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边境旅游是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并结合陆地边境地级行政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从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两个方面刻画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格局,探讨中国陆地边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范围共涉及3 341个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约占34.36%,建筑与设施是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类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是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区。在2006—2015年间,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东部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边境地区,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西南部以及西藏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形条件、文化多样性、区位条件、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旅游设施水平是影响边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边境旅游发展政策,加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开发和区域旅游合作,完善旅游设施,积极探索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在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彼此合作。随着生产布局逐渐向边境地区拓展,旅游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当前,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改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促进了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为开展口岸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在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本区域内口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区—五带"的旅游空间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部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河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部崛起"战略也为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市场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中部各省的共识.通过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分析和中部旅游合作的目标定位,结合中部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结构分析,从调整方向、调整内容以及调整途径3个方面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的河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过整理、分析东北区域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5个地区旅游形象与省自治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关系,再结合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与特色分析,该研究对中国东北区域3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旅游形象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东北区域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五盟市的旅游形象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对本地旅游特色概括不准确、对上级旅游形象支撑不足、对下级旅游形象概括不全等问题,需要继续完善、调整、优化。东北区域各地应重视旅游形象定位与研究,构建科学的旅游形象体系,促进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在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彼此合作。随着生产布局逐渐向边境地区拓展,旅游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当前,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改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促进了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为开展口岸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在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本区域内口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区—五带”的旅游空间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成为近年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旅游重心的东移,更为东北亚区域旅游发展带来良好契机。目前,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互为市场、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在共同的发展需求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其国际区域旅游合作在把握空间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合作方式,并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无障碍旅游"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莉 《热带地理》2005,25(2):181-184
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加快两部边境旅游的发展,对推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振兴西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经贸合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南京都市圈视角下的马鞍山区域旅游合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合作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但是在实现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与矛盾.在对马鞍山寻求与南京都市圈的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重组旅游线路、旅游资源整合,整体促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无障碍旅游、构建区域旅游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等旅游合作等对策,以期促进马鞍山及整个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提高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区位的影响,边境地区往往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但又因主权界线的划分,边境区域完整的资源系统常处于双控或多控状态而无法实现完整开发。因此,采取国际合作模式对跨境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是充分发挥边境区域资源优势,带动边境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本文深入探讨的问题。最后,本文以中俄界江黑龙江边境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开发为例,对跨境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模式予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论环日本海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日本海地区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风情、优越的地缘条件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目前该区不仅已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成为全球范围内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在国际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旅游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强化该区域内各国和各地区之间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构建旨在促进区域内各国、各地区旅游业共同繁荣的环日本海旅游圈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具体分析环日本海地区旅游合作可行性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环日本海旅游圈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席建超  葛全胜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49-1457
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导向。“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意味着“旅游长江”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而言,其价值为:①从空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从“区域旅游”向“流域旅游”的空间拓展;结合城市群崛起,联动未来以跨区域完整的地域自然山水和文化生态单元,将形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主干骨架。②从时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了旅游业发展从区域“支柱产业”向“全局战略性产业”提升,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向同时兼具“产业”和“事业”特征的旅游业本源属性回归。③从对外开发合作看,首次实现了“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和“对外国际开发开放”的联动对接。以国内开发促进国际合作,以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统筹联动式开发模式开始形成。这种流域性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也催生出一系列区域性的的研究命题,结合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家区域重点发展战略,这些命题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发展”、“城市群旅游与生态功能区旅游对接协调”、“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整合提升”、“生态功能区旅游主业化改革推进”、“沿海、沿边旅游业国际化开放对接”、“流域性旅游业综合治理”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抚远三角洲(大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入手,剖析了抚远三角洲的区域特点与未来发展前景,对目前中俄两国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支撑条件进行梳理。在不破坏大黑瞎子岛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以岛为依托,构建了东北亚综合贸易体、打造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跨国城市联合体、建设抚远为哈巴罗夫斯克卫星城以及开发抚远三角洲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特区五种国际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决策中,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城市,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是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市进行区域旅游合作,除了采取传统的普遍意义上的合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合作形式,共同建立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区域定位的地域分工、点圈结构的多边合作、互为目的地的市场互动、科学融资的资本促动等多元合作方式和多样合作模式.但真正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要通过制定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确立"内联外拓"的发展战略,设置综合性或专门性的公共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人才培育的合作交流机制,构建合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及其面临的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区域的发展将对东亚的地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蒙古东部地区对外通道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蒙古东部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外通道的发展和未来穿行于中国东北的亚欧大陆桥的可能走行路线,并对蒙古东部地区通道的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蒙古东部地区对外通道的发展构想及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地缘关系演化过程及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地理科学》2019,39(8):1284-1292
梳理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化过程,刻画地缘关系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世纪10~40年代,东北地区地缘关系呈现“半畸形”开放的状态,整个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战乱与日本侵略阶段;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迎来移民高峰,农业经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境内日本经济肆意扩张,大量资源与财富被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缘关系由50、60年代的依赖型转向80年代以后的多元和平发展;受其及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地区内工业由蓬勃发展到缓慢波动前行。如今,东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仍十分复杂,但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开阔;未来应大力推动东北亚国家及次区域间安全与经济合作,同时提高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及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7.
I.InternationalRiversandtheLancangMekongRiverInternationalriversaredefinedastheriverswhichflowacrostwoortwomorecountries.Upt...  相似文献   

18.
As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cy,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regions and the security of border cities, as well as their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gaining more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ircle.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urban geography, regional economics and geopoli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border geo-cities in China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with the help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rc GIS spatial analysis. Three primary results are found as follows:(1) The border geo-cities in China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geographical regions: geo-cities in South China Sea, geo-cities in Southeast Asia, geo-cities in South Asia, geo-cities in Central Asia and geo-cities in Northeast Asia.(2)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of China's border geo-cities, the importance of geo-cities in five major regions is fair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ank of priority is geo-cities in Northeast Asia, geo-cities in South China Sea, geo-cities in Central Asia, geo-cities in South Asia, geo-cities in Southeast Asia.(3) Considering China's geo-sett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geo-cities, the east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west, and the north region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ou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