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宁宝英  金炯 《中国沙漠》2010,30(6):1497-1507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相关专业期刊上。《中国沙漠》作为国内集中体现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0a。利用数据库提供的详细文献信息,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透视《中国沙漠》创刊30a来的论文发表趋势。基于对《中国沙漠》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指标的年际分布量化,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与研究人员组成的区域变化。结果表明,30a来,《中国沙漠》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的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加入,表明国内对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沙漠化、沙尘暴、气候变化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2001—2009年间,沙尘暴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基于引用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沙漠》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进一步说明了学界对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对未来我国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国际推介和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报》2001,56(1):118
序次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序次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1矿床地质 1.4871地质论评 6242第四纪研究1.1952地理学报 5973地质学报 0.8483地质学报 5444地质论评 0.8074地质科学 3935地理学报 0.7815第四纪研究361说明:1 数据来源:《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0年11月)。2 《地理学报》在被统计的1365种期刊中,影响因子位于第24名,总被引频次位于第53名。3 总被引频次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这里是1999年)被引的总次数。4 影响因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  相似文献   

3.
关勇 《干旱区地理》1996,19(4):91-95
对《干旱区地理》5年的刊载论文的学科分布、栏目分布、出版时滞、篇密度、论文来源分布、引用文献等方面,运用统计与分析对比的方法予以回顾和总结,旨在对发表论文及信息质量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估,以期进一步提高《干旱区地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该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重大问题专论、理论与方法、区域经  相似文献   

5.
<正>《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该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重大问题专论、理论与方法、区域开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地理》2012,(3):502
《干旱区地理》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已成为干旱区研究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在知识创新中为科技人才搭建了发表论文的平台,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建设及新疆的经济发展发挥  相似文献   

7.
简讯     
欢迎订阅《干旱区地理》《干旱区地理》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创刊于1978年,现已成为地理学界重要期刊之一,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干旱区地理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地理》2007,30(1):15-15
《干旱区地理》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创刊于1978年,现已成为干旱区研究领域的重要地理学术重要期刊之一。在知识创新中为科技人才搭建了发表论文的平台,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建设及新疆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该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重大问题专论、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区域开发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研究、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环境研究、地图与遥感研究、历史地理与环境考古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相似文献   

10.
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搜集1994—2003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10种期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将10种期刊分为两大类,从文章的数量、基金资助、研究涉及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旅游地理10a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关勇 《干旱区地理》1995,18(3):32-38
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方法,以《干旱区地理》为调查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干旱地理》1985-1994年共版43期,刊登论文558篇,其中附有引文的论文436篇,引文2766条。  相似文献   

12.
张春丽  仇方道  刘继斌 《地理学报》2016,71(11):2049-2056
基于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中SCI数据库所收录的《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和《Journal of Arid Land》四种地学期刊为研究对象,针对四种刊物被SCI收录以来所载文章被引次数高的前50篇论文(共计221篇论文)进行深入剖析,探讨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等问题,进一步揭示了四种刊物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解析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特色和发展态势,对今后期刊办刊的学科栏目特色设计及对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Geografisk Tidsskrift—Danish Journal of Geography 110(2):279–296, 2010

Archaeological field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in northwestern Greenland between 2004 and 2009 by the Inglefield Land Archaeology Project (ILAP). Over 2400 cultural features were recorded during foot survey, with additional sites located during helicopter reconnaissance. Focusing on the late prehistoric to historic transition, excavation of two Thule-Inughuit winter houses and adjacent middens was carried out at Iita, Foulke Fjord, western Inglefield Land, in 2006. Although constructed during the mid-1800s to early 1900s, the structures were dug into early through late Thule and Paleoeskimo deposits. At Cape Grinnell, in central Inglefield Land, three Thule sod-block houses, a Thule fall-winter qarmat, a Thule cache, a Late Dorset axial-feature, and an early Paleoeskimo axial-feature were excavated. Radiocarbon analysis revealed a tight cluster of dates, ca. AD 1200–1420, from the Late Dorset and Thule features. Preliminary analysis suggests near continual occupation of Iita for at least 1000 years. Cape Grinnell appears to have been inhabited, at least periodically since initial migration of Paleoeskimo into the region ca. 4000 years ago, with intensified Late Dorset-early Thule occupation followed by apparent abandonment coincident with the onset of climatic cooling.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人文地理学的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60多年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从以人文地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纵深拓展,形成了文理工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思维和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创建了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开拓创新,对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产业区位与区域产业演化、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住房与房地产经济、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村镇发展规划、城市社会地理、时间地理与行为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研究与规划、计量地理、交通地理和交通规划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城乡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继续包容发展,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为国家战略决策的服务能力和人文地理学科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18,37(3):473-479
倪绍祥先生1939年6月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7年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在南京大学任教10余年,1983-1985年赴英国吕丁大学地理系进修遥感与土地资源。1994-201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任教。在5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倪先生矢志不渝、学贯东西、开拓创新,在自然地理学、遥感地学分析、自然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杰出成就。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部委及地方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倪先生从事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主要归纳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环境遥感与草地蝗虫研究、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等4个方面,为创新发展中国土地资源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及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Geography and the Third World. International Seminar, 14–18 May 1980, Kuala Lumpur, Malaysia . Ishmail Ahmad and Jamaluddin Md Jahi, eds. The Growth Dilemma: Residents' Views and Local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 Mark Baldassare. Sport and Place: A Geography of Sport in England, Scotland & Wales . John Bale.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 Plant Closings, Community Abandonment, and the Dismantling of Basic Industry . Barry Bluestone and Bennett Harrison. Selected Essays 1963–1975: Carl O. Sauer . Bob Callahen, ed. Housing and Planning in the Countryside . G. Clark. Conflict, Politics and the Urban Scene . Kevin R. Cox and R. J. Johnston, eds. Thematic Maps: Their Design and Production . David J. Cuff and Mark T. Mattson. Wine: A Geographic Appreciation . Harm Jan de Blij. USSR in Maps . J. C. Dewdney. Political Geograph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Ramesh D. Dikshit. Rethinking Human Adaptation . Rada Dyson-Hudson and Michael A. Little, eds. Sacred Sands: The Struggle for Community in the indiana Dunes . J. Ronald Engel. Geography of the Biosphere . A. Furley and Walter W. Newey. Disaster and Reconstruction . Robert Geipel. Glasgow: The Making of a City . Andrew Gibb. Design for Arid Regions . Giden S. Golany, ed. Urbanization and Cancer Mortality: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1950–1975 . Michael R. Greenberg. Geolog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anging Views of a Changing World . Mott T. Greene. Colonización y Destrucción de Bosques en Panamá . Stanley Heckadon Moreno and Alberto McKay, eds. Urban Geography: A First Approach . David T. Herbert and Colin J. Thomas. The Visu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s . Tadahiko Higuchi. Climate from Tree Rings . M. K. Hughes, P. M. Kelly, J. R. Pilcher, and V. C. LaMarche, Jr., eds. The structure of Nineteenth Century Cities . James H. Johnson and Colin G. Pooley, eds. The American Planner: Biographies and Recollections . Donald A. Krueckeberg, ed. Urban Land Policy For the 1980s, the Message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 George Lefcoe, ed. Regional Planning: Evolution, Crisis and Prospects . Gill C. Lim, ed. Relevance and Ethics In Geography . Bruce Mitchell and Dianne Draper. China: The Geography of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 Clifton W. Pannell and Laurence J. C. MA. The Urban Retailing System . Robert B. Potter. Hants. Nonconventional Energy Resources . Philip R. Pryde. Caribbean Migrants: Environment and Human Survival on St. Kitts and Nevis . Bonham C. Richardso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 Harry Robinson. East Los Angeles: History of A Barrio . Ricardo Romo. Integrated Impact Assessment . Frederick A. Rossini and Alan L. Porter, ed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Essays in Interpretation . Barry Sadler and Allen Carlson, eds. Earthwatch . Charles Sheffield. Field Techniqu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Geography . Robert H. Stoddard. Haiti: Land of Poverty . Robert J. Tata. Weathering and Erosion: Sources and Methods in Geography . Stephen T. Trudgill. Once Beneath the Forest. Prehistoric Terracing in the Río Bec Region of the Maya Lowlands . B. L. Turner, II.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Scotland since 1707 . David Turnock.  相似文献   

17.
郭文 《地理科学》2023,43(1):50-60
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为切入点,对弱、强范式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解析,认为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在本质上契合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实践中虽然每个范式都引发了争论,但也存在内部张力和延展可能,不应看作是范式的“断代”,将其理解为基于“范式选择”和“阐释效能”内涵更符合实际。在当前流动性和文化混杂性背景下,传统分割式单一范式思维不能较好地回应文化地理发展的新内涵,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应该是一个动态且需要不断确立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探索“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混杂融合”范式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诉求。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需要超越“范式分割”和“阶段性求安式”的惯性思维,重新定位和精准把握文化地理学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承诺,提升文化地理学范式解释能力,赋予文化地理学与时代匹配的范式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地理学的特性与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学科通常都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科问题、独特的学科特征以及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地理学的属性,进而认识现代地理学的时代特征。①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地理系统的复杂属性。②地理的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学科问题体系,阐述了不同地理问题的本质区别,进而促进解决不同地理问题的技术与方法体系建设。③“还原论”与“整体论”并举的地理学哲学思维方兴未艾。地理学强调的综合研究在当今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兴学科和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地理要素和地理系统并行研究的新格局。本文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出发,总结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地理学驱动机制对地理规律的组合效应。理解地理学关键特征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探索地理学的社会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综合指标与综合方法集成研究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