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概述了依安102井水位、声响的映震异常特点,指出了异常水位、异常声响,并非人为因素造成,不受大气降水过程的干扰影响,提出了孕发地震的区域应力—应变异常场同映震水位、映震声响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结论认为,依安102井的水位异常、声响异常,同孕发德都地震的应力—应变区域异常相呼应,依安102井所在地处于德都地震孕震应力场直接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2.
从断层气测量结果看德,都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德都震区、宏观异常区、两个火山口等四条断层气(土壤氡含量)剖面测量结果与德都地震的宏观异常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德都地震的形成原因、发生条件进行了讨论。提出德都地震是一次区域性构造活动事件,并与岩浆活动起伏有关。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3月,在Fresmout谷(F谷)一口井中连续记录到水位资料.其靠近Garlock断裂带(G带)上的数条断层显示出有左旋位移和倾滑位移.水位差表明有断层从观测井和灌溉井间通过.4年间,记录到6次急剧的水位变化(脉冲),这些发生在2—4天以上的水位变化,幅度为15—30厘米,似断层蠕动的结果.在观测井南300米处的G带上可能有两种蠕动:(1)阶梯状的倾滑位移;(2)左旋位移.利用指数函数、反正切函数和斜余弦函数变化的位错模型分析了水位变化、压力分布和断层位移.结果表明,该断层上的单个蠕动事件的位移量在1厘米以内.1978—1982年期间,累计蠕变值为20-50毫米,这取决于使用模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发生地震前后,在蠕变仪、伸缩仪的记录曲线上常出现一些跃变,显示了断层蠕动,一般释放能量不大,应力降较小。在断层蠕动及其传播过程中,断层两盘从静止到相对缓慢滑动,在其前进方向上受阻(或是断面上存在凹凸不平的部位)产生慢速破裂,激发起较长周期的弹性波辐射,被一些动态前兆观测仪器所记录到。在发生断层蠕动时,有时能听到隆隆地声,感到明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86年8月16日德都4.8、5.5级地震前白城ZK6井的水位微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震前该井水位固体潮发生了畸变,水位气压系数亦发生变异,水位风压出现了负异常,各因子的变化同水位自身演变规律有关,这为用单因子或多因子预报地震,找到了地震短临异常的特征,可供地震预报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虹  邬成栋  刘强  王世芹  陈燕 《地震地质》2007,29(4):873-882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的水位模拟记录较数字化记录能更清晰地看到巨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异常变化过程;大震引起的水位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地震波的作用改变了构造单元的应力所致,并与井点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破裂方式一致的大地震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震级减小,响应幅度亦减小  相似文献   

7.
重复地震是指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震级和复发间隔几乎相同,波形与震源机制高度相似的一组地震.重复地震广泛分布于板块边缘的活动断裂带与俯冲带.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内大陆地区也发现了重复地震.重复地震具有稳定的复发间隔,可直接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中.利用重复地震的大小和发震时间间隔可用以推估断裂带深部的滑动速率.作为天然的"地下蠕变计",重复地震具有地表观测资料无法取代的"原位观测"断层深部形变的优势.具有相同震源位置和传播路径的重复地震在同一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波形的差异反映了传播路径介质物性的变化,也为研究地下介质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慢滑动研究也开启了重复地震新的应用研究.对重复地震的界定、完整性检测以及在利用重复地震估算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和动态监测地下介质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 ( NCEDC)和美国地质调查局 ( USGS)高兴地宣布可提供广泛的“低频”地球物理数据和断层检测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用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 ( NEHRP)的资金 ,资助了各种断层监测工作。除地震频带上的监测外 ,美国地质调查局还资助了“低频”监测的应变、蠕变、水位以及运转在低频段的其他仪器系统。主要研究人员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和高等院校的科学家。这些数据集的典型观测间隔时间为 1 0 min( 0 .0 0 1 67Hz)。现在这些仪器中的大部分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可从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获取 ,并用 FDSN指定的网络代码“UL…  相似文献   

9.
分析华北地区 2 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 ,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 ,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 ;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 ,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 ,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 ,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0.
曹新来  边庆凯 《地震学报》2004,26(7):154-161
分析华北地区2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水诱发地震应力场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外21个水诱发地震事例的震级—断层破裂长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利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理论震级—断层破裂长度的关系,发现在水库地震的情形里,区域剪应力场的强度水平可以大大小于构造地震的区域剪应力场的强度水平,同时,发现在因库水位下降而触发水库地震的情形里,库水水位的减小量可以小于库水位上升触发地震情形里库水水位的增加量.最后,对注水地震的注水压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沿加利福尼亚以及其它地方的活动断层的地表出露迹线的观察结果表明:构造位移的形式有地震滑动和无震断层蠕变。断层蠕变表现为缓慢的位移和位移作用幕,被称之为“蠕变事件”,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产生位移为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蠕变期间实测的位移与时间关系表明:许多蠕变都有一种独特的、简单的形式,开始时运动剧烈,随后按位移速率逐渐衰减。一些蠕变有少量前兆滑动,很多蠕变都是由若干相继的简单蠕变事件组成的。通过设在断层附近的若干蠕变仪对各蠕变进行同时观测以及对蠕变期间应变的连续观测结果进行动力学模拟,已经推断出沿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Calaveras和帝国断层发生的蠕变过程。断层蠕变可能起因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外部源作用于断层上的应力;由于周围介质对滞弹性断层带本身位移的弹性响应而引起该断层上的位移的分布和几何形状的改变产生的应力:以及表征阻止断层滑动的本构关系。对下面两种模型已提出了解析解:一是假定断层带流交特性具有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北部发育的中-新生代反转构造代表着盆地继伸展裂陷阶段、热冷却拗陷阶段之后的第3个构造演化阶段。系统收集了布设在覆盖大安-德都断裂及其附近的14个3维地震工区,30条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在此基础上准确追踪解释了T06、T1、T11、T2、T3、T4、T5等7个地震反射层位。同时基于52口钻孔的资料对重点反射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分析了不同时期断层展布特征及分布规律,重点就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变形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反转构造为大安-德都断裂在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的主要变形模式,符合"逆断层-褶皱"构造的几何形态和变形机制。松辽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该构造反转带上。此外,重点选择了2条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实验性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根据勘探结果并结合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厚度分析认为,广泛发育在背斜顶部且断错T06界面的小断裂可能代表了大安-德都断裂强变形带的最新活动性,勘探剖面揭示的上断点断错最年轻地层为中更新统,并据此初步判定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此外,综合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现代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认为,大安-德都断裂的"逆断层-褶皱"构造反转带最新的活动已明显影响到了近地表的反射层,清楚断错了早-中更新世地层,控制着断裂附近中强地震的发生,是松辽盆地内部或整个东北地区重要和典型的发震构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近些年的几次大地震中,例如,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等,获得了不少近断层乃至断层上的加速度强震记录.这些近断层加速度强震记录对研究近断层的地震动特征(如速度脉冲、方向性效应)、震源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加速度记录进行2次积分,并经过适当基线校正后得到断层位错时程,发现其位移峰值往往大于断层的永久位移量.而目前埋地管道在断层位错下的反应分析方法一般直接输入的是断层的永久位移量.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断裂带在先后5年中发生了2008年汶川M S8强震和2013芦山M S7强震。研究龙门山断裂的地震活动特点,分析地震发展形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从龙门山断裂带40多年的地震时空演化出发探讨了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几个现象:1)孕震范围远小于发震范围,说明在有限断层段上孕育的地震在快速失稳过程中可以连接和扩展成规模很大的失稳断层;2)汶川地震前孕震区小震密集,持续了8年以上,而无明显错动和变形,意味着汶川断层段可能经历了强烈的碎裂方式的挤压应变,在碎裂达到一定程度后失稳;3)为进一步了解震前主震区附近的变化,研究了紫坪铺水库专用台网记录的2004年以来主震附近区域的小震活动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震前主震附近区域的地震活动曾在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发生过2次沿断层走向的扩展,扩展时间恰巧与紫坪铺水库2次高水位相呼应。其中,2006年10月地震活动的扩展范围大,震级高。这对说明汶川地震最后的失稳过程十分重要。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汶川地震的发生过程与断层几何相关以及芦山地震没有直接发生在汶川地震后,而是发生在多年后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逆断层型强震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月9日,Nature发表有关地震发生机理及断层行为的文章,文章认为:引发大规模地震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稳定"断层,而非活动断层。这一观点颠覆了"活动断层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的传统观点。在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是断层两盘相对快速移动或滑动释放能量的结果,其相对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3英尺(约0.91m)。并非所有的断层移动都如此之快,有些断层运动表现为缓慢滑移即蠕变,通常被认为是稳定的。一般认为,断层的这种蠕变是持续的,并且不利于产生快速滑动而引发地震。但新的断层运动模拟显示上述常识可能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周云好  庄昆元 《地震学报》1990,12(3):248-256
本文用粘弹性理论,探讨了老断层失稳扩展型地震的孕育过程中,断层泥的作用问题.得到了如下结果:即使区域背景场和扰动场保持不变,断层局部应力场仍会因断层泥的蠕变而变化.其中切向应力分量σ0ηη(t),在其它所有分量都缓慢衰减的同时缓慢增大.一旦这个应力分量在断层尖端附近的极大值点,积累至大于岩石的断裂强度,断层的失稳扩展便会从这点发生.与空腔断层相比,断层泥使σ0ηη(t)的突变过程变成了缓慢渐近过程,并使σ0ηη(t)的渐近值有所降低,因而会推迟和减少地震的发生.文中还讨论了断层失稳扩展方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安Ms5.1地震前后埕古I井的水位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文安Ms5.1级地震前后埕古I井的水位异常变化,探讨了异常机理.认为文安地震前埕古I井水位存在前兆异常,震后的几次水位变化则可能与羊二庄断层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滦县5.0级地震近场记录的理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1月7日,在唐山以东的滦县附近发生了一次Ms=5.0的地震,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唐山地区发生的又一次较大的中强地震。本文采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离散波数方法,对这次地震的近场记录进行了理论模拟。模拟过程主要包括:1.对资料的分析和处理;2.利用广义射线方法,对近场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差进行拟合对比,由此重新修订了震中位置并给出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3.根据爆炸测深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确定了模拟近场地震记录所需的地壳结构模型;4.采用试错法,选取了一个具有非均匀位错分布的断层模型来拟合近场地震记录,经反复实验,最后得到了滦县地震近场记录的拟合结果。 拟合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可用一个非均匀的断层破裂来表示,断层长2.4km,地震矩为1.2×10~(18)N·cm。通过理论地震图与观测资料的分析对比,得到了有关地震波引起的场地共振现象以及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明显各向异性介质的重要信息。另外,近场地震记录的拟合结果还表明,地表薄层参数的确定在拟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兴才 《地震学报》1983,5(1):73-78
分析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趋势性的倾斜和水位变化.用传播的断层滑动模式计算了它们的理论波形,得出,除唐山附近的蠕动断层段外,在宁河附近还有一蠕动断层段,断层滑动在地面1公里之下进行,它于1975年2、3月份在塘沽和宁河之间开始,以后沿大致唐山断裂的方向(N30E)逐渐向北东方向扩展,滑动区前沿的传播速率为4——5公里/月,同时位移由0逐步增长到1米左右.最后讨论了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认为唐山地震(地震滑动)是南北两个蠕动断层段逐步逼近,最终连接致使位移率迅速增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