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PSR评价模型为基础,选取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开发、政策法规和管理决策等指标,诊断和评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湿地开发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健康现状,将健康等级分为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级.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一般,由于过度的围垦开发,自然湿地面积在1988~2007年间减少了11 072 hm2,其中,碱蓬湿地减少了75%(2 440 hm2),而水产养殖场增加了182%(9 359 hm2).流域及沿岸的工农业排污致使评价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COD、TIN、活性磷酸盐和Pb的含量分别达到3.06 mg/dm3、795.45、44.01和6.46μg/dm3,普遍为四类或劣四类水质.环境的恶化,导致碱蓬、芦苇湿地面积萎缩,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底栖生物多样性降低.并据此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振兴 《海洋通报》1998,17(2):72-77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境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全面分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论述了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资源特征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系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介绍东海滨海湿地的分布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东海滨海湿地监测的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选取设立的原则和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提出了建立以东海滨海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和滨海湿地监测点为两级构成的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4.
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生境脆弱易损,研究其生态脆弱性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河口滨海湿地为例,基于“干扰-敏感-恢复”评估框架,选取17个指标,构建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插值法、综合指数法,探究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入海河口污染、河口地区人类开发活动和自然淤涨对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为突出;2014年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总体态势良好,区域生态脆弱性指数为1.67,整体处于不脆弱状态;空间上,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表现为中部高于四周,由入海河口向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滨海湿地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中国滨海湿地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而破坏严重。自加入湿地公约之后,中国滨海湿地的研究和保护有了一定进展,在湿地资源调查、法制建设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总体而言,中国滨海湿地研究水平较低,基础研究条件差,今后在基础理论和基础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应尽快开展滨海湿地普查,积极建设滨海湿地监测网络,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滨海湿地资源信息系统。重视滨海湿地的概念和分类体系、退化机制和恢复、滨海湿地评价、滨海湿地与全球变化以及湿地立法等方面的研究,努力使中国滨海湿地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滨海湿地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也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主要采用参照系统对比法,即选取退化生态系统干扰前、邻近未受干扰或干扰小、或参考多方面资料而构造的假设生态系统等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生态修复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或在较少人为辅助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只有在自然恢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监测覆盖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全过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需同时考虑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服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尚存在退化机制及恢复机理认识不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修复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国家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期管理、监测、成效评估不足。为此建议:①注重滨海湿地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强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体规划、区域统筹、系统修复;③加强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技术,海草、盐沼植物等种苗人工繁殖和种植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等;④注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及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7.
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是珍贵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掌握滨海湿地的分布状况对于我国滨海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8—2019年“哨兵2号”卫星10 m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完成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的遥感制图;对岩石海岸、砂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浅海水域共10个亚类建立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对滨海湿地进行分类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面积共计1 377 140 hm2,各地滨海湿地面积与岸线长度基本呈正相关,海岸线越长,滨海湿地面积越大,各地典型滨海湿地的类型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河流域水资源极度短缺、水质高度污染等典型问题,借鉴国内外湿地健康评价方法,选取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为研究区,结合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基于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多类型流域大尺度湿地生态健康进行综合、分类和分区评价,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对比不同类型湿地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子牙河流域湿地健康指数为0.723 1(Ⅳ级),处于疾病状态,出现这种状态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水质TN、COD_(Cr)、NH_3-N、TP、景观破碎度、河流断流几率、COD_(Mn)、河流连续性等;五种不同类型湿地健康指数关系为河流湿地(0.788 1)沼泽湿地(0.734 3)滨海湿地(0.650 4)湖泊湿地(0.625 5)水库湿地(0.560 4);受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流域湿地健康呈现出中游最差、下游次之、上游相对较好的分布格局。因此,亟待采取有效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保障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可持续性,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许振  左平  王俊杰  杜进进 《海洋通报》2014,33(4):444-450
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估算了1987-2007年盐城滨海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存量和滨海湿地土壤固碳能力现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1992年较1987年略有增长,1992~2002年间下降33.3%,2002~2007年间增加30.5%。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是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互花米草入侵和围垦造田造成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农田、芦苇滩、碱蓬滩、互花米草滩和光滩有机碳埋藏速率分别为12.90、0.30、0.80、2.92和1.68×104 t/a。滩涂围垦造田在短期内有利于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但淤泥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淤长过程中的自然演替过程,能使整个湿地具有更高、更持久的固碳能力。本研究建议合理控制围垦速率,才能在获取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0.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类生态系统, 可为人类社会提供诸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碳汇氮汇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开发活动的影响, 我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功能退化, 面临多种生态问题。为应对滨海湿地退化及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 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加。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导致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无序以及生态修复成效低等问题。本文全面搜集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 对检索到的规范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从而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规范体系系统性不足、生态修复理念滞后、规范之间缺乏协调性、规范可操作性差、规范更新迟滞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完善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互花米草湿地碳储量及碳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高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互花米草的入侵加快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沉积的速度,提高了有机碳积累潜力。就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角度讲,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提高滨海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红线划定及滨海湿地开发管理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修复主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根据目前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提...  相似文献   

13.
厦门滨海湿地退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资源开发价值和环境调节功能。厦门滨海湿地类型较多,但在海平面逐渐上升、湿地围垦加剧、城市和港口等海岸工程建设增多、海岸水环境污染严重、外来生物入侵、过度采砂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滨海湿地不断退化。要恢复滨海湿地功能,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行湿地恢复计划等,以实现滨海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物群落结构、非生物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漳江口本土红树秋茄替代入侵种互花米草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茄可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其生长指标在4年修复样地和约15年修复样地的评分等级分别为"差"和"好",即红树植物生长缓慢,至少需要十余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60%以上;修复工程的开展并未对底栖动物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两修复样地评分均为"优";沉积物生源要素生态风险评价显示,漳江口滨海湿地受到较严重的氮污染,碳、磷含量也超过了正常范围;生态系统功能指标方面,4年样地评分低于0.8,属"劣"的级别,而约15年样地评分为2.32,属"中"的级别,其中食物网功能达到"优"的级别。两修复样地综合评分等级则为"差"和"中",表明虽然红树植物替代结合物理手段能够抑制互花米草生长,但其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所需年限较长,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互花米草是出于保滩护岸的目的被引入中国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滨海湿地重要的植被,对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目前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介绍了互花米草的基本特征和在中国的引种扩散过程;从生物学条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角度分析其在中国的扩散原因;探讨互花米草在中国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评价其对滨海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总体等方面的影响;综诉当前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相应的对策。提出对互花米草生态功能的评价要因时因地进行,关于其生态效益、控制措施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海洋溢油事件频发,对滨海地区旅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针对滨海旅游区的溢油现象进行定量评价,寻求合理的评价方案是当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滨海旅游区生态系统的特性,以滨海旅游区的海水水质、岸滩环境和溢油危害为评价内容,构建滨海旅游区溢油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和滨海旅游区溢油污染综合评价模型,并且基于GIS技术进行了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通过模拟海洋溢油事件,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溢油区的污染等级做出快速评价。本研究为滨海旅游区的溢油污染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该系统能够辅助相关部门管理溢油相关的综合信息,在溢油发生时快速反应,采取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确定了国家重要滨海湿地的认定标准、范围划定原则、命名规则、申报与评定程序,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我国重要滨海湿地选划的方法体系。以盘锦滨海湿地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从滨海湿地水鸟角度考虑,在盘锦境内共选划出辽宁盘锦南小河国家重要滨海湿地和辽宁盘锦鸳鸯沟国家重要滨海湿地。在天然滨海湿地持续减少和退化的背景下,文章建立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  陈沈良 《海洋科学》2011,35(7):61-66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实测水深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研究区湿地面积与黄河入海沙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呈快速增长之势,但滩涂面积变化较复杂,1996年实施清8出汉工程后,低潮线至水下-2,-5和-6m湿地...  相似文献   

19.
1976年以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左平  李云  赵书河  周鑫  滕厚锋  陈浩 《海洋学报》2012,34(1):101-108
基于1976年的地形测绘数据和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和景观的时空变化,进而分析近40 a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变化和驱动力。研究表明:自1976年以来盐城滨海湿地中的自然湿地总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景观的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以獐茅、碱蓬群落为代表的自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和以鱼塘、农业用地为代表的人工湿地的大面积增加。景观指标分析表明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总体上有破碎化程度加剧的趋势。结果分析认为,这种变化既受到政策导向型的各类滩涂开发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也受到滨海湿地自然演化和潮滩蚀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尽快改变盐城滨海湿地现有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各种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到最小,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4 - 2005年对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 4 次监测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利用"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对监测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除沉积物环境和生物残毒指标监测项目评价结果显示处于健康状态外,虽然水环境评价结果为健康,但部分海域水环境严重恶化,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海洋生物质量生物指标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底线;栖息地环境为不健康,主要是由于滨海湿地的大量减少和大量海岸工程建设造成的.综合以上 5 类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最终判定:天津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