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大别山地区是滑坡频发的地区,通过对大别山区滑坡地质资料的广泛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研究了大别山区滑坡的基本类型和形成条件,着重调查了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并从点、面、体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大别山区滑坡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地震波速度剖面的重力拟合及花岗岩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综合等方法研究大别山及邻区岩浆岩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大别山中生代岩浆活动启动于晚侏罗世,大规模爆发于早白垩世。大别山南部的张榜花岗岩侵入体锆石LA-ICP MS年龄为150.3Ma±2.0Ma,是目前发现的大别山最早的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比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峰期(~130Ma)早约20Ma,标志着大别山晚中生代巨量岩浆活动的启动。锆石的LA-MC-ICP MS Hf同位素结果计算的εHf(t)为-29左右,二阶段模式年龄大约为3.05Ga,表明岩浆源区为与扬子陆核类似的大别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新生地幔物质贡献极少。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大别山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但二者岩浆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大别山130Ma的拆沉物质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地壳加厚是陆陆碰撞的结果,幔源岩浆上涌出现在拆沉事件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于150Ma因幔源岩浆底侵而使下地壳强烈加厚,引发了该下地壳于130Ma的拆沉作用,幔源岩浆的上涌贯穿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过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拼合的产物。大别山东北缘发育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的构造片麻岩,通过对构造片麻岩的应力场恢复,认为大别山东北缘主要受到NE-SW向的特提斯构造体制和NW-SE向的太平洋构造体制两个体制的作用,并不是受单一的构造体制控制。锆石LA-ICP-MS微区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大别山东北缘至少存在3期构造事件。第一期是750±50 Ma的岩浆活动;第二期是210±10 Ma的变质活动;第三期是130±5 Ma的岩浆活动。大别山在碰撞造山后期发生了近水平东西向沿造山带的塑形流变,导致大别山中片麻理和线理走向均为NWW-SEE向,大别造山带发生塑形流变的时间在210±10 Ma左右,大概在195±5 Ma左右郯庐断裂带开始活动,改造了大别山原有的NWW-SEE向构造,使得大别山东端片麻理走向出现NE向转变。  相似文献   

5.
变质作用是糜棱岩的主要形成机制和鉴别标志.大别山糜棱岩是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与断层(或剪切带)有关的岩石,可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糜棱岩.大别山糜棱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相应变质相标志矿物的韧(塑)性变形或晶内变形,这与以往关于糜棱岩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带内的各类糜棱岩的形成时代与同相...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大别山是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而也是当今研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研究热点地区之一.东秦岭-大别山地区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上世纪已经初步进行了研究,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混杂岩组合是对大别山进行几何分析的必要步骤。大别山碰撞混杂岩组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条带状片麻岩-超镁铁岩组合,南部为云母斜长片麻岩-榴辉岩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大部分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宏观的"碎斑结构"和混杂作用。罗田穹隆是造山过程中早期形成的双冲式背斜,最后在造山晚期因东西向缩短的叠加而形成穹隆。  相似文献   

11.
秦岭—大别山褶皱系是中国地质构造的南北分界线,对中国地质问题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位于皖豫鄂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变质地层的核心——大别群,更是多年来地质工作者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忠  李任伟等 《地质通报》2002,21(8):547-553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安徽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一超基性岩中,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侵位所致。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与扬子北缘构造变形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大别山造山带及其"前陆"形成于三叠纪,是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块经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的产物。研究表明,该"前陆"实际是扬子地块中部的九岭基底隆升带演化相关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带。综合横贯大别山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探测、天然地震波(P波)层析成像研究、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示大别山造山带及扬子地块北缘的地壳物性、速度结构、莫霍面错断、变形特征等,发现该区上、下地壳结构具有不一致性,总体表现为鱼骨刺状;并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断扬子地块北缘深层向南逆冲的构造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及折返过程密切相关,而浅部构造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与大别山造山带向南的逆冲推覆构成对冲构造样式。最后,本文讨论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和背景,分析了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佛子岭群的地质时代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杨志坚 《地质论评》1964,22(5):327-336
“佛子岭群”一名仅代表大别山东北麓安徽金寨梅山、皂靴河,霍山诸佛庵、佛子岭,六安毛坦厂及舒城以南一带的浅变质岩。所以宁崇厦等讨论大别山南麓地质构造的论文中,将“佛子岭片岩”一名,套用为该区宿松片岩以上的浅变质岩的名称,是不够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研究为例,介绍了运用“开合律”总结的五种造山带类型。运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观点研究大陆造山运动发展、演化的新观点以及运用多旋回造山运动观点对造山带的解释.认为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是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场地,但缺少威尔逊旋回.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多旋回造山作用实际上是多期次陆内俯冲和拆离构造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刘文灿  谭应佳 《地学前缘》1995,2(2):247-249
大别山造山带北缘构造变形及其演化刘文灿,谭应佳,王果胜,马文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大别山造山带为秦岭造山带的东延,它处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是两者对接碰撞的产物。大别山北缘的北淮阳构造带为该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的演化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别造山带的成生演化已有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认识,但对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构造演化却涉及较少,其工作基础是以大别造山带内的地质研究为基础;笔者以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的沉积构造样式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成生演化历史。在吸收前人对大别山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以合肥盆地沉积和构造样式为主线,结合大别山北缘和合肥盆地的诸多地质特征,对中生代以来,大别山至少存在有四次造山运动:分别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中期。四次造山运动的强弱也明显不同:以印支期最强烈,其次为燕山晚期的挤压推覆,而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隆升运动较弱。四次造山运动的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而北的大规模挤压推覆运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则以小规模的挤压运动为主,喜马拉雅中期则以整体升降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安徽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中 ,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 ,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 ,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侵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