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的首尔 有“汉江畔明珠”美称的首尔是座历史悠久且拥有众多称谓的城市。经考古专家对汉江两岸出土的大批石器和陶器的考证,在新石器时代,首尔周边地区就有人居住。朝鲜半岛三国鼎立时代,即公元前18年百济王朝在此建都,始称慰礼城,意为“我们的城”。公元392年和475年,来自北方的高句丽占领此城,475年改称南平壤,因位于平壤以南而得名。高句丽王朝在行政管理上于474年曾在此设置北汉山郡。而后统一的新罗时代,即相当于我国唐朝年间,新罗真兴王16年,称为汉山州;景德王时即公元757年改称汉州。公元904年又改称杨山。  相似文献   

2.
京郊平谷丫髻山东南的行宫村,是个一看就美,越看越美的小山村。若不然,康熙大帝怎么会青睐于此,选作行宫呢?行宫是天子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可以说是皇都文化的延伸。行宫多,可以说是古代交通不发达的产物。“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这首诗也道出了行宫入住率之低。平谷这座行宫算是荣幸的,它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成,第三年康熙大帝二游丫髻山时,在此下榻;乾隆十二年(1747)、十八年(1753)乾隆帝两游丫髻山都住此宫;道光帝为太子时,十余次到丫髻山诣山瞻礼,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帝与太后同游丫髻山再住此宫,…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09,(4):77-80
一、山水画卷:凤凰古城 湖南凤凰是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眼中最美的中国小城,也是文坛巨匠沈从文抖出的精致“边城”。凤凰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至清朝在此屯军后,改称凤凰。它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千米,人口37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相似文献   

4.
名胜组景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景观的组合,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城市地标和旅游资源。以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为例,研究名胜组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金陵古代名胜组景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密集分布在长江、钟山、秦淮河等山脉和河流附近,同时也受人文地理界线的影响,较集中于南京城墙内;民国至当代的金陵四十八景的空间分布呈现东进南延北拓态势,逐步扩散至人文地理边界以外的外城郭,进而扩散到郊区县市(江北、高淳、溧水)。名胜组景的这种时空变迁特征与城市变迁存在强烈的关联。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景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金陵四十八景的时间演进过程中呈现自然景观数量减少、人文景观数量增多的趋势,景观景名、排序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古今游憩偏好的变化、旅游需求的变化、历史文化景观的积累、宗教变革、土地利用、社会职能的转变、时代文化的差异都对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西部,总面积为7901平方公里,人口420余万。绍兴城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乡间田畴浮躺水中,众多石桥横跨两岸,浙东运河横贯城北,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色,成为著名的桥都水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是一座古老的水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夏朝时名会嵇,相传夏朝大禹治理了洪水,在此召开大会,对各地诸侯计功行赏,从此,改称绍兴的苗山为会嵇山,地名也改称会嵇。秦朝在此设会嵇郡,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素以文化之都…  相似文献   

6.
齐守成 《中国地名》2009,(8):112-113
法库县,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部,辽河中游南岸。法库建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称“法库门直隶厅”,简称“法库门”。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法库县”。  相似文献   

7.
尼山在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南,尼山的东南为颜母山,因颜母祷告于尼山生孔子而得名,山上有颜母井,在井旁有石碑一座,上刻‘扳倒井”三个篆字,在井的东边有颜母祠。传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生孔子之后,口渴难忍,井深不好取水,她把井一扳,井竞歪了过来,一股清水从井中流出,然后颜母手捧井水喝了起来。后人称此井为“颜母井”,俗称“扳倒井”。清人孔继汾曾写有《颜母井》诗一首:“忽下颜母山,却顾颜母井。井底洌寒泉,照人清见影。”“扳倒井”在哪@土生@铁岭  相似文献   

8.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北汝河上游。现属许昌专员公署管辖,全县总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 在《国语·郑语》中记载郑桓公与周史伯的谈话说:“惟谢郏之间,其冢君侈骄,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若更尹而周训之,是易取,且可长用也”。这说明,“郏”见诸典籍可上溯至西周,郏乃周土也。东周为周王领地。战国初属楚,而后韩灭郑,郏则归韩国。始皇统一中国,郏县随秦颍川郡。两汉随秦制,三国时郏县属曹魏之颍川郡。晋设襄城郡并辖郏县。至十六国时,郏县属北魏,并改为龙山县。于隋朝又改龙山县为汝南县,到公元583  相似文献   

9.
龙门     
洛阳城南二十五华里处的龙门山,青山对峙,伊水中流。闻名中外的我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龙门古称伊阙。古时“缺”和“阙”二字是通用的。阙有表示“大门”之意。洛阳城南的龙门,东西两山相对,伊水流经其间,犹如门阙,故名“伊阙”。 伊阙之名始自夏代,汉朝时,已有“龙门”之名的记载,和伊阙之名并用。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 何谓“龙门”?我国古代常用“龙”作皇帝的象征,伊阙在皇帝的都城之南,阙口  相似文献   

10.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0):71-73
花垣,亦称花园、花园寨。作为军事、行政区划地名,历有崇山、永绥、元里、花垣之称,皆有历史文化依源。今依次作初步考释。 崇山,何以为名?崇,《说文》:“崇,嵬高也。”段玉裁注:“嵬高”为“山大而高”。古文中“崧”、“嵩”通“崇”。《释山》、《毛传》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古今文中有近20种释义,其本义指山大而高。山,《说文》:“山,有石而高。”王筠旬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今有学者认为:此崇山当指今湖南凤凰县西部和贵州省松挑苗族自治县东部边境的腊尔山。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地方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社会文化转向下新健康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在旅游与健康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论文基于康复景观的理论框架,突破当前视觉思维主导下的研究局限,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地,综合利用扎根理论法、多重对应法等,对游客网络评论进行分析,围绕人地互动的中心议题,全面探索旅游地多维康复景观的构成要素,揭示其健康效应的作用路径与内在机制。结果显示,旅游地康复景观具有多维感官的表现形式,紫金山多维康复景观资源体系具体包括视觉类、听觉类、嗅觉类、触觉类4个维度,且各维度的康复景观要素并不完全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等级秩序,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特征和健康意义。同时,紫金山多维康复景观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其内涵意义可以聚类为“自然”“宁静”“协调”三大主题,为旅游地健康效应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营造多重健康体验,并充分体现了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的人地关系。论文所提出的“多维康复景观”概念,阐释了地方要素与人类多维感官的健康实践在空间各个层面的互动,为理解地方与健康的复杂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角。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旅游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交叉,丰富地理学景观研究的理论内...  相似文献   

12.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  相似文献   

13.
石鼓山位于衡阳市东北,是蒸水与湖水的汇合处,有“湖南第一胜地”之称。郦道元《水经注》载:“临丞有石鼓,高六尺,湖水所经。”这里是一峰屹立,山水相映景色十分秀丽。“石鼓郁嵯峨,截然踞沧洲”。自古以来,历为游览胜地。据《南岳志》载:“三国时,诸葛亮练水师在此。其所以叫石鼓山。”有两种说法:一说山形似鼓;二说蒸水与湘水会合,水激石崖,其声似击鼓。晋代庾仲初的观石鼓诗称:“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又曰“翔霄拂翠颠,绿涧漱崖间。”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1,(8):14-15
兴国,建县始于三国,置平阳;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改称平固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  相似文献   

15.
9月28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之日,我怀着缅怀先贤的崇敬之情,来到了坐落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的孔子出生地——鲁源村尼山。 鲁源村不大,据考证,它是春秋时“鲁国之源”,又是“万世师表”孔子出生之地,遐迩闻名,吸引了多少文人学士。 尼山也不高,海拔仅340米。它东濒沂河,南临尼山水库,远远望去,五峰连峙,尼山居中,古木苍翠,风景绝佳。山腰绿树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东方古建筑群,这就是尼山孔庙。孔庙始建于1040年前的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西晋之前建邺(地区)建制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晋武帝改“建业”为“建邺”的历史背景,探讨了建业改名和分割的原因,并指出其实质是晋统治者对孙吴故地动乱的某种镇压或安抚措施。同时还对与改名相关的金陵王气说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17.
沈阳初名沈州,后改称沈阳,从县发展为市,今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关于“沈阳”地名历史沿革,过去考证众多,说法不一。为解众家之疑惑,本人愿再度考证,对此做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被称之为“囿”的园林,囿内楼崇阁巍,台高池广,并畜养珍禽异兽,名花秀木,是奴隶主贵族的游憩之地。秦汉后,囿改称为“苑”或“苑囿”,内有规模宏伟的别宫离馆和依自然之势安排的山池林木,富丽典雅,极尽奢华,为帝王后妃的游乐之  相似文献   

19.
张祯缨 《中国地名》2010,(12):20-28
山,乃万物之尊。有山的地方。就有生灵,就有着挺拔,就有着沉稳,就有着坚定的美。山有“泰山北斗”,“寿比南山”,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风雨不动安如山”……有山的地方有依靠,有坚定的沉稳之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19世纪中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之历史时期里,曾长期濒临日本海;并自公元7世纪初唐代以来就对之冠有专名,见于史籍文献历时最长者即为“东海”。到19世纪80年代中,虽在中国之载籍中开始出现“日本海”一名,但还只是部分学者或官员在他们的个人著述中采用;而在官方文件中,却发现是在日俄战争后签订的《日俄朴司茂斯和约》(即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中首先使用该名,之后才渐次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政府所采用。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日本海一名迄今尚未普遍获得其周围国家之认可。为使这一海域名称符合地名规范化的要求,建议参考“兼顾四邻利益”、“尊重历史传承、“突出海域特色”等意见开展研讨,以使这一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