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针对全国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理需求目标,建立一个基于GIS的全国自然保护区数字化信息系统,实现对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料中属性、空间数据的浏览、管理和分析功能,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时掌握保护区珍稀动物的分布、生长情况和数量信息,该文以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移动GIS和WebGIS技术构建会泽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高清遥感影像为数据支持,将ArcGIS Server地图缓存技术融入其中,通过移动GIS进行自然保护区巡护信息采集并上传到后台服务器,采用WebGIS技术在网络客户端实时对后台服务器数据进行下载更新,从而实现移动端和网络端的信息同步。应用效果表明这种移动化、网络化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模式,使自然保护区保护黑颈鹤及其越冬地的湿地生态环境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面向地理国情监测,以自然保护区监测为突破口,分析自然保护区监测内容,研究自然保护区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专题信息建模、多时态信息动态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构建保护区多层次、多尺度的基础空间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实现保护区动态监测系统,形成动态标注、动态漫游、动态矢量等多种动态表达方式。该系统的建立为自然保护区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所形成的监测内容、关键技术和动态表达方式对地理国情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的分析,可以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以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信息进行了识别提取,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指数模型分析了该保护区人类活动的景观格局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研究表明,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相对较为复杂,景观多样性丰富,景观整体较为破碎;保护区受农田、道路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大,且主要集中在实验区和缓冲区,而核心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领域信息管理的现状,依据保护区数据库标准和信息采集规范,基于ArcGIS平台和天地图服务,设计并开发了基于WebGIS的全国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将自然保护区各类资源综合管理,实现了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一张图”展现、空间分析、可视化分析等功能。使用LSTM网络模型、Res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动物迁徙轨迹预测和视频筛选。系统能有效提升自然保护区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如何衡量海南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地表覆盖变化监测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基于遥感分类信息提取,统计分析了海南岛及其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在2000—2017年间海南岛40.838%的自然地表转换成了人工地表;75%的保护区变化量小于面积的30%,接近10%的保护区变化量大于面积的50%;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各类型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均减小;保护区内部变化与其周边3 km和6 km范围内的变化相关,而与较远区域9 km的变化无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显著、各自然保护区变化状况并不一致、地形和周边范围均对地表变化产生一定影响。该方法可为海南岛及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影像和时间分辨率为8 d的GLASS数据,采用由生态环境功能指数、生态环境稳定指数、生态环境胁迫指数加权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对2005-2019年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2005-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四周,所占比例自2014年逐年增加,这与周边居民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手段对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技术进行探讨,形成了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路线、技术指标、数据处理方法、关键参数等成果;并提出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方法。以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影像分辨率应以5 m为主、2 m为辅;2015年该保护区人类活动包括农业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采石场、道路和其他人工设施6类,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08%;人类活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占人类活动总面积的86.49%;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但有采石场位于核心区;2013~2015年面积减少最多的为林地,同时农业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01 217,核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不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  相似文献   

9.
乐吧     
《地图》2012,(4):144-144
目前,我国已批准30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另外,有28个自然保护区受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认证。请将下面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与所在省份相连,答案依旧发送至dituzazhi@Sinomaps.com,或在新浪微博上@地图杂志。  相似文献   

10.
以1990年、1994年、2000年和2009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基于CA-Markov模型,利用4种不同的时间策略模拟了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0 km缓冲区范围内湿地变化。以1994年保护区建立为时间节点,研究了政策干预前后保护区里外湿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估若尔盖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保护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保护区湿地退化严重,湿地保护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梁峰  杨武年  何勇  张敏 《测绘科学》2011,36(2):218-220
本文从矿产储量管理目标入手,探讨与新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矿产储量管理模式以及与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矿产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出全新的"知识型管理模式",并对新一代矿产储量管理信息系统特征、实现途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新一代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做了前期的理论与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2.
南非的常规天然气储量已非常有限,且产量不断下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估计,南非可采页岩气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五位,因此南非政府积极探索和发掘非常规能源资源的潜力,加大了对页岩气的勘查与开发力度。本文总结了南非主要含气地层的地质情况、开发管理政策、勘查开发进展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认为南非对页岩气的开发,还存在环境保护、开采技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采效率等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建立矿床地质勘查评价系统是提高矿床储量评价的工作效率和精度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矿床地质勘查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然后描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后在辽宁省本溪市某铁矿床地质勘查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应用。矿床地质勘查评价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子系统、制图子系统、储量评价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和编辑、信息查询和检索、矿床储量评价以及可视化输出。  相似文献   

14.
昆士兰州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州,开展针对该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监测与分析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用水管理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利用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发布的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与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地表同化模型,对昆士兰州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并与实测水井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学项目(GPCP)降雨资料进行验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昆士兰州地下水在2003—2015年约以1.3±0.09 cm/a的速率递增,空间上呈现东增西减的显著空间差异;与GPCP降雨资料对比发现,降雨是影响地下水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与水井实测数据对比发现地下反演结果与水井水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服务于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信息管理与评价,设计开发了一套综合性的生态地理信息系统。描述了系统的实施方案和技术特色,重点强调了有关生态的专题属性集成,并提出了基于GIS地理处理建模的生态分析、评价和预测的模型驱动方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生态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持续的信息化保障。  相似文献   

16.
陈晓岚 《现代测绘》2011,34(3):43-46
针对历史风貌保护区中保护建筑的管理工作,提供文物部门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手段,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并介绍了现代测量技术在文物保护单位数据采集、处理、更新中的应用,分别阐述了现代测量技术在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服务国土空间规划问题,该文基于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实践,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视角,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指标,分析了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前后边界规则程度、地表覆盖以及与自然保护区协调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后边界复杂程度降低;房屋建筑区、构筑物、人工堆掘地、铁路与道路、种植土地均有所减少,荒漠与裸露地表基本没有变化,林草覆盖、水域明显增加;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分区面积都有所增加。在今后生态保护红线动态更新过程中要全面掌握空间规划需求,推进“多规合一”实施,实现全市“一张图”。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0月,自然资源部研究印发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生态环境调查和对人口、经济、社会等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三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两深”)研究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自然资源管理内涵,结合《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任务布局,提出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相关任务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国际进展及主要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是适应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国内自然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研究典型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经验、加快编制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紧落实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管理背景下的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自然资源机构改革,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成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时空大数据平台如何在新的组织机构下发挥作用,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了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后,提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时空大数据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