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石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质遗迹开发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黄石地质遗迹开发研究程度偏低,缺乏统一规划,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黄石全域地质遗迹资源有序管理、合理开发,我们以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为主要方法手段,开展了全市地质遗迹调查,初步查明全市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和价值。分析认为:黄石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三大类10类23亚类),科学价值高、美学观赏性强、分区分带明显,且与矿产相关的地质遗迹特色显著、在国外内具代表性。根据遗迹特点,按照地质单元相对独立、地理分布密集、地貌单元完整、遗迹类型相似、开发利用条件充分等原则,首次提出全市南北两大区和若干小区的地质遗迹区划方案,并对各分区地质遗迹的总体规划开发思路提出初步建议,这将对黄石丰富而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未来保护利用、创造更大效益、助力全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22,(2):347-352
川西高原地区的典型地质遗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极具美学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由于长期缺乏系统性调查研究,仅有部分地质遗迹分布区建成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程度较大,不能满足川西高原全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整体发展需要。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通过调查及系统资料收集,对川西高原地区地质遗迹的主要分类、分布规模、空间区划等特征进行研究,基本确定该地区的地质遗迹共分为三大类、十一类、二十四亚类;整体分布区划分为三个地质遗迹分区(川西北高原地质遗迹分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地质遗迹分区、邛崃山-大雪山极高山地质遗迹分区)和十三个地质遗迹小区(石渠丘状高原-高平原地质遗迹小区、壤塘-黑水中起伏高原地质遗迹小区、若尔盖湿地地质遗迹小区、金沙江中游峡谷地质遗迹小区、沙鲁里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雅砻江中游峡谷地貌地质遗迹小区、九寨沟-黄龙高寒喀斯特地貌地质遗迹小区、雪宝顶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汶川-茂县峡谷地貌地质遗迹小区、四姑娘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丹巴矿山地质遗迹小区、贡嘎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踏卡矿山地质遗迹小区),为后续挖掘旅游开发价值并进行全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川西高原地区的典型地质遗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极具美学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由于长期缺乏系统性调查研究,仅有部分地质遗迹分布区建成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程度较大,不能满足川西高原全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整体发展需要。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通过调查及系统资料收集,对川西高原地区地质遗迹的主要分类、分布规模、空间区划等特征进行研究,基本确定该地区的地质遗迹共分为三大类、十一类、二十四亚类;整体分布区划分为三个地质遗迹分区(川西北高原地质遗迹分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地质遗迹分区、邛崃山-大雪山极高山地质遗迹分区)和十三个地质遗迹小区(石渠丘状高原-高平原地质遗迹小区、壤塘-黑水中起伏高原地质遗迹小区、若尔盖湿地地质遗迹小区、金沙江中游峡谷地质遗迹小区、沙鲁里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雅砻江中游峡谷地貌地质遗迹小区、九寨沟-黄龙高寒喀斯特地貌地质遗迹小区、雪宝顶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汶川-茂县峡谷地貌地质遗迹小区、四姑娘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丹巴矿山地质遗迹小区、贡嘎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踏卡矿山地质遗迹小区),为后续挖掘旅游开发价值并进行全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是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目前共查明地质遗迹951处,其中重要地质遗迹518处.地质遗迹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可划分为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罗霄山、湘中丘陵和洞庭湖平原6个特色明显的地质遗迹分布区,其中武陵山区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地质遗迹区.目前省内大部分重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差.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湖南省重要地质遗迹,建议科学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类型、形式和模式,并完善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如友 《江苏地质》2012,36(1):107-112
地质遗迹是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的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化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的概念,分析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的动力和途径,认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是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地质遗迹的保护、地质产业转型、国家政策的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5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遗迹向旅游资源的转化需经过地质遗迹调查、地质遗迹评价、旅游产品开发、完善解说系统等步骤。  相似文献   

6.
简文立 《广东地质》2004,19(3):29-32
主要介绍地质遗迹的形成、类型及分区,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国际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及动态,地质遗迹分布状况,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质公园的过快发展出现了公园边界划分随意、范围过大、地质遗迹保护区级别不明确等问题,表明了地质公园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本文探讨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的相关问题,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区边界的确定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级别的界定。本文分别引入地质遗迹集中度和地质遗迹敏感度的概念,量化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的依据,在不改变原地质公园的主题与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地质遗迹集中度明确地质遗迹分布范围,并依托地质遗迹敏感度评价结果划分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级别,最终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雷 《贵州地质》2020,37(1):88-93
辽宁抚顺三块石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为了发掘和保护地质遗迹,实现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次工作对该区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初步揭示三块石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并为申报为省级地质公园提出地质遗迹保护建议。经调查,首次发现极高锶天然矿泉,首次识别出系统分布的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将调查得的60处地质遗迹划分为2大类5类8亚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地质遗迹开展综合评价,确定了地质遗迹级别。结果为三块石地区拥有国家级(Ⅱ级)地质遗迹2处、省级(Ⅲ级)地质遗迹19处,省级以下(Ⅳ级)地质遗迹39处,建议在不同等级的地质遗迹集中区分别设立二、三级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嵊州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其中尤以地貌景观类、古生物类和水体景观类最具特色。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特征、成因, 将本区地质遗迹资源分为7大类, 概述了区内典型地质遗迹特征。结合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初论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培育的一项最基础性工作,也是建立地质公园体系最重要的基础资料。通过对地质遗迹的分类探讨,叙述了地质遗迹登录内容、记录格式,以及地质遗迹的评价方法、地质遗迹区划原则和等级、地质遗迹保育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tructural geologists routinely undertake geological analyses, particularly studies of faulting, by assuming that applied stresses are the controlling parameters. An alternative view is the assumption that material velocities, incremental displacements, or total displacements are imposed on the system, with stresses then part of the material response to these impose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our view, taking velocities and displacement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deformation and stresses as dependent variables requires fewer assumptions and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geology.  相似文献   

20.
Much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career has been spent working both on modern oceanic volcanic systems and at the same time looking at their Archaean counterparts. Many authors have attempted to make inferences on early Earth models based on modern processes which can be increasingly well constrained. In this short review it will be shown how we are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and quantify inputs to modern subduction systems and some questions are posed as to how these processes may have affected Earth’s evolution in its distant p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