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鉴于目前我国矿山土地复垦项目投资缺乏相应标准和依据,为制定矿山土地复垦项目相关投资标准作准备,方便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建设管理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本文采用系统论方法、对比分析法、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按工程建设项目的组成,将建设项目整体进行科学分解,划分为若干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又划分为若干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结构。最终将矿山土地复垦项目划分为工程措施、生物与化学措施两大部分。根据两大复垦措施的特点并遵循工程项目划分的要求,逐步深入、细化后构建为一、二、三和四级项目。  相似文献   

2.
土地复垦总投资与复垦工程量联系紧密,土地复垦工程量计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复垦总投资。本文以计算山西省平定县某煤矿损毁土地复垦费用为例,利用ArcGIS平台建立空间模型,编写VBA代码,可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矿区损毁土地的复垦工程量、复垦费用。实现了快速统计权属单位、图斑编号对应的损毁地块的复垦工程量、复垦费用,并可通过GIS软件查询。实例表明计算相同地类的复垦工程量、复垦费用时,依损毁地类为单位建立的计算模型可以被多次、重复利用,能够有效避免使用Excel表格计算时出现的人为误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2005年以来,沧州市在用足用好国家、省及省分配农转用指标的同时,直接利用砖瓦窑用地2106亩;审核、审批砖瓦窑复垦置换项目67个,总面积9587亩;盘活利用存量低效闲置用地8200亩;使用未利用地6138亩,走出了一条内涵挖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矿区土地复垦方案设计与规划的方法与技术,在研究半干旱矿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前提下,根据相关生态修复原理和方针,提出适宜该类矿区发展的土地复垦模式,并且以陕西大柳塔-活鸡兔矿区为例,列举了几种适宜本矿区的土地复垦模式.同时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极限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作者对现有的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可拓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极限综合评价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鹤壁市第八煤矿的土地复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比传统的评价方法有更好的适用性,且操作简单,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6.
马荣振  章如芹  朱楠  郭辉 《北京测绘》2013,(6):86-88,82
以海孜煤矿为例,针对长期开采造成的大面积塌陷区,以及煤矸石利用率低,大量压占土地现象严重等问题,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选定的四个项目区进行煤矸石充填复垦工程.工程结束后,将恢复建筑用地30.55hm2,耕地367.44hm2,同时消耗煤矸石3153t,既解决了土地利用紧张的问题,又有利用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具有显著...  相似文献   

7.
邵轩 《现代测绘》2013,36(3):50-51,59
近年来GIS技术高速发展,由于其在空间模型的建立、计算速度、数据的存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土地复垦工作利国利民,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保护等错误倾向,如何高效做好复垦监管工作关系到土地复垦工作的成败。因此,本文探索利用GIS的特点,将GIS技术融合至土地复垦耕地质量评价中,大幅的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保证验收工作的高效、准确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结合当前土地复垦项目的实际需求和ObjectARX优势,阐述了基于ObjectARX的土地复垦软件的框架设计思路,在AutoCAD平台上二次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土地复垦项目的功能,形成了从前期内业、复垦规划设计到复垦竣工完整的土地复垦项目数据生产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近50%。  相似文献   

9.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采用2013年最新调查数据,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传统经典方法与遥感、GIS等新方法相结合,针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特点,以黄石市七约山矿区为例,重点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客观定量地反映了研究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前后综合效益总体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总体效果较好,但部分单项指标分值提高不明显,在今后的实践中应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矿区土地复垦管理系统普遍采用文本+图件管理模式的不足,以ArcGIS为基础,采用B/S模式,基于SOA建构,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建立复垦规划数据库和矿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综合利用Silverlight与GIS技术,自主开发皖北煤电集团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在地图界面下实现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科学决策、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全域综合整治背景下的宅基地复垦项目审查是保证复垦项目合法性合规性的有效手段,针对当前宅基地复垦项目审查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立项真实性审查方法。首先以重庆市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为例,建立宅基地复垦项目立项真实性审查模型,利用改进的U-Net模型准确提取建筑物,然后与复垦红线叠加实现复垦项目真实性的智能审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审查复垦项目真实性,对优化土地结构、促进土地流转、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域综合整治背景下宅基地复垦项目真实性审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本文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动态监管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耕地保护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连云港近年来围填海造地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围填海造地对连云港海洋水环境质量、湿地功能、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以及海岸景观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控制围填海造地对海洋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施显健  任超  周吕  黄远林  梁月吉  朱子林 《测绘科学》2021,46(2):146-151,164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掌握深圳填海区地铁工程结束后地铁沿线的地面沉降情况,该文利用TS-InSAR技术和20景2017年8月15日—2019年3月14日的Sentinel-1A SAR数据,借助POD精密定轨星历和ASTER GDEM V2分别去除轨道误差和地形相位,反演了深圳填海区2017—2019年地表沉降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填海区地铁沿线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地面沉降成因。结果显示,填海区各地铁沿线的地面沉降特征较为明显,最大沉降速率为-17.52 mm/a。其中,宝安中心、前海湾、深圳湾区段地铁沿线的地面沉降趋势较为严重,其地面沉降呈现逐渐增强和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5.
动态矿区DEM生成方法及其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根据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提出"动态土地复垦"的概念,并确定了动态土地复垦方案制定的数据基础——动态矿区数字高程模型。动态矿区数字高程模型应该包含煤矿生产对地表的累积影响结果数据和地表的原始地形信息,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可以提供前者,地面测量可以提供后者,经过数据处理可以按时间间隔生成描述塌陷区的一系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准动态),然后运用DEM的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塌陷区在不同时间段的土地破坏类型、范围和位置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动态土地复垦方案决策数据的提取,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Tongyu County in Northeast China is highly prone to land degradation due to its fragile physical settings characterized by a flat topography, a semi-arid climate, and a shallow groundwater table.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through detecting the long-term trend of land cover changes. Degraded lands were mapp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recorded in 1992 and 2002. These land cover maps revealed that the area subject to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form of soil salinization, waterlogging and desertification increased from 2400 to 4214 km2, in sharp contrast to most severely degraded land that decreased by 122.5 km2. Newly degraded land stems from productive farmland (263 km2), harvested farmland (551 km2), and grassland (468 km2). Therefore, the worsened degradation situation is attributed to excessive reclamation of grassland for farming, over cultivation, overgrazing, and deforestation. Mechanical, biological, ec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means should be adopted to rehabilitate the degraded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