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地震活动的综合概率预报方法,并对宁夏及青海地区(35°00’-41°00’N,100°00’-107°40’E)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对1992年-1993年该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综合预报效能检验。并据此对该区1994年-1995年的地震趋势做了估计。  相似文献   

2.
徐场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24-29
根据大同地震遥测台网1989年-1994年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代数重建法联合反演了大同一了高6.1级地震震源及区周围地区(ψN39.5°~ψ40.4°,λE112.5°~λE114.4°)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指出了这对揭示震孕震环境及条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死亡度为人口损失标志的概率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用死亡度来描述强震破坏合理性的基础上,利用与目前震害资料现状相一致的概率模型和相关资料,计算得到了中国各分区在未来不同时间发生不同死亡度的概率曲线;并以唐山地震震害得到的死亡度衰减关系,由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计算了华北北部(114°-117°E,39°-41°N)未来10年和50年超越概率10%死亡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孙士宏 《地震》1994,(6):19-25
本文通过对首都圈地区(北纬38.5°至41.0°,东经113.0°至120.0°)公元1500年以来M≥5地震的系统分析,并应用7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该地区最新地球物理场的有关资料进行分区后,发现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存在较明显的成组发生及有11年的时段性特征,且每一组的活动具有地区性特征。这一现象对首都圈地区5级以上的地震的监视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波速比异常研究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焕鹏 《地震研究》1995,18(3):252-257
本文应用文献[1]中的波速比计算公式和误差公式,对渤海海域(北纬37°~39°10’,东经118°~121°30’)范围内,1970年1月~1993年8月发生的ML≥2.0级的280余次地震,计算其波速比值。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通过1983~1993年波速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异常判据比较分析,对渤海海域近期的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初步的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6.
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有关文献,利用辽宁地区(38.7°-43°N,119°-125°E)197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建立了逐年最高震级时间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修改的震级一频度关系。同时,对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也作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对辽宁地区未来(到2000年)地震活动趋势和强度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宁夏南部地区(35°20'~37°40'N,104°30'~106°30'E)小震综合机制解的变化特征.发现在中强地震前,该地区小震综合机制解的P轴方位偏离平均值,向E或SE偏转,其仰角有增大的趋势,同时小震纵波(Pn和Pg)初动符号一致.6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区P轴方位与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该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近几年来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向中卫、中宁和同心地区集中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前两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方法应用于地震短期预报。以大华北地区(33°-43°N,110°-125°E)为例,应用一年内该范围内发生的ML≥3级地震的综合效应场预测下一季度Ms≥4级地震的发生地点。应用1970—1990年的资料,计算预测了共80个季度,其中预测区内发生的地震占应预测地震总数的83%,有震预测区占总预测区的50.5%。预测区内的地震密度是预测区外的60—70倍,效果颇为明显。同时还对月预报及年度预报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其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9.
更多的证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有关沃克早在1988年已有证据表明,从1964年到1987年期间,南方扰动指数(SOI)的5个极低值与沿东太平洋海丘(EPR)20°S到40°S范围的某些地震活动有关。该区域包括全球扩展最快的洋脊系之一(图1),在那里...  相似文献   

10.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地震学刊》1999,(1):23-28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 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30°00-36°00),E117°00-123°00)1970-01-1998-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便中有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时间2019年4月24日04∶15,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发生了MS6.3地震,该地震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东北犄角地区,构造背景十分复杂.本研究基于我们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架设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结合中国和国际地震台网的波形和到时资料,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和破裂过程进行了重新确定.结果显示,此次墨脱6.3级地震发生在(94.56±0.01°E,28.41±0.01°N),震源深度为地表以下13.3±1.6(或海平面以下11.5±1.6)km.震源机制解走向/倾角/滑移角分别为202°/17°/20°,震源破裂较大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NNE侧约5 km附近.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和地质学资料,我们推测该地震位于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发生近90°突然偏转的大拐弯地区,桑构造结相对于其西侧南迦巴瓦构造结的西向俯冲和北向推挤是该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
刘杰  李纲  余素荣  肖武军 《中国地震》2003,19(1):97-102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台网测定 ,2 0 0 2年全球共发生 7级以上地震 1 6次 (表 1 ) ,最大地震为 1 1月 2日印尼苏门答腊 7 8级和 1 1月 4日美国阿拉斯加的 7 8级地震 (图 1 )。 2 0 0 2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 ,与 2 0 0 1年相比地震频次及所释放的能量都明显下降。 2 0 0 2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  表 1  2 0 0 2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 度经 度地  点震 级0 10 10 30 1 2 2 5 1 0 17 6°S 16 8 0°E新赫布里底群岛 7 6     0 2 0 30 32 0 0 8 0 1 136 4°N 6 9 8°…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北伟31°50′,东经123°06′)发生了Ms6.1地震,本文分析了距震中290km的江苏省大丰市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仪在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异常记录情况,提出了一些认识,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2003年4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3.0地震11次(见表1),24日02时39分宁河M_L4.3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上月相当,M_L≥4的地震频次增高。参考1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4月略偏高,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状态。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军  徐建民 《内陆地震》1998,12(4):376-380
引言本文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资料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目录》以及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中国西部地震目录》等有关资料,从中选取了本世纪近百年内吐鲁番地区(φN41°15′~43°30′,λE88°00′~91°30′)MS≥4.7地震作为研究样本,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了地震活动的迁移规律、震中分布特征和中强震的轮回、交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近几年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1 吐鲁番地区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1.1 地震活动概况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17.
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玲  李国辉  宋博文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2):4956-4963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级地震.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插入的东北犄角,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最为强烈的部位.本研究利用多种近震和远震台网记录的波形和到时数据,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行重新确定.结果表明,地震震源深度为海平面以下7 km±2 km (或地表以下10 km±2 km),经纬度为(29.87°N±0.01°N,95.02°E±0.01°E).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和地质学资料,我们推测该地震发生在NNW向西兴拉断裂带,南迦巴瓦构造结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东南向逃逸的侧向挤出是该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8.
1931年南海西沙群岛北6 3/4级地震震中位置与震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1,21(1):43-48
根据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历史地震烈度记录等资料,对1931年9月21日南海西沙群岛北海中63/4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进行了讨论。该次地震广州、三水、中山等地的烈度达5°,5°等震线长轴大体呈NW向。由大致勾画的等烈度线图推测,其震中位置应从现定微观震中向东推移110km(20°N,114.1°E)。参考我国63/4~71/2级地震的震中位置与V度等震线最远距离的统计结果,认为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将该震定为7.1级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1999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1 999年全球发生 7级以上地震 2 1次 (表 1 ) ,最大地震为 8月 1 7日土耳其 7.8级地震 ,其次为 9月 1 6日台湾南投 7.6级和 1 0月 1日墨西哥南部沿海 7.6级地震 (图 1 )。  表 11999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度经度地点     震级0 10 2 0 70 5 47 49.7 12 .1°S 16 7.0°E新赫布里底群岛北 7.20 2 0 30 82 0 2 5 48.45 2 .2°N 15 8.2°E堪察加 7.30 30 32 0 18 47 48.2 5 1.4°N 177.9°W阿留申 7.00 40 40 5 19 0 8 0 3.80 4.8°S 15 0 .7°E巴布亚几内亚 7.…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研究了滇西地区(N23.5°~28°;E97.5°~101.5°E)地震活动概况、地震时空展布、地震活动特点以及震源深度分布。并对近期滇西地区强震危险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