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存在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应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洛阳市培育特色农业以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立足优势产业、瞄准增收、合作共赢、产业融合、种养结合等为突破点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在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模式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裕瑞  杨乾龙  曹智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58-1469
本文基于统计数据揭示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结合农业农村发展范式及其演化的回顾,探讨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及其基本策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不断提升,但产品产量和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良好态势,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较薄弱;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函待解决;农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和动力源。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应充分吸收多功能农业生产和网络化乡村发展范式的有益成分,激发内生动力、整合外部动力,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农产加工优势区、特色农业产业带为关键目标,实现“七大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农业的多功能转型。深化相关改革、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村镇建设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山东半岛港口资源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空间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强省,既有丰富的农业物源,又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基于港口资源的农产品物流统筹规划,将农产品外贸物流纳入山东区域物流的框架体系之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农产品物流的增值服务功能,提升山东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农产品产地物流、中转物流及港口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化系统,以适应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之要求,探索农产品外贸物流的空间布局及优化问题就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绿洲农业结构的调整的内涵与原则的探讨,论述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和主导产业的选择,认为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绿色饲料业)和园艺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业是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绿洲农业结构,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绿洲农业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业主导产业的定量选择及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在新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为了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正确地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来促进新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于相关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新疆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量化分析,以量化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结合新疆农业的实际情况对农业主导产业作进一步的分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现阶段新疆农业主导产业是棉花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林果业;农业优势产业为畜牧业和糖料种植业;农业一般产业为粮食种植业、油料种植业、水产业和家禽养殖业。  相似文献   

6.
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湖南发展特色农业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相对有利、农业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等优势.但其发展现状与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特色农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加工工业落后,营销水平不高以及农业开发落后,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稀少等问题.为使湖南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必须加快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此,在生产经营上必须突出重点,调整布局;实施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现代农业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而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农业评价体系,以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进行评定并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该评价体系由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3个方面构成,并以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同时,以无锡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实例对指标进行赋值。研究结果表明,无锡市现代农业正处于程度较高的发展期,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害成分含量过高是目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形成了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交通便利,农产品交流市场活跃;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别大,山区、丘陵和平原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加强绿色农业的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的消费市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作用,是河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试论宁夏移民安置地后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面对宁夏近40万移民、24处移民区的后续发展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资料,以切实可行、因地制宜为原则,以主导产业的选择为主线,在整理比较成功的移民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节水型农业、城郊型农业、特色农业、农林牧结合型农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沿山旅游业等七种后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消费水平的急速提高,当前的农业结构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足,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过去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实现农业供需关系新平衡,保持农业系统的稳定发展,其重点工作就是充分发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改变原有的农业产业模式,实现由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针对当前土地政策,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地域特点,对该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探讨当前农业产业现状在供给侧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绿色、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村实现现代化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实现农业供求新平衡。  相似文献   

11.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技术,它将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河南省发展数字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文章在分析数字农业的涵义及其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字农业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河南省数字农业建设的总体框架,指出河南省现阶段数字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尽快制定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基础信息平台及应用业务平台、实时开发与研制农业专家模型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河南省数字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典型样带区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玉福  张潆文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10,29(7):1317-1323
以江苏省204国道沿线15县(市)组成的典型样带为研究区域,根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农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优势度等多项发展指标,应用统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样带区农业发展的差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样带内各县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差距拉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格局;(2)农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普遍下降,尤以苏南三市下降幅度最大,样带内各县市间农业比重的差距明显增大;(3)样带内各县市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种植业比重有所下降,渔业比重有所提高,并且各县市间种植业比重的差距和渔业比重的差距均有明显增大;(4)改革开放以来,样带区农业优势度北高南低的格局得到逐渐强化,苏南三市不具优势,苏北地区优势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区位商和增长商指数,对1990—2018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农业,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较优势和增长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比较优势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吉林省的畜牧业,以及辽宁省的渔业和畜牧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三省的玉米、黑龙江省的大豆,及黑龙江和吉林省的牛肉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②从增长优势看,1990—2018年,东北三省的种植业经济增速迟缓,而畜牧业经济具有明显的部门增长优势和区域增长优势,且增长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③从空间格局看,东北三省有75%的地级市农业具有比较优势;72%的地级市畜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部门增长优势,优势突出。尽管东北三省种植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较强,但其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迟缓。为推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应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秧分  刘玉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9,38(3):632-642
中国农业竞争力偏弱,农业发展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引入“要素-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的理论基础,解析了中国农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兴旺路径。结果表明:① 农业乡村已由特别强调农产品生产与社会稳定,转向兼顾产品供应、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支撑了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广阔的发展空间。② 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通过产品差异化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政府支持以化解市场失灵、促进“人”“地”“业”协调耦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选项。③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间接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要强于农民群体,同时还面临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等瓶颈问题。④ 考虑农业的多功能属性与现实问题,建议切实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建立农业要素功能显化增殖机制与“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与联动性,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16.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17.
新疆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的特殊组合,适宜构建多样化的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合新疆实际,如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新疆经济转型初期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对国家研究新疆建设棉花、粮食、特色林果业和畜产品四大基地的背景下对其现状及优劣势,并综合政策、管理、资源和技术等多因素提出了基地建设的前景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骆世明 《地理研究》2007,26(3):609-615
为了探讨中国的传统农业对未来的生态农业的作用,本文对农业发展历史、传统农业已经发掘的一些例证加以论述,并注意到其优势和局限。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实践经验是建立在一个世界上少有的、有连续的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因其发展时间长,有很多经得起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合理性。由于工业化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而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会使传统农业有很多经验值得未来借鉴。文章讨论了目前由于工业化农业手段的推广传统农业实践方式已经迅速消失的情况,提出了寻找的途径,包括:偏远区域、有经验的老农、古代农业文献和地方志等。应当对传统农业实践进行系统而广泛的收集整理,然后进行严格的效果筛选和深入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改造,并逐步推广应用。这将有利于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