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新疆蔡家湖气象站1971-2010年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40a大雾天气的年际、年代际、日变化特征以及大雾天气的持续时间特征。研究表明:蔡家湖近40a大雾的年日数年际变化不明显;秋季雾日增多趋势明显,春季和冬季雾日呈减少的趋势;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其次为秋季;一日中大雾主要发生在02-08时,其次为8-14时;大雾持续时间大多在3h之内;40a雾的最长持续时间为46.88h,出现在2010年11月;各月平均最长持续时间为14.49h,也出现在11月;最长持续时间季节分布呈秋末和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大多月份雾的最长持续时间呈增长的趋势;当出现2d及以上的高湿天气,且日平均气温在一7.O~O℃、日最高气温在一6.0~0℃时,有利于雾的持续。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5~2009年南澳岛气候资料,分析了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年2d.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主要集中在2~4月,存在春、冬雾的特点;凌晨01:00~09:00是大雾出现的最有利时间;温度在17~26℃正变温阶段、...  相似文献   

3.
1951—2006年汕头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雾最易消散;雾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 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雾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雾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雾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雾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雾最易消散;雾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雾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雾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5.
利用曲阜市1971-2007年观测资料,对曲阜市区大雾天气发生的气候频率、生消时间、持续时间等主要特征及其相对湿度、温度差等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表明曲阜市大雾天气以秋冬季、夜间的发生频率较高;大雾发生日气温日较差较小,前期降水有利于雾的产生;并指出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因素是2000年后曲阜市大雾日数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雾天气的气候及环流形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1~2006年广西89站大雾资料,对广西大雾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大雾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多,中部少,局地特征明显,表现为四个多发区和一个少发区;广西各月都可形成大雾,秋冬春季多,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6月份最少;广西雾日的年际变化波动性很大,波动无明显周期,规律性差,总体略呈下降趋势;区域性大雾天气过程最多出现在11~12月,大多只维持1~2d,少数可维持3~5d;全区性大雾天气过程最多出现在12~1月,大多维持1~3d,少数可维持4d以上.  相似文献   

7.
梅婵娟  张灿 《山东气象》2016,36(3):28-35
利用威海市6个基本气象站40a(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特征和雾过程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沿海雾生成的相关因子,其中还针对典型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地区雾呈现沿海大于内陆,东部大于西部地区的分布特点;其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并不一致,成山头和荣成的年雾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威海,石岛和文登年雾日数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变化相对缓慢,只有乳山的年雾日数40a来呈现减小的趋势;除了文登和乳山,其他各站雾日数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上呈春、夏季多、秋、冬季少的分布特点,各站大雾的日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其中乳山站日变化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威海站,总体表现为夜间到早晨为大雾多发期,中午为大雾的低发期的特点,而成山头站除了夏季,日变化特征并不明显;各地雾过程出现的雾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威海的雾主要以<4h的短时雾为主,成山头雾持续性较长,而乳山站的雾基本在02—08时之间;从风向、风速上来看,大雾主要发生在偏南风的流场下,成山头雾主要出现在3~4级风的情况下,而威海站雾则主要在3级风以下;大雾发生时海温不能高于25℃,且海温在10~25℃之间,海温越接近气温时,大雾更易发生;大雾主要发生在高空脊和西北气流影响下,夏季在弱低槽,弱低涡和副高边缘时大雾也可能发生,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场和低压前部型,同时大雾前和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地面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大雾时在0~1℃之间,轻雾时在1~5℃之间。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近31年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玉萍  李景林 《气象》2008,34(8):22-28
统计分析了1976-2006年乌鲁木齐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乌鲁木齐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3小时之内为多.31年来年平均大雾日为29.5天,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31年来大雾日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平均以1.9天/10年的速度减少,1990年代大雾日明显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迅速增多.当气温为0~-10℃、相对湿度85%~95%、风速0~3m·s-1、气压910~925hPa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冬季大雾天气出现在逆温层底部距地高度低、逆温层厚度大、强度强的低空温度层结条件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1977~2013年乌鲁木齐机场12月~次年(2014年)3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相关气候统计方法探求乌鲁木齐机场雾天气的出现时间及其变化特征,并以大雾集中度(FCD)和大雾集中期(FCP)来表征大雾天气累计出现时间的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⑴1977~2013年,乌鲁木齐机场雾累计出现时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大雾的上升速率大于浓雾的上升速率,且大雾天气中浓雾的比率逐年下降;且机场雾的持续时间以低于6h为主;⑵机场雾分为三个阶段:少发期(1977~1991)、调整期(1992~2001)、高发期(2002~2013),且机场雾的突变时间就发生在本世纪00年代初期(2001/2002年);⑶机场大雾累计出现时间和能见度大小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日变化显著:一天内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转折时间段,分别为1:00~2:00、和14:00~15:00,即3:00~13:00为一天内易发大雾时间段,14:00~23:00为一天内能见度较好时间段;⑷机场大雾的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集中度相对较高。近37a来大雾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进入大雾高发期以后,大雾发生次数显著增加,且大雾平均持续时间变化不大,集中度较低;机场大雾集中发生的12月和1月,以周为时间单位计算时,在2002年以前,大雾最多发生在12月第四周;2002以后,大雾最多发生时间开始后移至次年1月份第一周。  相似文献   

10.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冀中滨海平原区廊坊市1971-2000年9个观测站大雾资料,对该区域大雾、浓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果:(1)大雾尤其浓雾是冀中滨海平原区秋、冬季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大雾、浓雾除具有低能见度外,其连续性、持续性和大范围同日出现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具有灾害性影响的特征;(3)自1990年以来,年平均大雾日的变化有明显加剧的现象,相比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浓雾日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4)影响大雾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气、气候条件的变化,浓雾日数的增加还与城市经济化发展、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2009年石河子垦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年均雾日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北多,东南少,时间分布极不均匀,石河子站雾日呈逐渐减少型,莫索湾站和炮台站呈逐步增多型;石河子垦区雾日在全年的分布状况是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显著季节性特征,集中出现在10-3月,而4-9月,基本无发生;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0:00-13:00,其中10:00-12: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14:00-23:00,16:00-22:00雾最易消散;温度在-10~-20℃、相对湿度在91%~100%、风速0~2m/s、风向偏东风和偏南风下石河子雾最易发生。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的分析是预报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基础,充分认识其特征和规律是提高雾天预报准确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泰安大雾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1971—2008年泰安大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泰安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6~12h为多。泰安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2月;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出现在1982年,为28.4天,最少年份出现在1995年,只有5.2天;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90年代大雾日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开始增多。大雾区域分布存在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当气温为–6~6℃、相对湿度在95%以上、风速为0~2m.s–1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1961—2008年六盘水市3个测站的逐日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六盘水地区大雾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大雾天气差异显著。出现大雾日数最多的是水城,最少的是盘县。各月均有大雾发生,大雾主要出现在11—次年2月,5-7月相对最少。近48a六盘水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大雾日数以每10a减少0.5d。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大雾日数较多,70年代和90年代相对偏少,2001年以来大雾天气明显减少。六盘水年大雾日数在1972年发生突变,表明1972之前大雾日数较多转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应用贵州84个气象台站50年(1961~2010年)观测资料,对大雾的时空分布,雾日的季节和月频率分布,雾日的年际间变化趋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贵州大雾区主要有4个:西部大雾区主要分布在乌蒙山东侧;黔中大雾区主要在开阳和息烽县一带;黔东大雾区主要分布在苗岭山脉周围的县及铜仁的万山特区一带;黔西南大雾区以晴隆为中心。大雾大部分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季,其后是秋季,夏季发生频率最小。12月、1月和10月出现的雾日为最多;5~7月出现雾日的频率最小。出现大雾的时间主要在早晨,中午和傍晚发生大雾的频率较少。近50年大雾的年际间变化呈现增加趋势(通过0.05的信度检验),但本世纪以来呈现略微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0-2019年百色国家基本气象站大雾观测资料,运用五年滑动平均值法等方法分析了近60a来百色市大雾天气气候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百色市大雾主要出现时间在20时至翌日08时,消散时间一般在09时至11时左右;年平均大雾日数为10.9d,11月至次年2月为大雾天气多发期,占全年76%,其中以12月份为最多;大雾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10年代呈波动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3年黑龙江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3 a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省大雾天气出现日数远远高于霾日,历年来呈现稳定波动、缓慢下降趋势,而霾天气出现的次数为阶段性,近10 a黑龙江省发生霾天气次数最少,但2013年开始又略有回升;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初秋,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4-10月;伊春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松嫩平原西部雾发生的频率较低,霾发生的频率较高;大气环流、近地面逆温、静风等天气条件和污染物排放均对雾霾天气的产生具有影响,而焚烧秸秆和冬季燃煤供暖排放的污染物等外因也是雾霾天气产生的强烈诱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安站1951—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城区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城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22.2d/a,1971—1990年是大雾多发期,平均33d/a,大雾以1.7d/10a速率显著减少;大雾主要集中在9月—次年1月,11月为高发期,6月最少,不同等级的雾出现次数与其强度成反比,强浓雾4—8月鲜有发生,主要在10—12月;07:00前后生成的大雾最多,09:00—18:00生成的雾较少,13:00—15:00几乎无大雾;大雾天气主要风向为静风(C),约占66%,次风向为SSW、NE和SW,风速普遍较小,风速≤1m/s的雾次约占总次数的92%,风速较大的雾日,风向以SSW、SW居多;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88%,夏季成雾湿度高于冬季,平均为95%。  相似文献   

18.
鞍山地区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14年鞍山地区大雾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多项式趋势法分析了鞍山地区大雾天气的空间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4年鞍山地区年和季大雾日数呈东南部地区多、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各区域大雾日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东南部山区夏季和秋季(6—10月)为大雾多发季,其他地区深秋和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为大雾多发季;鞍山市各区域大雾日数趋势变化的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弱增加的趋势,东南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近64 a鞍山地区区域性大雾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7 d,全区性大雾过程较少,一致性大雾过程仅出现8次;鞍山地区大雾天气受地形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平原地区大雾天气少、山区大雾天气多,且山区连续性大雾过程持续时间较长。鞍山地区大雾过程持续时间多集中在1—2 h,大雾天气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05—06时、08时和20时前后,大雾过程日最长持续时间为20—21 h。在1961—2010年鞍山地区大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中,东南部山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减少明显,东南部地区大雾日数增加显著,区域性差异较大。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反馈影响可能也是鞍山地区大雾天气变化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3—2015年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雾天气的地理分布、趋势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近43 a来,重庆地区冬季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1989年雾天气出现频率呈增大的趋势,1990年前后雾天气出现频率呈由增至减的年代际转折,而后雾天气逐渐减少。重庆地区冬季雾日数的地理分布因地形地貌特征不同而不同,呈中西部地区多、东南和东北部地区少的空间分布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前期秋季(9—11月)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由暖向冷位相转变、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重庆地区近地层气温与空气饱和比湿增加及相对湿度减少是重庆地区冬季雾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重庆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增加也对雾天气的减少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8—2013年三穗气象站逐日大雾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小波分析法以及MK检验等对三穗县近56 a大雾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三穗大雾天气频发,各月都有出现;呈现中间多,两头少,在8月达到峰值。大雾活动季节变化显著,主要出现在盛夏到初冬之间,春季最少。历年大雾日数的线性趋势明显,主要呈下降趋势;其年代际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变化呈正弦曲线型。小波分析三穗年大雾日数存在准3 a、准6 a和准12a的显著周期震荡。MK检验分析表明,三穗历年大雾时间序列在1996年发生增多突变,2010年发生减少突变;特别是2010年以来,大雾天气出现次数呈历史最低值,三穗进入大雾天气少发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