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和C~(14)年代数据,并结合青藏高原东北部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地壳厚度资料,讨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期次以及其运动机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14C 测定地质年代数据(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公布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34个(表1)。实验方法同我实验室于本刊二卷三期(1980年)发表的报导。本文所用14C半衰期为5730年,距今年代以1950年为起点。采样地点及层位是送样单位提供的资料。所标误差是对测量结果按泊松分布计算的标准偏差  相似文献   

3.
由辽宁省地震局卢造勋、夏怀宽研究员主编的,以辽宁省地震局多名技术人员为主,并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参加,共同完成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即将由地震出版社采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发行。全球地学断面(GGT)计划是80年代后半期国际岩石圈计划中的一项全球性的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近年来对中国南、西华山和红河等几条主要活动断裂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不同级别块体边界断裂的滑动速率不同;并根据在贺兰山东麓断裂带上发现的几期断层崖古崩塌积物,确定了该断层的四次错动事件,它们可能类似于1739年的平罗地震事件,由 C~(14)定出年代,估计其重复间隔约为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5.
~(14)C测年数据在确定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重大地质事件时,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古地震研究的深入,对~(14)C测年数据的兴趣也日见浓厚。事实上,~(14)C年代学在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很广,除古地震研究外,大量的基础工作,包括新地层断代,活断层研究,地壳近期升降幅度和速率的估算,对历史地震的校核,工程地震中的有关问题,震害预测。潜在震源的判别等。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14)C年代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厦门岛晚第四纪沉积层的划分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厦门岛晚第四纪沉积的分布特征和主要地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根据野外地貌观察及C~(14)、微体古生物分析资料与邻区相应地层进行对比,对上述地层沉积年代、成因及其与海岸升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全国科技工作者需要,我们从NGDC收集了一部分世界标准台网(WWSSN)的地震记录图缩微胶片(这次主要为中国地震),公布于后,为科研工作服务。有关台站坐标和使用仪器频带详见“地震观测业务手册”或向资料存放单位查询。这次提供的目录中编号1—39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并结合人工探槽资料和~(14)C地质年龄数据,对本段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运动、滑动速率与古地震问题进行了讨论,得出下面的初步认识;①昌马断裂带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运动特征以反时针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其平均滑动速率>2.13毫米/年。②1932年的地震断裂运动与基底断裂断面倾向南的压性断层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从晚更新世晚期就已开始。③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段断裂发生过三次强震事件。三次强震事件的年代为:Ⅰ<24850年;5095年<Ⅱ<Ⅰ;第Ⅲ期即1932年地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公布的14C年代数据52个(表1),其中除CG112、CG113、CG114、CG115、CG117样品,应用乙炔气体计数法测定外,其余样品皆为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实验方法同我实验室于“地质科学”1974年第四期和1978年第四期发表的报导。 计算年代所采用的14C半衰期为5570年,距今计年以1950年为起点。采样地点和层位是根据送样单位提供的资料整理。所标误差是测量结果按泊松分布计算的标准偏差  相似文献   

10.
应辽宁省地震局邀请,日本横滨大学太田阳子教授,于1988年10月9日至16日来辽宁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和学术交流。10月9日太田阳子教授从大连入境,旋即与辽宁省地震局有关科技人员,对大连、熊岳、营口、海城进行了野外地震地质考察。在金州考察海岸阶地时,太田教授对满家滩二级阶地上从贝壳测得的C~(14)年代提出了疑问,她认为与日本及世界各地对比,近2000多年以来,辽宁的海岸不可能有这样快的上升速率。考察过程中,太田教授认为第四纪以来辽东半岛有过高海面时期。在海城震区考察时太田教授指出,开挖探槽研究古地震应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行进。在山脊和山坡上不易保留新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1.
根据(81)震发监字第027号文的部署,国家地震局于1981年3月8日——14日在南京召开了1980年度国际资料交换台站评比会。参加国际交换的17个地震台和6个地磁台,以及即将对外交换的乌鲁木齐等老的地磁台和一部份磁变仪工作优良的基准台参加了交流评比;牡丹江、太原、高台、琼中和呼和浩特地震台派代表参加了观摩。十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的台管负责同志,国家地震局分析中心,地震研究所,汇编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对外交换部门的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地球化学所名誉所长涂光炽任团长,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元龙,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克良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地学考察团,于1987年6月8日至6月23日访问了苏联科学院有关单位。6月10日至17日到哈萨克斯坦考察了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地学部及地质研究所。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设有地球物理实验室。该室从事深部构造的研究,主要用人工地震方法、重力方法及大地电磁等方法研究深部地壳构造。在全哈萨克斯坦完成了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14.
昌马断裂带滑坡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人工探槽资科,以及14C年代数据,讨论了昌马断裂带滑坡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年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82年2月,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上海静安区退休工程师协会共同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14)C单板计算机。经一年多的连续使用,工作可靠、性能稳定,计算准确,给濒于淘汰的老液闪仪配上了智能器件,使~(14)C测量技术向自动化方向挪动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1982年4月14日海原发生5.5级地震后,兰州地震研究所科技人员*即赴现场考察。同时到达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宁夏固原专区地震办公室等单位。各有关单位在现场互相协作,调查、访问了宁夏海原县和甘肃靖远县14个公社60多个居民点。  相似文献   

17.
继1986年9月1日—10月14日中法科学家在甘肃省河西地区进行活断层联合考察之后,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地质学教授塔波尼尔等四人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兰州地震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于1987月10月10日—11月14日再次赴甘肃省河西地区进行了活断层联合考察。这次考察的重点内容是活断层位错定量测量和年代测定。本文介绍了这次考察的概况及其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华北平原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和河北省活动断裂资料,采用地质资料的定量化方法和中长期预报的震级-时间模型计算每个潜在震源区的地质因子和中长期预报因子.地质因子计算结果为:(1)地质因子最高的地区出现在唐山、北京、邢台、邯郸;(2)3类地区(全新世断裂活动、晚更新世断裂活动和无全新世或晚更新世断裂活动)的地质因子比值约为12∶4∶1.中长期预报因子采用邵辉成等人的研究成果,考虑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等不同精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其结果能代表长期的平均值,避免了使用部分平静期或活跃期的资料而掩盖长期地震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一定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密切联系着该地构造运动的特性,本文利用C~(14)测年资料,定量比较粤东、雷琼地区的陆壳上升率,并与地震活动做了对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公布14C年代数据151个,存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4C年代数据库内。该数据库已验收通过。现录入数据资料1500条,对各地区、各层位的宏观年代分布及对避免野外重复性工作有着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