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平原地区或者利用地形条件较好的高山进行中转建立超短波气象辅助通信网,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地形复杂,通信距离远的边远地区如何建网?本文介绍了伊犁州气象局的有关同志建设伊犁地区气象辅助通信网的情况.在经过较长时间试验以后,他们充分利用短波单边带和超短波两种通信方式的特点,采用两种电台混合组网的  相似文献   

2.
叶城县气象站为拓宽农村的气象服务领域,在3月份向县政府提交的《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报告中提出三点建议:1.3月20日前各乡、镇与县气象站签订气象专业有偿服务合同;2.“八五”期间由县政府主持建立各乡镇的辅助通信网,及时传递气象信息;3.以上两项所需资金,由签订合同并参加通信网的单位共同筹集。县政府在批转这份报告中指出:“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对顺利发展农业生产,减少因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农牧场认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在气象辅助通信网中,超短波通信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在我区目前还处于开始阶段,可以预见,不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应用于我区的气象预报会商、服务、灾害性天气监测,人控作业指挥和气象资料传递.笔者根据一年多来的调研,谈谈这方面的认识,供通信工作者参考. 在理想的平原地区,超短波通信的有效距离由下列公式求出:  相似文献   

4.
气象部门除了广播外,目前采用的通信手段主要有两种:气象台站依靠邮电部门的通信线路和设施进行气象信息的传输,这是主要的手段。以此方式组成的通信网络称为主要通信网。另一种是利用气象部门自建的无线短波、超短波电台进行通信联络,这种方式组成的通信网称为辅助通信网。后者作为一种辅助通信手段,弥补了主要通信网的  相似文献   

5.
一种使用方式灵活、运行·稳定可靠的气象 VHF(超短波)辅助通信网在我省建成,并于元月15日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鉴定。该网为省—市和市—县间覆盖14个主台、52个分台、3个中转站、两级中转方式的星型结构通信网络。自1984年开始筹建。通过  相似文献   

6.
气象通信为适应气象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为社会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建立了甚高频气象辅助通信网、气象警报服务网。但对通信天线结构和架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认识不足,影响着通信设备作用及通信效果的发挥。通过近年来的组网实践,体会到:利用超短波(VHF)波段进行组网通信,信道质量的好、坏,除在前期设计中保证电路有足够的系统余量外,另一个保证通信效果的因素,就是天线结构和架设问题。在天线的使用上有下列几个  相似文献   

7.
1952年11月15日在玛多县境内建成了果洛州第一个气象站——青海省黄河沿气象站(现名玛多县气象站)。随后,又相继建立了吉迈气象站、智清松多气象站、玛沁县大武气候站、仁侠姆气象站、班玛县赛来塘气象站。1972年甘德县气象站建成,1973年领导和管理全州气象事业的果洛州气象台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发展 , 哈尔滨市气象局信息网络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它所属的 12个市 (县 )气象站在气象信息网络化的推动下 , 在 2000年前后建立了 Windows NT/Windows2000局域网 (用 5类或超 5类双绞线连接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 在这几年的实际使用和运行过程中 , 遇到许多问题 , 现将常见故障现象和解决排除方法作简单地说明 , 供县气象站维护人员参考 .  相似文献   

9.
1988年6月28日-7月16日,“森林防火”调研小组行程约2000多km,重点了解阿勒泰林区的基本情况、各林区建立气象站(哨)和现有资料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协调林业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关系,我们还去了哈巴河气象站和青河气象站,请他们为建立林场气象站(哨)做些技术指导工作,并对拟建站的北哈巴边防站和自然保护区喀纳斯湖进行了实地考查.最后与阿勒泰地区护林办和地区气象处有关领导就今后的业务合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农业气象是通过对气象要素和生物要素的平行观测,探讨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以达到趋利避害,发展生产的目的。第一节农业气象站的建立和发展1.农业气象站 1954年有3个农场站(古一、金水、草埠湖)进行农业气象观测。这是我省农业气象工作之始。次年1月,上述站由省农业厅转归省气象局建制领导。1957年,农业气象观测站发展到19个。1959年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求全省76个气象站均开展农业气象观测,但实际开展工作的为25个,1960年增至27个。是年还短时间地开展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的农业气象观测。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来,我区海洋气象事业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速的发展。解放前,我区海洋气象事业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52年在北海建立了气象站,1954年成立了气象台,197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气象业务,组建了海洋气象台。目前,区海洋气象台已建立了上下结合,比较完整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建立了以北海为中心,由三个地面观测站,一个高空探测站,一个天气雷达站和一个卫星云图接收站所组成的综合探测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先进的能及时准领地向有关部门传递气象情报和天气预报的通讯系  相似文献   

12.
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是省计委1989年下达我局的地方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基本建成。该系统边建设边使用,在陕西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近由省计委验收,并同意投入业务使用。1 主要成果1.1 建成了辅助通信网并投入试用气象辅助通信网是远距离传递天气警报信息的主要渠道,以收集各点的实时气象信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声中,伊犁州气象局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自筹资金一万多元购置了五部十五瓦单边带电台.这五部电台分别设置在伊犁气象台、霍尔果斯气象站、霍县城气象站、伊宁县气象站和尼勒克县气象站.一九八六年元月,在区气象局的协助下,五部电台六个地点“包括赛里木湖”纵横通话试验成功,尔后转入每天的正常通讯.通过半年多的通讯试验,深深感到无线电组网的建立,给伊犁地区气象工作带来了生气. 在牧业转场中大显身手以牧业生产为主的伊犁地  相似文献   

14.
省一地远程通信网、地区局域网、地一县远程通信网的建立和运行.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然而.网络的充分利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则在于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本文针对吉林地区现代化通信网格中心的管理方法.仅就网络管理工作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地区气象处在1987年初,针对基层站预报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和当前站一级所配备的通讯设备的具体情况,提出库车、沙雅、新和三县气象站组成预报协作小区,以库车气象站为中心进行试验.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当好气象参谋. 根据地区气象处所交给的任务和目前发布的天气预报内容,着手做了如下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6.
蔡学宏 《气象》1993,19(10):2-2
汕头气象台采取租用邮电长途专线的办法.通过一报一话系统,于1990年7月实现了与广州区域气象中心的计算机远程联网。使汕头气象台能及时获取广州区域气象中心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及传真图等资料。为把这些资料及时发送给县气象站。1991年7月通过程控电话实现市 县计算机有线联网。但是,由于长途电话费用高.目前县站难以承受,因此有线联网难以维持。  相似文献   

17.
1 系统建设背景 9210(气象系统全国数字业务通信网)将全国各地区气象局、台站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和通信.卫星气象中心将多年研究成果按照统一的格式规范形成了多种产品,通过9210网络系统分发到各省、地区台站,投入各地区的气象业务的使用,为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农业气象观测苏联农业气象观测由地面观测和遥感探测两部分组成. 1.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网地面农气观测网包括进行农业气象观测的水文气象站、专业农业气象站(相当于我国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哨.专业农业气象站的人员编制为7-9人,进行农业气象观测的气象站编制为1人.  相似文献   

19.
披荆斩棘 ,风雨兼程 ,深圳气象迎来了 5 0岁诞辰。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 ,一代又一代的气象工作者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风雨无阻的每一个气象记录 ,印证着深圳气象人 5 0年来的每一个足迹 ;现代化的探测设施和预报服务手段 ,展示了深圳气象辉煌的业绩 ,深圳气象事业已成为中国气象事业的闪亮点之一。1 95 2年 7月 1日 ,深圳建立了气象观测点 ,原名宝安县气象站。 6个人、几间平房、简陋的设备成为创业的初始。 1 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宝安县气象站升格为深圳市气象台 ,人员也只有 1 7人。为适应特区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 ,1 982年 …  相似文献   

20.
1引言短波单边带通信的调制方式在我区气象辅助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中已得到应用,但在其它基础业务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也有广阔的前景。例如,气象话语广播目前仍是我区基层台站作天气预报的主要信息来源,要求提高广播质量和效果的呼声十分强烈;天气警报系统开始推广应用,但采用的是视距内传输的超短波波段,距离近,服务范围小,特别是影响了为农牧业服务的领域。我区地域辽阔、台站分布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改变现有的通信体制,推广应用适合于我区使用的先进的技术方式,为边疆的气象事业服务。2单边带调制方式的优缺点我们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