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黔南12个测站1961 ̄1990年的资料,对黔南秋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气候特点提出减灾对策,分析结果表明:黔南有一个多秋风区,一个少秋风区,一个无秋风区。秋风灾害北部早强度重,南部晚强度轻,罗甸、三都、荔波历年无秋风出现。  相似文献   

2.
雷州市低温阴雨的统计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低温阴雨的气候统计  低温阴雨是雷州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按省局制定的低温阴雨天气标准,雷州市在1960~1995年的36年中,共有21年出现,机率为58%,过程次数为32次,其中28次T日≤12-0℃且持续≥3天,4次T日≤15-0℃,日照≤2小时,持续≥7天,平均每年0-9次。出现时间和机率为:2月上旬47%,2月中旬16%,2月下旬25%,3月上旬9%,3月中旬3%。若以T日≤12-0℃,持续≥7天为长过程,则其机率为19%。最长的一次过程达14天,出现在1980年。本文通过分析雷州…  相似文献   

3.
基于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国家气象站1960—2020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等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晋城市近60年风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0年晋城市的年代际和年平均风速都呈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3 m·s-1·10a-1 和-0.124 m·s-1·10a-1;季节平均风速冬春两季大于夏秋两季,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四季平均风速均呈震荡减小的演变趋势,1989年之后四季平均风速的波动幅度趋于平缓。空间上,全市年平均风速从西往东渐次减小,各站气候倾向率介于-0.21~-0.07 m·s-1·10a-1之间,均为减小趋势。晋城市季节平均风速空间分布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四季风速气候倾向率均为负值。按照不同级别区间统计风频,晋城市3级和4级风出现频率最高,且呈快速增大趋势,出现频率最低的7级及以上风呈快速减少趋势;晋城市西南部小风风频大,东部大风风频大。平均风速小波周期分析发现晋城市35 a左右尺度周期显著,功率谱最强,具有全域性。晋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市区大于各县(市),平均最大风速与PM2.5及PM10浓度均呈现明显负相关,与细颗粒PM2.5及粗颗粒PM10的相关系数无显著差别。最大风速在4级以下时,影响较小,从5级开始对颗粒物浓度影响巨大,晋城市常年以3~4级风为主,5级以上风渐次快速减少,对空气质量污染扩散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60~1996年共37年的地在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对我县历年秋风天气出现的地理分布,时间分布,年际变化,起止时间,强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县秋风天然的气候特征,然后根据气候特点提出对策,结果表明,我县有两个重秋风区,两个一般秋风区和两个轻秋风区;历年秋风出现的平均次数为1.0次,平均日数为3.8天,秋风出现在9月上旬的频率远大于8月份,秋风天气出现的平均初日为8月27日,平均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和区划工作报告祖世亨前言据有关统计报道,在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约占90%。黑龙江省处在“气候脆弱区”,异常气候发生频率高,60~70年代的低温冷害,全省粮食减产幅度达30~40亿公斤。建国40多年来,全省范围粮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5—2021年呼伦贝尔市15个国家气象站各层地温、第一冻土层下限、最大冻土深度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市冻土气候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重标极差(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研究表明:(1)0cm地温、40cm平均地温、80cm平均地温都呈现出增大趋势,且0cm地温增大趋势最显著,特别是0cm地温最小值增大更加明显。(2)冻结持续日数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中部偏北海拔超过600 m山区持续时间最长,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最短。(3)7月中旬冻土在北部地区开始,9月开始到10月下旬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展,次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自西南和东南地区向北部地区开始消失。(4)最大冻土深度呈现逐年减小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1988年,最大冻土深度在7-9月最浅,次年2-4月最深,10月-次年1月是最大冻土深度不断加深的过程,5-6月是最大冻土深度显著减小的时段,其中最大冻土深度最大值出现在西部偏南地区。(5)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表明,冻结持续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未来减小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10 a和8 a;0cm地温、40cm平均地温、80cm平均地温未来增大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都为12 a。  相似文献   

7.
1台风灾害9615号台风于1996年9月9日上午11时在广东吴川县到湛江市界的沿海地区登陆,登陆后快速向偏西方向移动,当天中午掠过广西沿海地区。受9615号台风影响,广西沿海各县市9日均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日最大降雨量达120mm。北海市区平均风速达20m·s-1阵风达35m·s-1最低气压达970.9hPa;合浦县平均风速达22m·s-1,阵风36m·s-1,最低气压值972.5hPa;钦州市区平均风速达18m·s-1,阵风33m·s-1;洞洲岛平均风速达18m·s-1,阵风27m·s-1,防城港市区平均风速达17m·s-1,阵风28m·s-1,最低气压达984.1hPa。这次台…  相似文献   

8.
华南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安健  刘小宁 《气象》1995,21(3):25-29
利用华南地区48个台站1951-1990年2、3月气象资料,比较详细地讨论华南春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揭示出如下几点事实:(1)华南的春季低温冷害过程出现频率愈往南去,愈向2月份集中。华南北部,低温过程次数多,持续日数长,温度低,是低温冷害最重的区域,往南依次为中等与轻度低温冷害区域,雷州半岛及海南省基本无低温冷害。(2)低温冷害过程初日与终日的年陆波动非常大,初日极差普遍有1个月左右,终日极差高  相似文献   

9.
马晓波 《高原气象》1993,12(4):450-457
本文利用蒙古25个台站的5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蒙古旱变化和降水趋势。结果表明:蒙古平均年降水量为216.1mm,分布由南向北增加,东西部少,中部多,南部和西部为干旱区,中部和东部为半干旱区,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一个整体,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变率为15.6%-38.0%。蒙古旱涝都很频繁,旱的频率高于涝的频率,而大涝的频率是大旱的两倍。年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并有准3年和11-14年周期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是全国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研究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规律及风险性,对于防御冷害和保证水稻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基于1961-2008年吉林省46站平均气温资料,建立包括生长季热量变异系数、冷害发生频率、冷害风险指数和冷害发生气候概率4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对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风险进行评估。将4个评价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采用等权重求平均,得到水稻低温冷害气候风险综合指标;将吉林省划分成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区域。结果表明:吉林省的东部延边、白山多数地区低温冷害的风险性较大;西部地区大部、四平大部和通化南部低温冷害的风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一、榆林地区大风的气候概况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多的是地处山顶迎风坡的绥德(50.6天)、府谷站(29.4天)和长城沿线的定边(25.3天)、横山站(34.6天)。最少的集中在地区中部的米脂(7.1天),子洲站(3.5天)。其余各站年平均大风日数12-16天。春季大风最多,占全年的40-50%,其次夏季,大部分县占30-50%,定边、靖边、榆林,子洲占15-30%,秋、冬较少。靖边,定边冬季大风多于夏秋,仅次于春季。本区大风多为西北大风,夏秋季有少部分偏南大风。一般为8级到9级,最大可达11级。持续天数平均3-4天,最多达7天。春季大风81%出现在午后12h-20h。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1—2020年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站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标极差分析(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同时采用MOD10A2积雪产品,研究2001—2018年呼伦贝尔市积雪覆盖率变化。结果表明:(1)近50年呼伦贝尔市最长积雪日数呈递减趋势,最大积雪深度呈递增趋势;(2)积雪深度>20、30cm的年平均积雪日数主要出现在1996—2014年,其中积雪深度>30cm年平均积雪日数>1d;(3)呼伦贝尔市积雪初日出现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积雪终日在4月结束,积雪初日出现最早时间和积雪终日结束最晚时间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北部地区;(4)R/S分析和非周期循环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市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H指数分别为0.589 9和0.889,即最长积雪日数未来减少和最大积雪深度未来增多趋势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8和12 a;(5)呼伦贝尔市年平均积雪覆盖率为98.87%,呈波动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30至12月4日,北京持续4天大雾天气,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空气质量连续3天达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1000~70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与50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逆温层),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850hPa为暖区,850~500hPa为冷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14.
《四川气象》1999,19(4):33-36
达州盛夏旱涝气候的形成与太阳活动的影响有关,它们都具有以11 年为基调的变化周期。达州盛夏旱涝气候变化以33年为主要周期。根据N1 功率谱和方差分析:预计1990 年至2022 年将进入一个新的气候周期;并预计21 世纪初(前十年)达州为伏旱气候年代,伏旱天气出现频率达70% 左右,强度平均为31—35 天。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早秋连阴雨的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秀雯 《气象》1979,5(12):26-27
一、早秋连阴雨的气候特征 由盛夏进入早秋季节,常是上海地区早秋连阴雨出现最多和冷空气开始活跃的时期。 根据1958—1976年的资料来看(见附表),每年9月上半月出现早秋连阴雨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三段早秋连阴雨。在19年中,有这种连阴雨者占12年。过程持续天数一般可达13天,最短者5天,最长者可达20天。过程总雨量平均为150mm左右,最少者45mm;最多者达到200—300mm,有时还伴有大—暴雨过程。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3年9月1—20日,过程总雨量达269.8mm,超过上海地区梅雨期的平均总雨量(230.6mm)。  相似文献   

16.
杨信杰  罗坚 《气象科学》1994,14(4):354-361
1991年江淮梅雨期出现了三次暴雨过程,降水呈现显著的20-25天振荡,该周期明显短于海两期40天振荡的气候周期。分析表明,1991年梅雨降水的低频振荡与乌拉尔阻高、西太平洋副高、东亚与印度季风以及500hPa赤道地区向北传播涡列的20-25天振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典型的春季低温和高温年份,严洲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西太洋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太平洋热带海洋状况都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亚洲极涡,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界位置及太平洋暖池的海表面温度等因子均通过了95%(90%)信度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18.
利用石河子棉区4个气象站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均方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石河子棉区≥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日略微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积温明显增多;≥10℃积温及持续日数均在199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10℃积温正常年份的概率超过64%,依次向两端递减;≥10℃积温偏低地区主要在莫索湾,偏高地区主要在乌兰乌苏。气候变化背景下,石河子棉区热量条件有较好的改善,棉花延迟型低温冷害有所减轻,石河子棉区品种布局应以早熟棉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 min之间,平均为65 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 390 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 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 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 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0.
1961—2017年云南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愚  李蕊  郑建萌  刘金福 《气象科学》2020,40(6):849-858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中关于气候季节的定义标准,利用1961-2017年云南122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云南的气候季节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的变化趋势。云南共有4种气候季节区域,分别是四季分明区、无夏区、无冬区和常春区。无夏区范围最广,无冬区其次。不同年代四种季节气候区域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无夏区和无冬区空间范围变化最显著。2011年以后云南出现四季分明区范围明显增大的现象,这与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观测事实相一致。云南四季分明区春季和秋季较长,夏季和冬季较短。无夏区秋季最长、春季次之、冬季最短。无冬区夏季最长、春季和秋季长度接近。不同气候季节区域间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的变化均呈提早趋势,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在季节长度变化上,夏季增长,冬季变短,但春秋季长度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