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地理位置及地质特征 黑龙江省黑河市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矿区及外围出露地层有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白垩系下统光华组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金矿赋存于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中。含金石英脉主要位于侏罗系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北西向次级张性断裂带中,受北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2.
一、区域地质概况 前六九铜矿位于松嫩沉陷带与大兴安岭隆起的接壤处,靠近兴安岭隆起一侧。 。在区域上,上古生界地层呈东西向一北东向展布,中生界地层受断块控制明显。上古生界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高家窝棚组,主要岩性有:蚀变安山玢岩及安山质凝灰岩、凝灰熔岩,安山质凝灰岩夹有粉砂岩、大理岩透镜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本区铁矿矿床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本区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本区铁矿床属火山沉积型铁矿,赋存于下石炭统老爷庙组第二亚组地层中,铁矿与含碳质凝灰岩、凝灰岩以及凝灰质砂岩等围岩共同构成含矿带.主要找矿标志为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地貌标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疆奇台县金沙滩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分析,得出金矿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的破碎蚀变岩内,破碎蚀变带则明显受控于强应变构造带,致使主要金矿分布于北西向断裂与强应变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结果相一致.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和中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内大量发育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火山熔岩夹层、基性-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说明多期次、复杂多样的岩浆活动可能给区内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地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侏罗系中统兰旗组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凝灰岩等;侵入岩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断裂发育,岩石蚀变强烈。金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金主要富集在侏罗系中统兰旗组火山岩中。金的原生晕、次生晕异常特征和分布表明,破碎蚀变岩带就是金矿化蚀变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已在三道盘—马家窝铺的安山岩和二长花岗岩中发现了5条金矿化带和29条金银矿脉。实践证明,在大青山地区进行金矿普查运用地球化学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一、东山组的岩性特征 1.东山组组成 东山组由灰绿、灰紫、灰黄色安山质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熔岩、凝灰岩、凝灰砂岩夹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砾砂岩及含砾粗砂岩组成。其中,熔岩、集块岩可相变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岩性以中一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正常沉积岩为主,顶部出现安山质、英安质熔岩,下部发育正常沉积岩。  相似文献   

7.
一、区域地质特征 (一)地层 1.泥盆系中上统大民山组 细碧角斑、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及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等,局部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形成矽卡岩带。  相似文献   

8.
四川广元地区朝天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凝灰岩位于茅口组顶部王坡层黏土岩之上,其成因可能对认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对朝天剖面吴家坪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全岩矿物含量、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凝灰岩的成因,进而讨论其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时限的启示。结果表明:广元地区朝天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凝灰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锆石U-Pb年龄为(260.1±2.8)Ma,并具有较高的Al2O3/TiO2值(分别为37.90和31.49)、明显的Eu负异常(Eu/Eu*值分别为0.13和0.06)及缺失Nb、Ta负异常;凝灰岩样品中,锆石具有较高的εHf(t)值(7.8~11.4)和较低的Th/Nb值(5.4~14.9),与宾川剖面峨眉山火山序列酸性熔结凝灰岩及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部凝灰岩基本一致,而明显不同于清音阁王坡层黏土岩锆石εHf(t)值和Th/Nb值。综上所述,四川广元地区朝天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凝灰岩的形成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酸性火山活动有关,且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活动时限可能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9.
鹿儿坝金矿产于西秦岭中三叠统浊积岩建造地层中,由三个矿带组成;在研究矿床构造特征、矿石矿物特征、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蚀变岩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该矿床属低温热液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是沉积相、构造破碎带、硅化、黄铁矿化蚀变。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有些地段的大厂层——金矿源岩残存裸露于地表的古喀斯特洼地中,第四纪强风化作用导致矿源岩中金元素富集,形成黔西南红土型金矿床。贵州晴隆沙子一带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顶部形成古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洼地,在低温、低压、弱碱性水体中锐钛矿晶出被玄武质黏土及褐铁矿等吸附,形成锐钛矿矿床。大厂层——金矿源岩覆盖于锐钛矿体之上,使已形成的锐钛矿得以保存。同时,玄武质黏土、玄武岩残块等,阻碍上覆大厂层——金矿源岩以下的喀斯特进一步发育,使其大厂层——金矿源岩风化不彻底,导致金不富集,仅表现为弱矿化,不能形成红土型金矿床,这就是导致两者成矿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在桂西北中三叠统浊积岩中发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以来,该区己受到世人所瞩目。本文在简介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侧重于金矿成矿作用分析。通过对成矿的三源(矿源、水源、热源)、构造(导矿、容矿)、物理—化学条件与运移—沉淀机制和成矿过程分析等,得出中三叠统浊积岩系为容矿岩系之一,而非矿源岩,成矿时基底存在区域岩浆热液活动的认识;并指出在求取元素丰度值过程中所剔除异常值性质的判断时,采用了柯氏正态检验法、岩石孔渗性、镜质组反射率与牙形石色变指数等研究方法的成果。还探讨了右江浊积岩盆地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产金层位分带性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是近年化探异常查证发现、并控制了一定储量且地质特征特殊的矿床 ,矿体产于下泥盆统郁江组下部硅化压碎岩中 ,受上寒武统博莱田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控制。通过矿体分布特征和形态产状、矿石特点的研究 ,认为果提金矿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  相似文献   

13.
广西高龙鸡公岩金矿床是广西地矿局在"八五"期间勘查并开发的第一个中型微细粒型金矿.矿体产于中三叠统百逢组地层第三段(T2b3)硅化砂泥岩中,直接受二叠系碳酸盐隆起边缘古侵蚀间沉积断面控制,应属于层控微细粒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石炭-二叠系是我省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按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五个组:即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大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笔者参考前人文献.在综合16个井田资料的基础上,依构造型态和沉积环境等为主要依据.建立煤系地层综合对比.对比手段主要采用多元方法.即:标志层(段)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岩矿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煤质特征和煤层间距特征等  相似文献   

15.
绿硐掌金矿为一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床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围岩蚀变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绿硐掌金矿的形成与地层、构造、及围岩蚀变的关系。对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的说明。五台群柏枝岩组在后期吕梁运动进一步受到强裂改造,发生韧性剪切作用,并伴随强裂的热液活动,Au元素进一步富集,形成的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16.
朝阳董家店地区寒武系发育,岩石地层单位从下面上分为A组(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白云岩组),B组(红色砂页岩、白云岩组),董家店组(C组,鲕粒白云岩组),D组(薄层灰岩组)。生物地层单位从下而上为Probowmania带,Taitzeuia-Crepicephalina带,Blackwelderia-Cyclorenzella,parabola带,Chuangia带,Tsinania带,Tellerina带。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寒武系下统(缺少化石,不能建阶);寒武系中统毛庄阶,张夏阶(因缺少化石,徐庄阶不能建立);寒武系上统崮山阶,长山阶,凤山阶。董家店组是笔者命名的岩组,其命名的主要依据是岩性、岩相特征明显,岩组全为鲕粒白云岩,在该区延展较广,与邻区同层岩组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对陕西柞水地区金盆梁金矿区1∶50 000水系沉积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元素分布、分配、共生组合特征以及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确定该区找矿方向。结果表明:Au是金盆梁金矿区内主要的成矿元素,Ag为主要伴生元素,As、Sb为远程指示元素;泥盆系上统桐峪寺组第五岩性段上亚段是金矿富集的有利层位;石炭系下统二峪河组下亚组下段、泥盆系上统第四岩性段上亚段、泥盆系上统桐峪寺组第五岩性段上亚段为金成矿有利岩性段;矿区经历了至少两期热液活动,金矿体的形成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以Au为主成矿元素圈定的4个综合异常区与地层展布方向一致。位于玄檀沟附近的综合异常区处在金矿富集有利层位,次级构造发育,指示元素异常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Au异常强度高且规模大,并在异常内发现金矿体,因此,位于玄檀沟附近的综合异常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佳木斯隆起带乌拉嘎断裂西缘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质特征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以前寒武纪变质岩及自垩系地层为主,古生界地层极少。区内已知金林林场金矿化区及腰乌拉嘎金矿点都赋存在古元古界东风山群红林组混合岩地层中,部分混合岩为含金石英脉围岩。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①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②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③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大兴安岭中段主峰带上。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管辖。一、预查区地质特征(一)地层1.古生界奥陶系下一中统多宝山组分布于工区的东部,面积约4kin2,主要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夹结晶灰岩、蚀变凝灰岩及变中基一中酸性火山岩,未见化石。与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不整合接触。主体呈北东向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