨过程出现2次,主要出现在2008年以后;(5)暴雨预报关键区南风指数≥45m.s-1,同时北风指数≤0m.s-1,是该类暴雨预报的关键指标,过程比例为72.2%,处于合理预报指标范围,可以作为该类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2020年FAST周边最近的克度、塘边、董架3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及暴雨日逐小时降水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FAST周边暴雨发生特征、强度、月际变化、小时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FAST周边各站发生暴雨43~47次,大多数为对流性或混合性降水,暴雨持续时间总体较短,多数情况为1~2 h。暴雨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最易发生的月份是6月,最易发生的暴雨雨量是50~100 mm,暴雨在夜间至清晨(22时—06时)最易发生。各站1周内发生2次暴雨的有5~9次,1个月内发生3次暴雨的有4~6次,连续3次暴雨发生的最短时间为11~13 d。近11 a中,FAST周边各站发生大暴雨以上降水5~7次,其中最大雨量为2014年7月4日FAST东北面克度站205.1 mm。  相似文献   

3.
清远暴雨的气候特点及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远、佛冈、英德一带是广东省3个暴雨区之一。暴雨常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影响。本文利用1957~1996年气象资料/,分析清远发生暴雨(日降水量≥50.0mm)的一般气候规律及各时期的预报着眼点,为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1暴雨的年际分布清远1957~1996年共出现暴雨374次,平均每年9.4次。逐年间相差甚大,无明显的规律性(详见表1)。从表1可看出,最多的一年有17次暴雨,而最少一年只有4次。前10年(1957~1966年)暴雨次数最多,平均为10.5次/年,后10年(1986~1996年)最少,平均每年只有8次。2暴雨的季…  相似文献   

4.
齐义君  周艳军  卢宪梅  李延江 《气象》2004,30(9):F002-F003
利用 1 992~ 2 0 0 1年 1~ 1 2月数值预报、天气图、卫星云图、渤海 4个测站及本区域 4个测站自记雨量、风向、风速等同步资料 ,对秦皇岛市出现的 1 8次暴雨、8次大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探讨了海区风向变化对降水落区的影响。通过 2 0 0 2~ 2 0 0 3年试报Ts值为 53%。  相似文献   

5.
选用宁夏贺兰山东麓51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对比分析该地区2018年7月22日特大暴雨和2020年8月11日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特征,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高低空急流配置以及台风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前3~6 h,对流层低层700~850 hPa存在湿位涡正压项(MPV1)负值中心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正负中心过渡的等值线密集带,其移动发展及持续时间同暴雨发生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对暴雨预报有一定指示作用。对流层低层MPV1负值区和MPV2正值区相叠加的位置是强降水易发区,且MPV1、MPV2强度越强、持续时间越长,降水越强,当MPV1和MPV2趋于零时,大气层结稳定,降水过程逐渐结束。  相似文献   

6.
张久林 《干旱气象》2000,18(3):28-29
前 言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 ,冰雹、暴雨灾害频繁。冰雹云是一种小尺度天气过程 ,常发生在大尺度天气过程的前沿 ,形成大范围的暴雨、冰雹灾害。本文试图通过冰雹日大尺度环流特征的研究 ,探讨有利于形成冰雹天气的大尺度环流和气候特征 ,为预测和防御冰雹提供依据。1 资料分析1 .1 冰雹天气资料从有关农情文献和岷县实况记录中调查所得 ,1 992~ 1 997年 6~ 9月我省发生强冰雹天气 2 8次。1 .2 天气形势查询国家气象局出版的历史天气图 ,主要参考降雹当天 0 8时和前一天2 0时 5 0 0hPa环流形势 ,然后进行分析、分类。1 .3 环流…  相似文献   

7.
江西汛期连续暴雨形势特征与中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尹洁  陈双溪  刘献耀 《气象》2004,30(5):16-20
利用 1 96 0~ 2 0 0 0年共 4 1年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江西省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 ,利用近 5年的T1 0 6资料对连续暴雨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阻塞高压、副高等行星尺度系统和天气尺度系统的活动规律及连续暴雨的动力热力条件分布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汛期连续暴雨中期预报模型 ,经两年应用效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湛江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的部分基本产品和导出产品以及数值预报,对湛江2010年6月2日出现的暴雨局部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500hPa高空短波槽、850hPa低涡切变线及锋面低槽密切配合的作用产生的,此外暴雨发生前不稳定能能量累积和动力条件为这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宜昌1989~1995年和三斗坪1992~1995年9~5月逐小时降水资料的中尺度气候分析,得山了三峡坝区9~5月各月降水的1小时、3小时变化以及日变化特征,最后对1996年11月4日三峡坝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个例分析,并以此找出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期强降水的短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遵义地区5—8月暴雨天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刚 《贵州气象》1994,18(3):6-9
暴雨是遵义地区夏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对全区5~8月份暴雨的气候概况和天气系统特征进行统计分忻,为建立本区暴雨的预报方法提供依据.1暴雨的气候概况全区范围内当3站以上日降水量≥50mm时定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普查1981~1990年5~8月历史资料.10年中,该过程5月份共出现5次,6月份11次,7月份!0次,8月份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7次,最少的是1990年1次,详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6月份是暴雨集中的月份,6月中、下旬到7月份中旬是暴雨的高峰期.2失至影响系统民纪500hPa上全区33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 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等对安顺2019年6月5-11日和9月5-1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5-11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两高之间不断有短波槽东移造成的,9月5-10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高稳定少动,西南涡在副高外围稳定维持较造成的;(2)垂直螺旋度垂直积分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强的短时强降雨,垂直螺旋度强中心发展高度越高越有利于短时强降雨持续不断的产生;(3)水汽垂直螺旋度在这2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短时强降雨的发生和降雨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水汽垂直螺旋度在短时强降雨出现前6小时出现增大,且中心值越大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在短时强降雨发生期间迅速减小;(4)6月5-11日天气过程中,质量垂直螺旋度值增大-减小得越多,出现的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12.
“5.09”湛江特大暴雨的成因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天气系统、物理量和GMS -5红外卫星云图的分析以及平均垂直速度的计算 ,总结了 2 0 0 0年 5月 9日湛江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和原因。 5 0 0hPa高空槽的引导作用下 ,短时间内锋面迅速南压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动力抬升机制 ,85 0hPa的低涡和切变线是产生这次特大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通过对不稳定能量、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分析可知 ,这次特大暴雨的落区正对应于不稳定能量积聚区和 85 0hPa的低涡 ;通过对GMS -5红外卫星云图的连续变化分析和冷云盖TBB值分析 ,锋前的中 -а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局地性强的直接原因 ;由W =-0 0 1×R/F70 0公式计算所得的平均垂直速度为 4 4 5m/s,说明了这次特大暴雨的对流上升运动是非常剧烈的。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上旬末和中旬末广东省出现了2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2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但暴雨的范围和强度不同。利用广东省遥测站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广东省2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结果发现: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大陆冷高压、南海低值系统密切相关,物理量的空间分布与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淮河上游区域暴雨的水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成平均天气图资料和T2 1 3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中的水汽因子 ,对 2 0 0 3年 6~ 7月出现在淮河上游的 5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水汽分别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 ;暴雨产生前后 ,85 0~ 5 0 0hPa三层中均以 85 0hPa水汽含量最大 ,且辐合亦最明显 ;当 85 0hPa和 70 0hPa天气图上分别在桂林到长沙和昆明到贵阳有 >2 0 0× 1 0 -4kg·s-1 ·m-1 ·hPa-1 和 >1 0 0× 1 0 -4kg·s-1 ·m-1 ·hPa-1 的水汽通量大值中心 ,且上游风速又大于下游时 ,可考虑未来 2 4h淮河暴雨的产生 ;当T2 1 3数值产品中淮河上游区域的相对湿度、比湿和水汽通量的预报值大于诊断量的临界值的绝对值时 ,亦可作为暴雨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深秋暴雨是小概率事件 ,本文对发生于 2 0 0 2年 11月 15日的一次深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分析表明 ,中低层的切变线的存在与稳定少动 ,强度的不断增强是本次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 ;而南支强于北支 ,低槽北抬 ,北抬后维持在 30°N附近 ,并形成了强烈的风向和风速切变。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区域性暴雨发生前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忠明  缪强 《气象》2000,26(10):15-18
通过对长江上游 1 2次区域性暴雨发生前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分析 ,揭示了该区域暴雨天气发生前的流场、能量场、水汽场和动力场的中尺度特征。对提高该区域暴雨天气预报质量和长江流域防洪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滕文芳 《气象》1992,18(10):33-36
运用1990年华北暴雨试验期间的加密观测资料和1小时1次的数字红外云图,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发生、发展等演变特征,揭示了区域性突发暴雨形成和发生的某些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袁慧敏  王秀荣  范广洲  李泽椿 《气象》2012,38(10):1189-1195
选取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87个站点,利用1957—2007年中国高密度台站地面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首先选取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4个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或Г分布拟合,然后利用相应的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反函数确定数年一遇的概率等级作为等级标准,将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暴雨过程划分为5个等级,最终运用权重分析法建立了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应用此模型对1999年6—8月的5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试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估效果较好,可以在实际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使用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6h间隔的NCEP(水平分辨率1°×1°)的fnl全球再分析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通过分析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2次首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得到以下结论:2次过程一次为持续性弱降水导致暴雨;一次是短时强降水导致暴雨。2次暴雨过程均受南支槽前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2次过程均有比较好的水汽条件,但水汽辐合存在强弱和持续程度不同的区别;2次暴雨过程的暴雨区850hPa均处在θWse高值区的下游,“110318”暴雨过程开始前和开始后均没有出现CAPE值,而“120304”过程气块从850hPa抬升则出现CAPE;2次过程上升气流也存在持续性和强弱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4年6月2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就风与温度与2011年5月1~2日的过程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主要是由华北冷涡后的冷平流、东南气流引导的暖湿空气及低层偏东气流引导的冷空气共同作用而形成。(2)两次过程都存在低层偏东气流引导华北低涡中冷空气入川,且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强降水关键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高湿状态。(4)低层水汽输送主要以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输送为主。(5)强降水爆发期从400hPa以下皆为水汽的辐合上升运动,且在中高层持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