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义】碳酸盐工厂的提出及其分类研究对于推动碳酸盐岩沉积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行分类方案不足以囊括所有碳酸盐沉积类型,因此亟须从机理和过程层面对碳酸盐工厂类型予以梳理、扩充。【进展】传统碳酸盐工厂的碳源主要为大气—海洋中的无机碳库,而一些特殊海相和陆相碳酸盐工厂的碳则主要源于外源碳库,因而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后者往往对于追溯深时水体环境和气候事件具有重大意义。【结论与展望】以冷泉碳酸盐岩为例,正式提出“冷泉碳酸盐工厂”概念,综述了其沉积特征、生物组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举例阐述其古气候意义。基于外源碳库的碳酸盐工厂类型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准确识别碳酸盐工厂类型并阐明其发育控制因素,定量化评价工厂发育过程的环境条件,厘清其在沉积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古生态学和沉积学信号是探究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演化的关键。【方法】以川西北绵竹市汉旺镇观音崖剖面的马鞍塘组为例,通过系统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结合粒径统计分析方法对20 391个颗粒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时期热带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的构成、特征、转变过程、驱动因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研究区热带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可进一步划分为似球粒、鲕粒、生屑及生物礁等多个细分特异化工厂类型,指示多样化的碳酸盐生产路径。通过分析研究区热带浅水工厂的构成,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营养水平等因素,发现各个细分工厂类型有着非常强烈的“生境”特点,工厂类型的转变更多地受区域海平面变化控制。【结论】频繁的海平面变化导致营养水平、水动力条件和碳酸盐矿物饱和度等因素快速变化,进而驱动了具体细分工厂的转变。而众多细分工厂在沉积序列上的快速变化指示了它们在横向上的共生关系。因此,较短时间尺度下细分工厂类型的转变主要与区域海平面控制的横向生产工厂类型的迁移有关,与极端事件和沉积体系的转变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高抒 《沉积学报》2023,(6):1673-1680
【目的】早三叠世碳酸盐沉积揭示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沉积环境剧变,如何用沉积动力学方法获取沉积环境信息,其主要困难是现场观测不可实施、初始和边界条件未知、沉积物来源和去向未知。新的思路之一是根据复杂系统理论重构控制方程,以达到正确计算或模拟的目的。【方法】针对南京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24个周期的泥质—碳酸盐沉积,构建沉积环境参数计算方法,提取沉积记录信息。【结果】各周期性沉积的垂向尺度为100~102 cm,碳酸盐层与泥质层交替出现,沉积构造以纹层为特征,在24个周期中碳酸盐沉积厚度占74%,沉积构造以纹层为特征;根据泥质层的沉积速率推算每个周期的时间尺度为5~40 ka,虽然泥质层厚度只占总厚度的26%,但却占总时长的73%;泥质和碳酸盐物质沉积速率、沉降通量、水层悬沙浓度、碳酸盐物质产出、生物生产等各项环境参数与现今深海碳酸盐沉积环境相当。【结论】该沉积记录反映研究区域古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特征,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有赖于碳酸盐沉积的杂质含量、纹层厚度和保存潜力、沉积物和有机质来源等约束条件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主要为生物成因,而该生物成因属性注定了其与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条件等密切相关。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对于描述、表征和解释碳酸盐岩地层结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回顾了近70年来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从二维水体能量模型到三维地形模型的发展变化。如何深入分析不同形态特征和内部构成的碳酸盐岩台地的成因机制,解读其相应的地球生物-环境演化信息,是当前和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此本文介绍了碳酸盐工厂和碳酸盐岩台地成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碳酸盐岩地层的时代特殊性,并以滇黔桂地区为例,从碳酸盐工厂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该区二叠纪吴家坪期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旨在引起同行重新认识生物和海洋环境条件在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中的作用,重视全球空间尺度范围内同时代碳酸盐岩的相似性与差异,并从古生态角度入手开展碳酸盐工厂分析,发掘碳酸盐岩台地的生物学和海洋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义】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22年8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热点主要包括深时气候与环境、构造与火山沉积学、环境与灾害沉积学、生物沉积过程、陆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现代沉积过程、资源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和地球科学研究新方法技术。【进展】与往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相比,深时气候演化以及中新生代温室效应和极热事件、新生代亚洲—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机制及沉积响应、特提斯构造与沉积作用、亚洲大陆边缘源—汇系统与沉积机制、碎屑沉积和生物沉积作用、海盆与湖盆混合沉积过程与时空差异、火山沉积学与灾害沉积学、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与碳中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深海油气资源及沉积矿床等相关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结论与展望】国际沉积学大会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综合分析表明,未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应当不断推动沉积地质学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创建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沉积学理论体系,为确保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作出地质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3个科学理念简论沉积学中的 “白云岩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碳酸盐岩的重要类型,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一直是沉积学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沉积学家已经建立了众多的白云石化模式,并用来解释各种白云岩的成因。然而,白云石在地表条件下的形成过程和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和证实,所以白云岩的成因就成为沉积学的难题,即沉积学中的 “白云岩问题”。白云岩形成的作用被简称为白云石化作用,同时作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机制的类型之一,代表了科学理念的第1个变化;立足于前寒武纪白云岩原生沉积组构的精美保存,从早先的 “原生白云石沉淀”的假设到后期的 “拟晶白云石化作用”模式的提出,代表了科学理念的第2个重要变化;微生物作用有助于白云石沉淀而出现的 “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的模式,似乎代表了沉积学家对沉积学中的 “白云岩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的第3个重要的科学理念进步。追逐上述科学理念的变化和进步,将会更加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对 “白云岩问题”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广义的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是指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高频率交互沉积及岩石中碳酸盐组分与陆源碎屑组分的混合产出。本文综述了混合沉积体系的研究意义;评述了8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混合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有构造升降、物源供应、气候以及突出发性事件等因素;提出了混合沉积体系的研究应该以沉积相、微相分析为基础,并与沉积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早侏罗世发生了多次重要的碳循环扰动,并伴随气候和环境的重大变化。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特提斯和欧洲北部,对东特提斯碳循环扰动事件以及定量探究事件对生物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方法】利用东特提斯藏南Kioto碳酸盐台地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的生物地层学(大型底栖有孔虫)、沉积学和碳同位素(δ13C)地层学,探讨碳循环扰动以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对该地区的碳酸盐台地生物演化过程影响。【结果】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大型底栖有孔虫生物地层显示有3个带:Bosniella oenensis-Cyclorbitosella tibetica(?)、Streptocyclammina liasica和Siphovalvulina sp.A。在生物地层基础上,我们识别出以δ13C正偏移为特征的普林斯巴晚期margaritatus菊石带事件(margaritatus zone event,ME)和以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margaritatus-spinatum界线事件(margaritatus-spinatum...  相似文献   

9.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资料,分析了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指出除了资源沉积学研究持续走热外,全球气候变化沉积记录、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和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成为当前沉积学3大热门研究领域。全球气候沉积记录领域的进展表现在气候的沉积记录载体研究,特殊地质时期或地域气候效应及早期气候宏观变化规律研究;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领域的进展包括水力跳跃、深水实地监测等重力流沉积过程研究,地震、海啸、洪水、火山等事件沉积学及重力流沉积预测及油气勘探;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领域的进展包含冷水碳酸盐沉积和微生物对碳酸盐沉积的控制。对比表明,中国沉积学研究在环境上关注河湖等陆相多,风成、冰川和海岸等研究较薄弱;性质上以资源沉积学等应用研究为主导,沉积动力过程等基础研究薄弱;热点领域上对深水沉积和非常规油气领域关注多,但多局限于沉积现象描述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笔者指出,注重碎屑物沉积动力过程和源—渠—汇系统分析,及时引进深水和冷水碳酸盐沉积理论、发展生物地质学,充分利用大量科探和油田钻孔资料开展全球气候研究,是近期中国沉积学突破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物性分析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头组三、泉四段地层平缓、埋深跨度小、成岩作用变化弱,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控制;由物源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的曲流河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在岩性特征、分选磨圆和泥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中期旋回相同沉积微相的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不同,并随着长期基准面上升而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共同引起的沉积环境差异,而导致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是影响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Luba JANSA 《地学前缘》2005,12(2):151-161
深海钻探揭示构成环礁的浅水碳酸盐建隆覆盖沉积在太平洋西北部平顶海山之上。相对于现今珊瑚藻类生物构成的环礁而言,白垩纪和古新世孤立的环礁的四周边缘生物含量甚少,造礁能力下降。这些环礁浅水碳酸盐沉积在火山基座的顶部,在Albian初期、Albian末期、Maastrichtian晚期和始新世中期发生沉没。早期研究认为这些碳酸盐体系经历了地面暴露阶段以及随后的海侵淹没阶段。然而,一个事实是,环礁沉没仅发生在当太平洋板块背负着平顶海山向北漂移过程中,并且是经过南纬7°以后。几个不同的假说用来解释该时期环礁沉没现象,包括环礁暴露、喀斯特化、地面侵蚀、增强赤道上升洋流、缺氧和/或者富营养的浑浊水的出现等。文中在太平洋平顶海山深海钻孔的沉积、生物地层和古纬度数据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模式用于解释晚白垩世—古新世浅水碳酸盐建造的沉没。与以前的模式不同的是,文中提出,这些晚白垩世—古新世“环礁”之所以发生沉没,原因是受到原始环南赤道洋流(pSEC)的影响,导致一种对分泌碳酸盐的生物不利环境的产生。而且,当这些平顶海山漂移到南纬5°时,即赤道古纬度带,许多浅水碳酸盐建造之上,铁锰结核开始沉积。同时,平顶海山下沉到溶解氧极小层(海平面之下400~1 100 m)和原始环南赤道中层洋流( pEI  相似文献   

12.
白龙江隆起地区可见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碳酸盐碎屑流, 其中泥盆纪至早三叠世的碳酸盐碎屑流沉积主要见于白龙江隆起北翼, 中三叠世的碳酸盐碎屑流则见于白龙江隆起南北两翼和西缘。这些碳酸盐碎屑流沉积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仅含深水砾屑的碎屑流沉积, 另一种为深水和浅水砾屑兼有的碎屑流沉积。通过对这些碎屑流沉积进行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 分析其沉积特征, 认为这些碳酸盐碎屑流形成于碳酸盐台地斜坡环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 白龙江地区北侧自泥盆纪开始, 存在一个大致东西走向, 向北倾斜的碳酸盐斜坡, 斜坡向南则为松潘-甘孜地块的主体部分, 从侧面佐证了松潘-甘孜地块的存在。至三叠纪安尼晚期, 由于松潘地块主体部分沉陷, 形成自东向西延伸的白龙江半岛, 中三叠世白龙江隆起周缘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的环状分布则指示出白龙江半岛的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林权华  卢永 《贵州地质》2011,28(3):182-185
安顺组是位于大冶组和关岭组之间的一套白云岩组合,本文将其分为三个岩性状,重点介绍了沉积成岩白云岩的特征,根据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了安顺组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变,明确提出该组为局限碳酸盐台地沉积,至下而上经历第一段的台地边缘浅滩,到第二段的潮间至潮上带,再到第三段的潮上带的演变过程,从而形成黔中碳酸盐台地及其前缘缓坡...  相似文献   

14.
湖泊自生碳酸盐δ18O是重建湖泊演化历史的重要代用指标,然而由于湖泊沉积物质来源的多元性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性,所获沉积物碳酸盐的δ18O往往具有多解性.在嘎顺诺尔古湖相沉积小狐山剖面,其剖面590 ~500cm层段湖泊沉积物碳酸盐矿物中的方解石逐渐被白云石取代,同时碳酸盐δ18O呈现异常偏重趋势,其幅度达6.1‰.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沉积物碳酸盐矿物类型和碳酸盐δ18O的分析,结合沉积物粒度、TOC和有机碳同位素等代用指标,对碳酸盐δ18O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估.对小狐山剖面而言,结果显示湖水蒸发浓缩效应和碳酸盐矿物相变均会导致碳酸盐δ18O发生变化,其中碳酸盐矿物相变引起的分馏作用是影响δ18O发生非环境效应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小狐山剖面沉积物中白云石较方解石富集δ18O约7.65‰~ 11.02‰,由此估算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分馏作用可以解释δ18O波动约70%.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自然条件下生成的不同碳酸盐矿物相变存在氧同位素分馏,在进行古环境重建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重视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在沉积上的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的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的混合则包括了狭义的和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的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尽管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的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的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的组分和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的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的沉积背景里?③二分别从各自的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的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和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成岩作用的研究前沿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碳酸盐成岩作用在碳酸盐沉积学,尤其是在碳酸盐储层沉积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在以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白云岩烃类储层的几何学和岩石成因学,尤其涉及到对已有白云化模式的评论和重新认识等。(2)碳酸盐储层热液改造的构造控制机理,涉及热液白云岩的成因及其对烃类储层的影响,尤其是深部热流体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3)对一些经典成岩理论的更新和对传统成岩理论的挑战,尤其是对混合水成岩作用带和对海水环境下的埋藏成岩作用的重新认识等。(4)锶同位素组成在海相碳酸盐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涉及对地质事件的跟踪研究、海相地层的等时对比、定年和成岩过程中水一岩相互作用的研究等。然而,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深埋条件下碳酸盐最为重要的溶解介质可能是作为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物的H2S和CO2,但并非是温度越高,碳酸盐越溶解,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反而有利于溶解,这就是所谓的倒退溶解模式。(2)碳酸盐溶解需要有温度的降低(即必须要有足够的负△T),这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其一是沿断层向上运移的流体,显示断层等构造作用在碳酸盐成岩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是构造抬升,显示与构造有关的埋藏历史在碳酸盐成岩研究中的重要性。(3)控制白云石锶含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其晶体化学习性,锶在白云石中的较低的分配系数导致了白云岩普遍较低的锶含量,因此,我们不能仅利用白云岩的锶含量来判断白云化流体的性质,白云岩较低的锶含量也不能说明相应的白云化流体与海水无关。(4)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SO4^2-的带出会诱发白云化作用或白云石的沉淀,而与硫酸盐溶解有关的SO4^2-的引入则会加速白云石的溶解。  相似文献   

17.
梅冥相 《地质学报》2022,96(3):744-768
碳酸盐岩工厂,即碳酸盐生产作用体系,是指那些表明了以下特征的底栖碳酸盐岩组合,这些特征包括主导性沉淀作用样式、矿物构成、生产作用以及生长潜力的深度变化范围;如果将浮游碳酸盐工厂作为第四个体系的话,再排除渗漏和陆相工厂(与流体相关的工厂),那么,在地质学尺度范围内,基于海相碳酸盐沉淀作用的三种基本的模式(非生物的(或者是准非生物的)、生物诱发的、以及生物控制的),这些沉淀作用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三个碳酸盐生产体系即形象化的三重划分的碳酸盐岩工厂:① T- 工厂,T蕴含着热带的和水柱顶部的涵义;② C- 工厂,C代表着冷水或受到控制的沉淀作用的基本涵义;③ M- 工厂,M代表着微生物、泥晶或泥丘的基本内涵。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明显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特点,在较高的大气圈氧气含量下得到进化的生物矿化作用表征的寒武纪后生动物大爆发、与显生宙最高的大气圈二氧化碳含量下得到复苏的有机矿化作用主导的微生物礁相耦合,从而在寒武纪方解石海中形成一个蓝细菌繁荣所主导的光养T- 工厂和M- 工厂;光养T- 工厂则以光合作用生物膜诱发的放射鲕粒为特征,光养M- 工厂不但占据着T- 工厂的位置而且以蓝细菌微生物席所主导的微生物礁所表征的碳酸盐泥丘为特征。所以说,这两个特别的碳酸盐工厂均指向一个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浅水光养T- 工厂和光养〖JP2〗M- 工厂的典型实例,来自于江苏徐州贾旺剖面的张夏组,表现在张夏组构成的三级沉积层序中组成强迫型海退体系域的一个特别的沉积序列,即从一套31 m厚的光合作用生物膜诱发的放射鲕粒滩相灰岩向上变化为一套厚度为82 m的均一石和树形石主导的微生物礁灰岩,体现出了一个从光养- T工厂变化为光养M- 工厂的变化序列。由于M- 工厂在现代世界之中没有得到较好的约束,而且主导T- 工厂的鲕粒常常被理解为无机沉淀物的典型代表,所以,本文的发现和研究,将拓宽寒武纪时期特别环境因素控制下的方解石海之中、与后生动物的寒武纪大爆〖JP〗发相平行的蓝细菌繁荣所主导的碳酸盐岩生产作用体系即碳酸盐工厂的深入了解,因为描述、界定和解释无穷多样的碳酸盐岩始终是一个谜团,原因在于许多复杂的困难和问题只有推测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寻求深海碳酸盐沉积含量的物理标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维  刘志飞等 《地球科学》2003,28(2):157-162
运用岩心物理性质求取深海碳酸盐沉积的相对含量,是古海洋学研究中一种“多块好省”的办法,在低分辨率研究中取得成功,但在较高分辨率的研究中精度问题十分突出。采用大洋钻探(ODP)184航次船上颜色反射率和磁化率数据,结合实验室碳酸盐化学分析实测结果,运用最小二乘法等数理分析方法,分别建立颜色反射率和磁化率与碳酸盐含量之间的拟合方程,估算碳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根据颜色反射率蓝色光波段值及其平方作为控制变量来拟合的碳酸盐含量,同实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误差较小;但是,用磁化率推算的碳酸盐含量同实测值比较则误差相当大。用岩心物理性质推测的拟合方程是在开展一定量实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同站位的这种拟合关系不能套用,只有当其他影响成分含量相当稳定或有规律变化时,运用岩心物理性质求取深海碳酸盐沉积含量的方法才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顾长光 《矿物学报》1990,10(3):266-272
本文主要根据碳酸盐矿物的热分析结果,研究不同的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温度不同的机理,以及影响同一种碳酸盐矿物分解性质的物理化学因素。不同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温度不同,这种差别可用构成碳酸盐矿物晶体的金属阳离子与CO_3~(2-)离子之间的结合力不同来解释。影响同一种碳酸盐矿物热分解温度的因素:一是其组分中少量化学杂质在加热时的热反应与碳酸盐矿物的热分解反应互相影响,使其热分解温度提前或推迟;二是在其晶体结构中存在类质同象的离子置换现象,不同的金属阳离子与CO_3~(2-)离子的结合性质不同,使原来很规则的晶体结构中出现一些不规则部分,这些不规则部分的热分解与规则部分有差异,就必然影响碳酸盐矿物的热分解。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是岩溶洞穴沉积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古气候环境替代指标,为近20年来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重要认识:(1)洞穴上覆土壤 和围岩是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Sr的主要来源;(2)Mg/Ca与Sr/Ca能够指示气候环境变化,但需结合其它指标综合考虑。(3)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Ca与Sr/Ca受多种气候环境因素(包括土壤和围岩的组成和性质、水-岩相互作用、先期碳酸盐沉积、分配系数等)影响,其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具有多解性;(4)矿物结晶作用对Mg/Ca与Sr/Ca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文石在向方解石转变的过程中容易丢失Mg、Sr,此外,杂质的混入也将抑制Mg、Sr进入方解石,从而引起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Ca与Sr/Ca比值的变化。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石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影响机制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影响因素与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