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4个Ⅰ级活动地块中1972—2003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强震中期阶段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震前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密度和有效速率增高。文中用中等地震增长率来刻划强震孕育过程中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增长,结果表明: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密度的增长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强震前中期异常变化特征,对各活动地块的分析表明华北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180%以上时,未来1~3a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会发生强震;而西域、青藏和滇缅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250%以上时,应注意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强震的发生。因此,中等地震增长率可以作为中期预报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1972年以来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处理,发现强震中期阶段最为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强震前中等地震聚集活动的异常密度较正常地震活动的密度上升为140%以上.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鲁东-黄海活动地块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了该地块强震前中期阶段地震活动的演化图像,得到该区域强震前中等地震密度增长率能够较好反映强震前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根据该区域近百年来地震活动基本格局的演化总貌,结合当前应变积累水平,加深了对这一地区今后地震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将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75次6.5级以上地震分为52组, 按华北-东北、 西南、 青藏块体、 新疆不同构造区域, 分别对其6.5级以上强震前4级、 5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选取震前特征图像, 按构造区域进行分析、 总结, 研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像演变的基本特征, 及其震前图像演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强震前不同级别中等地震活动出现二个阶段异常图像转化具有普适性。 5级地震图像后期在时间和空间上配套出现的4级地震的异常图像, 可能是强震孕育过程中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5.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最近30多年来发生的18组6级以上强震前多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震例总结显示,衡量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增强或平静的中等地震月频次异常可作为判断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指标;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出现异常的前提下,区域小震平静异常可作为判断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依据。而根据A值和GL值的空间异常分布范围,结合地震构造背景及其它方法,可缩小预报区域。  相似文献   

6.
河南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河南及邻区1970~2000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处理,发现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经分析认为:在本研究区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2年内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71;发震地点位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中的第一次、最后一次地震震中附近及其50km内的概率均为0.86。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58。中等地震活动增强活动可以作为预测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立新  曹孟娜  张晖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58-362,366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河套带、汾渭带197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套带、特别是汾渭带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河套带、张渤带发生的5次6级以上强震有4次发生在平静异常结束或在平静过程中.目前该区域中等地震平静时间已远远超过历史统计的最长时间间隔,未来一段时间河套带、张渤带及邻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65年以来宁夏及邻区ML≥5.0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大多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在A级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7个月内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71;B区在3年内发震概率为0.60。发震地点位于异常分布范围的外围连线附近的概率为0.79。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75,因此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可以作为本区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学忠  钟南才 《地震》1998,18(4):325-330
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4.0以上地震的月相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并不明显,而是呈现较强的随机性。但在7级以上强震发生前,中等地震的发生具有较为明显的月相效应,这对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具有中期(1~3年)预测意义。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在“朔望地震”分布的地区。目前,华北地区中等地震发生没有显示明显的月相效应,因此未来1~2年内华北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地震学参数(如大震烈度图、综合等震线、余震分布、震源尺度、地震矩、地震应变、能量、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分布等,通过综合集成,刻画了我国陆区地震活动性的空间展布格局。并将其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边界相比较,发现中国7级以上强震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活动地块的边界上,这对进一步了解活动地块的运动性状、探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及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