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以渭北旱原合阳县甘井乡为例,对其物能产投关系进行了研究。氮、磷素及能量的转化效率在产量中等(约2550kg/ha)时最高,低产和高产时都下降;水分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根据物能产投关系及其它有关指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其结果能客观反映农业生态建设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89,8(3):53-60
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根据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时间演替结构以及数量质量结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揭示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措施和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旱作物利用地下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洪宝鑫 《地理研究》1993,12(3):107-113
本文依据南通农水试验站的实验资料,统计分析旱作物(小麦、棉花)利用地下潜水量的规律,阐述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中,应考虑旱作物利用地下水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年6月到2010年3月黔南州各站降水资料,黔南州农业委员会秋、春农业生产进程调查资料、农业灾情调查资料,以及贵州省山地所的土壤墒情监测资料、作物长势遥感监测资料等,分析黔南夏秋冬春严重连续干旱的发生、发展情况,分析在同期气候条件下,以夏收为主的作物生长受到的影响,结合干旱调查及历年降水情况,对夏收粮油产量评估分析。这次连旱是黔南有记录以来(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2009年8月到2010年3月全州平均降水量偏少54.1%,由于干旱的影响,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将较大幅度减产。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灾害影响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51-2000年中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降水资料,1951—1994年主要农作物旱灾面积和粮食减产资料,建立了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因旱粮食减产指标体系,分析了西北干旱灾害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和农业旱灾呈增加趋势,以20世纪70、90年代最严重,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其空间变化以西北东部干旱灾害严重。采用谐波和功率谱方法分析西北干旱周期,建立了拟合预测回归模型,并对西北干旱灾害进行影响预测,表明21世纪前十年西北干旱灾害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6.
人民胜利渠灌区位于新乡地区,南起黄河,北至卫河,系黄河冲积平原。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下游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它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下游水沙资源的序幕。原设计灌溉面积六十万亩,实灌面积各年不等,最大达九十余万亩。该灌区自1952年开灌以来,对于战胜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北东部地区1470-1912年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根据干旱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发生范围,定义了强旱事件,建立了极旱因子模型,复原了443年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并根据时间分形原理,挖掘出极旱事件时间序列的分维特征。经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建立的模型结果与记载结果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全序列旱灾时间分维值随极旱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极旱发生周期呈反位相关系;各类别极旱有自己的时间重演律,极旱程度越轻,无标度区越宽,分维值越高,短周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降水与农业关系密切。降水量的多寡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地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发展。降水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刘卫东 《地理研究》1987,6(2):93-93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和模糊数学M(·、+)多层算子综合评价模型,对南洛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作了区域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了南洛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南洛河流域属暖温带南缘半湿润地区、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色土地带的山地自然州。从资源条件及山区实际出发,应发展林特生产,调整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协调人地关系。从经济区位观点出发,加强区域经济地域组织建设,充分发掘自然生产潜力,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大农业和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0.
骤旱是一种以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干旱。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骤旱频发且不断加剧,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了解骤旱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骤旱的监测、预警和防治至关重要。基于1981—2020年ERA5-LAND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对黄土高原生长季(4—9月)热浪型和缺水型骤旱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0 a黄土高原2类骤旱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缺水型骤旱增加速率[0.54候·(10a)-1]高于热浪型骤旱[0.46候·(10a)-1];年代变化上,黄土高原2类骤旱变化具有相似性。1998年之前,2类骤旱以低位波动为主;1998—2010年,骤旱迅速增加;2010年后,骤旱增速停滞且呈下降趋势。(2)空间上,热浪型、缺水型骤旱分别有36.5%、37.5%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套平原东部、汾渭河谷平原、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为2类骤旱共同显著增加区。(3)在影响因素上,青藏高原北部气压、赤道印度洋中部(0°~10°N、50°~90°E区域)海温异常,与黄...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江平 《地理科学》1995,15(4):327-336
  相似文献   

12.
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创建梅州特色农业品牌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国锋 《热带地理》2002,22(2):97-101
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既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特色优势、绿色发展”3大原则。梅州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名牌的有利条件,应在制定创名牌规划、开发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创造培育农业名牌的制度环境和经营机制3方面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新亚欧大型桥新疆段线人类农业化过程对区域环境演变的影响。指出绿洲内部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绿洲外部的环境则在不断恶化、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追寻山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向,依据山区农业生产的现状特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实现我国山区农业有序发展的两条基本道路:1.耕上—土地—基地化建设的道路;2.种植业—大农业—商品农业的道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走上述两条道路所要实行的四项关键措施和重点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历史观点,初步探讨了我国干旱区湿地与人─地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虽然干旱区气候及其干暖化发展与湿地发生学相悖,但也不乏湿地分布.干旱区湿地一直处在衰退过程之中,其原因总的来说是区域性人—地系统动力学负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梁锦梅 《热带地理》2001,21(3):257-260
分析了梅州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认为长期以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及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应尽快调整与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山区优势,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持续农业的景观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提出背景,概念内涵,本质特性以及实践内容来看,持续农业具有鲜明的生态内涵,研究离不开生态学的指导;从系统主体,出发点、尺度、动态来看,区域持续农业在更大程度上属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因此 生态学可作为区域持续珠理论基础,而主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景观生态规划便可实现区域持续农业的空间途径,最后,文章以中国北方农牧过渡北山地的景观利用方向进行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哈巴河流域农业地貌条件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哈巴河流域地貌特征,划分农业地貌区域,探索地貌与农业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方向及改造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9.
咸海危机的起因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1,10(2):76-84
根据成海国际会议的论文以及近年苏联的资料,并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本文阐述了咸海危机的因由、后果与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