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本文以丘北大铁铝土矿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 通过ICP-MS分析测试, 研究了含铝岩系与下伏灰岩、玄武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丘北大铁铝土矿含铝岩系稀土配分模式曲线为向右倾斜的曲线, 与下伏马平组、黄龙组灰岩的稀土配分曲线相似, 而与峨眉山组玄武岩的稀土配分曲线相差较大; 灰岩具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和Eu负异常, 部分铝土矿和铁铝质岩具明显的Ce正异常和较明显的Eu负异常, 而多数铝土矿、铁铝质岩和铝质粘土岩则无明显的Ce、Eu异常。含铝岩系的稀土元素特征, 反映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下伏灰岩而非玄武岩, 同时也反映出铝土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风化壳, 成矿物质搬运距离较近, 与海水的水合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2.
砂子塘铝土矿床以Al_2O_3含量高、A/S值高为特征,是滇东南地区少有高品质铝土矿床。笔者以砂子塘铝土矿床沉积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矿床沉积型铝土矿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对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进行了讨论。含铝岩系的稀土总量总体较高,具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具Ce正异常和Ce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向右倾斜的弱"V"字型曲线,斜率不等,反映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等。含铝岩系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U、高场强元素Nb、Ta、Zr、Hf、Th和亲铁元素Cr,其余元素则明显亏损。含铝岩系之中伴生有黑色金属Ti、稀土元素、分散元素Ga、稀有金属Nb和Li,可以与Al_2O_3一起综合利用。聚类分析显示,Al_2O_3与Nb、TiO_2、REE呈正相关,而与Ga、Fe_2O_3、Li呈负相关。含铝岩系灰岩标准化曲线为近水平的"U"字型曲线,含铝岩系的钛率(16.89)与下伏威宁组灰岩的钛率(13.09)接近,说明含铝岩系与下伏的威宁组灰岩关系密切。含铝岩系的Be含量低(3.60×10~(-6)),Th/U较高(6.07),多具Ce负异常,说明砂子塘铝土矿床来源于风化壳,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的改造;Ga含量高(25.25×10~(-6)),Sr含量低(77.7×10~(-6)),Ba含量低(34.4×10~(-6)),V/Zr值较低(0.22),Eu/Sm值较低(0.21),显示出陆相沉积的特征;Sr/Ba值高(3.28),显示出海相沉积的特征。这预示着砂子塘铝土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古风化壳,沉积作用改造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丘北大铁矿区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铝土岩的钛率与玄武岩的较接近,而与灰岩的相差较远。主量、微量元素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灰岩,各铝土矿层与玄武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大铁铝土矿矿石中Al2O3/Sc,Al2O3/V,Sc/V,Sc/Nb,Sc/Ta,Nb/Ta和Zr/Hf比值与玄武岩相近,而Al2O3/Ta,Al2O3/Nb,V/Nb和V/Ta比值与灰岩较为相近,说明本区成矿物质可能具多来源特征。其中玄武岩可能为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灰岩提供了部分的物质来源。铝土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及特征参数与玄武岩基本一致,仅表现为ΣREE值明显偏高,而与灰岩相差较大,且铝土岩中稀土总量ΣREE相对灰岩浓集系数K=64.86,相对玄武岩K=2.46。由此可以推断,玄武岩与铝土矿的成因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玄武岩。认为滇东南地区铝土矿的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特征,由于古地理位置、基底、风化剥蚀及沉积环境等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铝土矿亦有不同的物源供给区。  相似文献   

4.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三叠系如年各组放射虫硅质岩的w(SiO2)为71.16%~90.06%,w(Si)/w(Al)为49~71,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w(Al2O3)/w(Al2O3 Fe2O3)为0.63~0.81,w(V)<23×10-6,w(V)/w(Y)<2.8,w(Ti)/w(V)>26, 具有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大部分样品的稀土元素w(Ce)/w(Ce*)为1.02~1.47, w(La)N/w(Ce)N为0.75~1.07, 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仅一件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对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浊积岩、玄武岩岩石组合的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中三叠世拉丁期处于强烈裂陷阶段.  相似文献   

5.
贵州道真新民铝土矿床属于典型的古风化壳沉积型矿床,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地层控制明显,后期断裂构造破坏了地表矿体的连续性。矿石主要构成矿物为一水硬铝石、一水软铝石和高岭石。铝土矿石的主要化学组分为Al2O3、Si O2、Fe2O3和Ti O2,w(Al2O3)为31.26%~78.38%,w(Si O2)为1.06%~47.37%,w(Fe2O3)为1.21%~14.01%,w(Ti O2)为0.75%~3.08%。矿石中Cd、Li、Cr、Pb和Ga具有较高程度的富集,而Be、Sc为弱富集元素,其余元素呈不同程度的贫化(亏损)。Li、Ge和Ga在矿体中富集程度高,w(Ga)为23×10-6~119.74×10-6,平均55.24×10-6,高于铝土矿伴生元素工业指标20×10-6近一倍。矿石中稀土总量介于22.01×10-6~6339.18×10-6,具有轻稀土富集和轻、重稀土明显分异特征;矿石中Eu呈负异常,Ce呈正异常;稀散稀有元素可能以矿物质的形式存在于含铝矿物中,与铝同步迁移富集。与上覆栖霞组灰岩及下伏黄龙组灰岩或韩家店组泥岩或钙质粘土岩相比,铝土矿石与韩家店组泥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和Eu、Ce异常特征,暗示韩家店组泥岩可能是铝土矿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6.
湖北蛇屋山金矿是亚洲最大的红土型金矿,矿区内硅质岩发育,覆于含矿红土层之上,并与硅化灰岩呈渐变过渡。硅质岩主要由微晶和隐晶组成,其SiO2含量为96.87%~97.90%,w(Si)/w(Al)=92.84~287.66,平均值为173,处于纯硅质岩的范畴。硅质岩样品的w(Al)/w(Al+Fe+Mn)为0.189~0.388,平均值为0.303,具热液成因硅质岩的特征。根据Al、Fe、Mn三角图的投点,认为本研究区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微量元素w(Ni)/w(Co)、w(Fe)/w(Ti)、w(Ti)/w(V)、w(U)/w(Th)也说明了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成因。w(Ce)/w(Ce*)为1.05~1.27,平均值为1.12,(La/Ce)N为0.84~1.12,平均值为0.98,微量元素V的含量(3.02~4.26μg/g)以及常量元素w(MnO)/w(TiO2)(1.0~2.0)都显示此研究区硅质岩具有大陆边缘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宏观特征,确定硅质岩有可能形成于卡林型金矿去碳酸盐化阶段,属于热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喀喇昆仑地区中侏罗统龙山组灰岩中夹层状基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块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和枕状玄武岩。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174.4Ma±2.7Ma,属中侏罗世早期,该年龄与龙山组灰岩中获取的化石时代一致。玄武岩具有较低的w(SiO2)(42.54%~46.4%)和w(TiO2)(0.8%~1.07%),较高的w(Al2O3)(13.11~16.86%),w(CaO)(8.66~13.4%)及较高的Mg#(52.6~66)。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38.4×10-6~49.7×10-6),轻、重稀土元素相对分馏不明显(LREE/HREE=1.85~2.34),轻稀土元素略富集,表现出弱的正铕异常(δEu=1.29~1.7),整体具有与富集型洋脊玄武岩(E-MORB)相似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及Pb正异常明显,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h,U,Nb,Ti)。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岩源于富集地幔,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且上升过程中受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龙山组玄武岩形成于具有陆壳基底的初始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8.
孙朋飞  江思宏  韩宁 《地质学报》2018,92(3):587-603
Darling Range位于西澳大利亚地区,红土型铝土矿资源丰富。本文对Darling Range地区红土型铝土矿及相关岩石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对铝土矿中的碎屑锆石和其下伏的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目的是探讨西澳地区红土型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其源区。结果表明,西澳地区红土型铝土矿的主量元素以Al2O3、Fe2O3、SiO2和TiO2为主,Al2O3与SiO2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TiO2则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铝土矿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去Si富Al、Ti的过程。铝土矿微量元素富集Th、U、Nb、Ta、Zr、Hf、Ti,相对亏损Ba、K、Sr、P、Sm;稀土总量较低,为1.36×10~(-6)~65.58×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曲线略微向右倾斜,富集轻稀土。铝土矿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于1167Ma和1267Ma与2539~2696Ma(16颗)两个年龄段,分析锆石来源前者可能来自Albany-Fraser造山带;后者加权平均年龄为2579±15Ma(MSWD=1.16),与研究区本次获得的太古宙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2585±12Ma(MSWD=0.83)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铝土矿中的锆石除了来自本区太古宙花岗岩,还有少量的锆石来自Albany-Fraser造山带。结合元素地球化学钛率(Al2O3/TiO2)、lgCr-lgNi、微量元素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对铝土矿源区进行示踪表明,Darling Range地区的太古宙花岗岩为红土型铝土矿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9.
滇东南地区铝土矿资源丰富。本文以滇东南沉积型铝土矿为对象,研究了铝土矿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对其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讨论。含铝岩系之中富含稀土元素、分散元素镓、黑色金属元素钛和稀土金属元素铌,均已达到工业开采要求。含铝岩系的稀土总量总体较高,但样品之间稀土总量差别较大;具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铈异常较为复杂,具铈正异常和铈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向右倾斜的弱"V"字型曲线,斜率不等,反映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等;稀土配分曲线特征与下伏咸宁组灰岩的稀土曲线特征一致,说明含铝岩系与下伏威宁组灰岩关系密切。含铝岩系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U、高场强元素Nb、Ta、Zr、Hf、Th、过渡元素V、Cr、Ti和分散元素Ga,其余元素则明显亏损。野外观察发现含铝岩系直接在风化壳上沉积,含铝岩系具复杂的铈异常和中等的Th/U比值(3~7)、高的Sr/Ba比值(1)以及高钛率值(3.41~44.02)。这些特征说明滇东南铝土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威宁组灰岩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沉积作用起到了对风化壳上成矿物质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
峨眉山火成岩省东部盐津地区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盐津玄武岩w(SiO2)为47.97%~52.33%,w(Na2O+K2O)为3.35%~6.57%,Ti/Y值为496.29~567.80,w(TiO2)为3.60%~4.14%,属于钙碱性高钛玄武岩(HT)。岩石LREE/HREE值为7.34~7.88,轻稀土元素富集,分馏程度高,总体亏损Ba,K,Sr,P。高场强元素Nb/U比值为26.39,Ce/Y-Sm/Y和Th/Nb-Ce/Nb等比值均呈明显正相关系,表明盐津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受到了明显地壳混染作用。Nb-Nb/Y和La-La/Sm图解中样品投点呈倾斜直线,表明盐津玄武岩岩浆受分离结晶作用影响较弱,δEu值为0.86~0.93,CaO/Al2O3与Mg#无明显相关关系,以及镜下观察均表明仅有少量斜长石、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盐津玄武岩与盐源和越西等地高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具地幔柱成因特征,岩浆可能起源于富集地幔。分配系数相近的强不相容元素Ce/Sm比值为25.50,La/Yb-Sm/Yb图解中样品靠近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区域,表明岩浆源区为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年钢铁产量快速增长,造成市场上铁矿石供小于求,价格快速上扬。铁矿为北京市允许开采矿种,保有储量仅2亿吨,可供现有铁矿山开采35年,因此应加大铁矿资源的勘查力度,增添新的矿产地,满足钢铁生产的需求。北京密云、怀柔北部山区的变质岩中鞍山式铁矿石,为主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大铜厂铜矿位于会理断陷盆地,产于中生代白垩世小坝组砂、砾岩地层中,是砂砾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及碎屑物等特征分析,发现矿石与围岩具有明显的同源性,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建造,远端矿源为摩挲营花岗岩体和龙帚山玄武岩体.同时综合其他成矿特征,对矿床成因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冈底斯地区矽卡岩型矿床资源潜力初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近年来,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在位于雅鲁藏布结合带与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内,新发现了一批矽卡岩型铁、铜、金、铅锌矿床,构成规模宏大的矽卡岩型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的含矿地层岩石为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砂岩;有关的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其浅成相侵入体,多数为小-中型的岩株,一般具斑状结构。冈底斯成矿带的矽卡岩型矿床与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矽卡岩型矿床在许多方面可以相比较。冈底斯地区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有望成为中国新的富铜富铁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4.
紫金山矿集区铜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 在紫金山矿集区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基础上, 利用2 km×2 km窗口数据, 对紫金山矿集区进行了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及内部结构的剖析。分析了铜的地球化学块体各级含量水平所对应的面积、可供金属量、浓集度等参数特征。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 揭示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对几个重点的Cu的地球化学子块体作了预测评价。指出在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内还存在巨大的寻找铜矿产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银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一新探明的中型以上银铅锌矿床。本文在详细的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的基础上, 首次对其矿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具有工业意义的硫化物主要有方铅矿、铁闪锌矿、黄铜矿。银与方铅矿密切相关, 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方铅矿内部。根据成矿地质特征、矿物组合特点和矿物间的穿插关系, 划分了成矿期次, 进而认为该矿床为一热液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成矿远景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长约124km,宽69km,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中-晚侏罗-古近系)的中东部。通过最近的地质调查、矿床勘查和研究,发现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存在多个矿集区,其中甲马-驱龙矿集区是该弧内一个重要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该矿集区的矿床以正在开发的大型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为代表,还发现了驱龙南、驱龙北、底日玛、松多雄、拉抗俄和象背山等一批非常有潜力的矿床和矿(化)点。它们的矿化类型独特,成因类型多样,是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演化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已初步显示并成为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极具成矿潜力、并有一定成矿远景的重要矿集区。相信通过今后进一步工作,该矿集区有望成为中国西部又一个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7.
从矿床构造、岩浆活动和含矿地层等方面论述金山金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 ,揭示该矿床沿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及其伴生的次级构造成矿规律 ,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安徽新桥矿床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相学研究发现,层状矿体中的胶状黄铁矿交代矽卡岩磁铁矿矿体,为探讨层状硫化物矿床是早期沉积成因还是岩浆热液成因提供了新的地质约束。对铜陵矿集区内的新桥矿床层状菱铁矿矿体和凤凰山矽卡岩型矿体中的菱铁矿开展了Fe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新桥矿床菱铁矿与典型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和沉积铁矿中的菱铁矿在Fe同位素组成特征上有所不同,而与凤凰山矽卡岩型矿床中的菱铁矿更为接近;新桥矿床中胶状黄铁矿和菱铁矿相对于磁铁矿富集Fe的轻同位素,表明磁铁矿不是过去认为的由胶状黄铁矿和菱铁矿矿胚层经热液改造形成,而是与典型的岩浆热液有关。新桥矿区层状硫化物矿体和矽卡岩型矿体中,近岩体矽卡岩和最早形成的金属矿物磁铁矿比岩体更为富集Fe的轻同位素,而赋矿围岩比岩体更为富集Fe的重同位素。同时,不同矿化阶段形成的含铁矿物和不同空间位置的硫化物中的Fe同位素组成呈现出时空分带现象,Fe同位素组成的时空演化特征与流体出溶、流体演化非常一致,并且符合同位素分馏的基本理论,表明层状硫化物矿体和矽卡岩型矿体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同一流体体系演化的产物。新桥矿区岩相学的研究结果和Fe同位素组成特征均表明,新桥层状硫化物矿床不是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产物,而是燕山期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为一个典型的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9.
早子沟金矿矿石质量特征、选矿试验研究及选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早子沟金矿矿区勘查及选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资料,从金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物成分、金的赋存状态及其主要载体矿物的嵌布特征、共伴生组分等方面综述了矿石质量特征,重点分析了以上矿石质量特征要素对选矿的影响;简述了选矿试验研究的成果及选别效果。矿区矿石工艺类型属少硫化物微细粒浸染型含金矿石,金的赋存状态复杂,利用重选—浮选中矿再磨的重浮联合流程可获得较理想的选冶回收指标。  相似文献   

20.
The Lavrion carbonate-hosted Pb-Ag-Zn deposit in southeast Attica, Greece, consisted of significant non-sulfide ore bodies. The polymetallic sulfide mineralization was subjected to supergene oxidation, giving rise to gossan. The principal non-sulfide minerals of past economic importance were smithsonite, goethite and hematite. The supergene mineral assemblages occupy secondary open spaces and occur as replacement pods within marble. Calamine and iron ore mainly filled open fractures.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samples of oxidized ore indicate complex gossan mineralogy depending on the hypogene mineralogy, the degree of oxidation and leaching of elements, and the local hydrologic conditions. Bulk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dicated high ore-grade variability of the supergene mineralization. On multivariate cluster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data the elem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group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their differential mobilization during dissolution, transport and re-precipitation. The mode of occurrence, textures,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non-sulfide mineralization confirm that it is undoubtedly of supergene origin: the product of influx into open fractures in the country rock of highly acidic, metal-rich water resulting from the oxidation of pyrite-rich sulfide protor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s led to opening of the fractures. Mineral deposition in the supergene ore took place under near-neutral to mildly acidic conditions. The supergene dissolution and re-precipitation of Fe and Zn in the host marble increased metal grades and separated iron and zinc from lead, thereby producing economically attractive deposits; it further contributed to minimization of pollution impact on both soil and ground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