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总结同善构造—剥蚀窗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 ,运用成矿系列理论 ,把区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变基性火山岩型、变砂岩型、大理岩型三大类铜矿分成了八种亚类 ,认为诸类铜矿与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太古代基性岩存在着成生联系 ,铜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 ,经过最初的海水富集、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作用富集以及后来区域变质叠加富集进而形成了这一系列矿床。同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找矿方法及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同善构造—剥蚀窗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把区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变基性火山岩型、挛砂岩型、大理岩型三大类铜矿分成了八种亚类,认为诸类铜矿与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太古代基性岩存在着成生联系,铜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经过最初的海水富集、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作用富集以及后来区域变质叠加富集进而形成了这一系列矿床.同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找矿方法及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
中条山同善天窗铜矿类型及找矿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昊  郭红党  薛克勤 《华北地质》2002,25(3):160-164
在总结同善构造—剥蚀窗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把区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变基性火山岩型、挛砂岩型、大理岩型三大类铜矿分成了八种亚类,认为诸类铜矿与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太古代基性岩存在着成生联系,铜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经过最初的海水富集、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作用富集以及后来区域变质叠加富集进而形成了这一系列矿床.同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找矿方法及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4.
云南东川昆阳古裂谷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泰  包昌良 《矿产与地质》2003,17(Z1):342-344
从东川铜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的角度入手,对东川昆阳古裂谷演变的整个过程作了简要的说明.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东川矿区铜矿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确定了东川铜矿区以寻找稀矿山式、东川式、桃园式和滥泥坪式铜矿为主要目标.同时根据东川矿区各类型铜矿的分布特点,预测了东川铜矿区新一轮找矿的方向及靶区位置,为东川铜矿区的找矿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遥感找矿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ETM图像数据为信息源,在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进行了遥感找矿异常提取的方法研究,根据矿化蚀变的遥感影像特征,进行了基于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和分类方法的试验,选定了区内的最佳遥感异常圈定方法。针对区内与铜矿有关的主要蚀变类型分类进行了提取,分别赋色后叠加形成了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图,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成矿远景区的划分,总结了遥感找矿异常提取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6.
西天山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和中国新疆西天山,东西绵延2500 km,是"亚洲金腰带"核心地带,金铜铅锌矿产优势明显,中国新疆西天山金铜铅锌重大找矿发现令人期待。通过广泛深入的文献调研和较全面的地质矿产调查,论文针对重要成矿类型、成矿环境和找矿潜力的研究表明,西天山金铜铅锌成矿重要类型是造山型金矿、斑岩型金铜矿、SEDEX型和砂岩型铅锌矿等。造山型金矿形成于古生代俯冲增生和碰撞造山两类地质环境,斑岩型金铜矿形成于古生代不同时期的成熟岛弧环境,SEDEX型铅锌矿在新元古代陆缘盆地富集,砂岩型铅锌矿形成于中—新生代山前盆地。西天山金铜铅锌成矿类型和环境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新疆西天山有望实现金铜铅锌找矿持续重大突破。本文为西天山区域成矿研究和金铜铅锌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西秦岭龙得岗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和区域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升有 《地质与勘探》2012,48(6):1077-1086
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甘肃西秦岭龙得岗斑岩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研究了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印支、燕山期沿岷县-合作断裂带以北的中秦岭前陆盆地构造区岩浆频繁活动,岩浆携带了较丰富的成矿物质,岩浆在上升、侵位和演化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使其不断富集,在岩体冷凝成岩过程中,因固结收缩,边部产生裂隙,成矿物质不断富集的残余岩浆沿边部裂隙贯入,充填及富集沉淀,在成矿有利部位交代形成"斑岩型"铜矿(化)体,部分富Cu流体在有利部位富集沉淀,形成"热液型"铜矿脉。系统总结了找矿标志,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及接触带,有自然重砂及Cu、Pb、Ag、Zn地球化学异常地段为找矿有利地段,对西秦岭地区同类型矿产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镜铁山铁铜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强 《甘肃地质》1995,4(1):54-61
在讨论镜铁山铁铜矿床成矿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进而进行了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9.
关于斑岩铜矿的找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铜矿类型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斑岩型铜矿找矿进展不大,是因为我国斑岩型铜矿品位较贫,制约着找矿研究和开发。斑岩型富铜矿的找矿,主要应研究斑岩型铜矿与其它类型铜矿床构成成矿系列的主导因素,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多期岩浆成矿作用,多种富集成矿作用等;研究影响斑岩型铜矿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发育的因素等,并指出青海南部玉树—扎多—乌丽一带是我国寻找斑岩型富铜矿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殷先明 《甘肃地质》2013,(4):1-5,17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成矿带属于世界古亚洲古生代斑岩带成矿域。该带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公婆泉、白山堂两个中型斑岩型铜矿。以后对该区的找铜工作一度只重视了富铜,对斑岩型铜矿重视不够。本文从铜矿资源形势和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的资源潜力分析着眼,论述了甘肃北山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形成的构造环境和矿化作用,提出了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的找矿靶区和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先明 《甘肃地质》2003,12(2):1-5,17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成矿带属于世界古亚洲古生代斑岩带成矿域。该带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公婆泉、白山堂两个中型斑岩型铜矿。以后对该区的找铜工作一度只重视了富铜,对斑岩型铜矿重视不够。本文从铜矿资源形势和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的资源潜力分析着眼,论述了甘肃北山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形成的构造环境和矿化作用,提出了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的找矿靶区和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多宝山—黑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省北东段,区内已探明的金、铜等20多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居黑龙江首位,其中斑岩型铜矿为区内重点勘查资源,其赋存于侵入铜山组砂砾岩和多宝山组安山岩的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中,蚀变明显,主要受地层和北东、北西向断裂控制。充分收集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类型、控矿要素、物化遥异常等信息进行综合,建立多宝山式铜矿找矿预测模型。基于该预测模型,采用证据权法分析并圈定8个斑岩型铜矿成矿远景区,可作为研究区进一步勘探找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略谈深源铀成矿与深部找矿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黄世杰 《铀矿地质》2006,22(2):70-75
热液型铀矿找矿应着眼于寻找中大型矿床,以幔源叠造、深源成矿理论为指导,建立多元复合深源成矿模式。文章指出,热液型铀矿床存在热水循环富集型、岩浆期后热液型、地幔流体富集型等3种不同成因类型及其不同的成矿特点,并常在同一矿化集中区形成一成矿系列。大型铀矿田和富、大铀矿床常与幔源成矿有密切关系,其形成有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文中还初步提出了幔源成矿的识别判据,指出今后找矿应自觉地确立适合于各自地区找矿类型的成矿模式,厘定可操作性强的找矿模式,实现以模式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14.
红卓铜矿具有很好的斑岩铜矿找矿前景,研究区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矿床为岛弧型斑岩铜矿,成矿岩体具有壳幔混合岩的特点;通过对斑岩体、蚀变分带及找矿标志研究,建立了红卓斑岩型铜矿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滩北雪峰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了元素富集特征,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确定了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在工区圈定地球化学综合异常24处。结合工区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区内Au、Ag、Cu、Ni、Pb找矿潜力较大,提出了3处成矿远景区:①莲花石沟北成矿远景区,以Au、Ni为主成矿元素,异常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是寻找与构造相关的金-铜镍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②小盆地成矿远景区,主要分布于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地层区,异常构造关系密切,是寻找热液型金、铜矿的有利地区;③山间沟成矿远景区,含矿的主要地层为奥陶系祁漫塔格群,是寻找热液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铜矿产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6.
昆仑成矿带是青海省近年来找矿成果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查及科研成果资料的日益丰富,研究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分布规律,完善成矿理论和矿床模型,对推动东昆仑矿产勘查至关重要。拉陵高里地区相继发现了红山铁矿点、小孤山铁矿点、拉陵高里河东铁矿点及拉陵高里河下游铁铜矿点等,是东昆仑地区重要的铁矿资源储备基地,本文对区内典型矿床拉陵高里河下游铁铜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成分、围岩蚀变等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对区内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基于全国129个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勘查项目实践验证基础上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特别适合生产找矿第一线使用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以成矿作用内因(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外因(地质作用类型)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四川会理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多期构造事件叠加,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铁铜矿床。近年来,在拉拉铜矿的深部及外围已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和进展。本文以会理拉拉铜矿为典型实例及深部找矿预测成果示范,阐述该方法在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得出了如下认识:早期成矿地质体为赋矿火山岩(河口群钠长岩类),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基(中)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的界面及可能的喷溢口;热液叠加期成矿地质体推测为深部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主要为褶皱、断裂和裂隙。在总结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基础上,建立了拉拉铜矿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与地质和物探方法相结合,圈定红泥坡南部为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发现厚大矿体,打开了区域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刘凯 《地质与勘探》2014,50(6):1096-1108
柞水-山阳矿集区为秦岭造山带内一晚古生代构造-裂陷沉降带和热水沉积盆地,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的矿集区之一。盆地内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较为发育,且围绕小岩体的铜矿化作用较强。以往的找矿工作中,由于找矿思路等方面的束缚,对区内小岩体的深入工作较少。近年来,对区内一些小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成矿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勘查、评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池沟地区和冷水沟地区均发现了厚大铜矿体,矿体多赋存于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蚀变强烈,主要发育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绢英岩化,其中钾硅酸盐化与青磐岩化叠加部位铜矿化尤为强烈,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征,认为区内铜矿化作用与燕山期小岩体关系密切。本文在分析区内现有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的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提出找矿方向,认为围绕燕山期斑岩体寻找斑岩型铜矿可作为本区寻找铜矿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广西龙胜地区金矿属于脆-韧性剪切绿岩型,成矿物源主要为上元古界地层中的初始富集金,在“面状”渗秀性构造带的地质环境中,多次强烈的构造活动驱使地下热(卤)水、区域变质水等热水溶液渗秀、循环而形成成矿溶液,在构造动力作用下沿断裂、裂隙运移,在适宜构造场沉淀富集成矿。金矿化类型有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两类,前者分为细网脉型、脉带型、碎型石英脉型;后者分为细碎屑岩质构造蚀变岩型、碳硅质构造蚀型、基性-超基性岩质构造蚀变岩型。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提出了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明显的较低级次的脆-韧性剪切断裂、裂隙带和浅变质泥质(粉砂)岩、浅变质含硅含碳泥质(粉砂)岩组合找矿的思路,并重视进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找矿。  相似文献   

20.
凤县太山庙铜矿点位于凤(县)-太(白)矿集区南部铅硐山-苇子坪-铜牌沟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铁炉湾-九子沟矿化区,区内从西到东矿化分带明显,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太山庙铜矿赋存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及其附近,属沉积-改造型矿床;背斜构造、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千枚岩接触带和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是其主要找矿标志。目前,在太山庙铜矿区已发现K1、K2两条铜矿体,矿石类型以硅化灰岩型为主,其次为硅化千枚岩型、含铜石英-方解石脉型及硅质岩型。通过与东部凤县九子沟铜矿床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处于同一含矿层位,区内找矿应关注背斜构造转折端及其翼部的古道岭组灰岩和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这2个主要找矿标志,注意背斜南翼铁碳酸岩脉及平行背斜构造,结合化探异常和物探异常,进而优选靶位开展深部工程验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区内及太山庙铜矿点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