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气中臭氧非常稀薄,每1000万空气分子中平均大约有3个臭氧分子。尽管臭氧量很小但在大气中却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臭氧(大约90%)存在于地球表面以上大约10~50km气层中,大气的这一区域称为平流层。平流层臭氧通常称为“臭氧层”,其他臭氧存在于对流层(自地表向上约10km处)。  相似文献   

2.
肖祥 《贵州气象》1999,23(5):42-43
1地球“三级”出现臭氧洞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氮、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所组成。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从10km高度处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km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了50km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少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仅有2~3mm厚的一层。科学家指出,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  相似文献   

3.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氨、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所组成。在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公里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伍,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公里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小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有2~3毫米厚的薄薄一层。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的臭氧大部分集中在 1 0~ 5 0 km的大气层中 ,其中 2 0~ 3 0 km臭氧含量最高 ,也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由于臭氧能把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吸收掉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所以人们把臭氧看作是地球的“保护伞”。自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在南极的大气观测中发现 ,其上空 1 0~ 1 0 km处的平流层中下层 ,春季的臭氧含量在逐年减少。 1 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 ,臭氧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面积足有美国领土大的“臭氧洞”。伴随着全球臭氧层厚度的下降 ,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有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5.
人们为什么对大气中大量的臭氧感兴趣呢?其原因在于臭氧对大气的结构、特性,以致于地球上有生命物体有着巨大影响。大气中臭氧的存在使得波长小于290nm的太阳强紫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另外,臭氧还大量吸收了波长在290-320nm之间的中紫外辐射,波长在320-240nm的近紫外辐射才能通过臭氧层到达地面,但它对生物没有危害。今天无疑可以认为:由于大气中“臭氧盖”的存在,才能使人类免遭紫外辐射的有害影响,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变化(臭氧含量平衡的破坏)影响了平流层中不同高度太阳紫外辐散流入量的分布,这就导致了平流层温度和高层大气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中国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八五”期间由地球科学部与化学科学部联合设定的重大项目。该项目于1994年开始执行,预期于1997年11月底结束。项目主...  相似文献   

7.
南极臭氧的短期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92年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地面观测站资料,对南极地区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35年来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但在不同地区、时段和季节,其变化趋势也不同。近年来南极地区大气臭氧的显著亏损,主要是由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所造成的。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存在明显的年振荡、准20个月和准30个月的振荡周期。臭氧变化与天文日照、平流层温度场、平流层冰晶云及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和溴化烃等污染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痕量气体,它在大气中的体积百分比为0.0001,近地面的浓度为0.04×10-6;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存在于10~15km厚度范围的大气层中,其最大浓度出现在20~25km的平流层中,呈连续分布,形成臭氧层...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进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联合组织了对国产GPS数字化大气臭氧探空仪(GPSO3)和芬兰Vaisala 公司产大气臭氧探空仪(Vaisala)主要技术性能的比对。现场平行施放比对于2002年1月在北京进行,共施放了7对臭氧探空仪。对两类大气臭氧探空仪现场平行施放比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两种臭氧探空仪所获得的大气中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12~27 km高度范围内,两种探空仪臭氧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平均在10%以内,而在10 km以下和27 km以上,GPSO3探空仪的臭氧测值偏高。本文介绍了比对方法,分析了两类探空仪对臭氧廓线某些特征值的比对结果并讨论了平行施放比对时气球升速的差异可能对臭氧测值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极臭氧垂直分布和天气尺度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极地区臭氧对北极气候和环境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有助于了解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中国北极科学探测1999在北冰洋楚可奇海域成功的进行了大气臭氧观测。通过在中国“雪龙”号破冰船甲板上(于1999年8月18-24日在75°N,160°W附近处)释放大气臭氧探空仪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臭氧分布资料,可以进行大气尺度的大气臭氧变化研究。分析大气监测资料、TOMS臭氧总量资料和NCEP大气环流资料表明,大气臭氧总量随着对流层顶的低一高一低变化呈高一低一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还表明,大气柱的臭氧总量与13公里以下的大气臭氧含量关系密切,而在约20公里处的大气臭氧浓度最大值的变化与整个气柱臭氧的关系不大。500 hPa天气形势图上一个弱一强一弱的西南天气型造成的弱臭氧平流可能是这次臭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54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 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是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三极"出现臭氧洞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氮、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组成.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km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km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km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少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是2~3 mm厚的薄薄一层.你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却承担着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重任.科学家指出,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不致被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所伤害,透过来的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治病作用,故人们把臭氧层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3.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变化中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时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朱迅 《气象》1984,10(12):35-35
众所周知,要是在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地球上没有氧气,那么地球就会象月球一样死寂。然而,在离地面约10—50公里之间的平流层大气中,存在着一种叫臭氧的微量气体,虽然它有个“臭”名,但是它却默默地守护着地球上的芸芸众生。 与氧气(O_2)不同,臭氧是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O_3),它在大气中的含量控体积算不足二百万分之一。若把所有的臭氧集中起来,均匀地覆盖在地球表面,其厚度也只有2.8毫米。臭氧含量尽管很少,但正是大气中如此稀薄的臭氧,保护着人类及其它生物免遭太阳光辐射中有害的紫外线杀伤。当太阳光透过平流层时,臭氧全部吸收了对生物极有害的强烈的远紫外线(波长小于0.29微米),它还吸收了大部分有害的中紫外线(波长为0.29—0.32微米)。近紫外线(波长为0.32—0.40微米)则能穿过平流层而到达地面,但它对人体并无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臭氧是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臭氧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起到保护人类免受过量紫外辐射的作用。臭氧主要集中在地面上10—40公里处。它是平流层内一种重要的大气成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美国1978~1993年TOMS臭氧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研究北半球大气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和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1987年前后北半球40°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春季大气臭氧柱总量的趋势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大部分地区突然减少,与其相对应的对流层(平流层)平均温度突然升高(降低),300 hPa(30 hPa)层位势高度也突然增高(下降).但是在北大西洋北部和哈德逊湾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却突然增加,与其相对应的对流层(平流层)平均温度突然降低(升高),300 hPa(30 hPa)位势高度突然下降(增高),平均温度突然升高(降低 )1~2°C.研究还表明,大气温度和环流的趋势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臭氧的趋势变化所引起.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区1979~1992年春季大气臭氧柱总量强弱异常年的大气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差异也存在相同的分布特征,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多少是决定大气温度场和环流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经费共同支持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汤洁副研究员。目的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臭氧和相关前体物、气溶胶进行综合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大气臭氧低谷形成的过程、物理化学成因和机制。背景”八五一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6-9月间存在着大气臭氧总量的异常低…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76,(6):28-28
近年来认识到近地面层系统地观测臭氧可与对流层上部臭氧观测联系在一起,从而给出大气中臭氧的总收支,为大气本底污染监测内容之一;山地与平原观测记录之比较,也是很有价值的。地面臭氧观测基准站和区域站的臭氧取样及分析方法指南,可参见世界气象组织业务手册(WMO Operations Manual)第299号出版物。加拿大大气环境局“世界臭氧资料中心”正作出安排,将世界各地未污染地点的地面臭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文中综述了对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臭氧低值中心的出现和可能形成的机理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了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大气臭氧总量低值中心的事实 ,研究了该低值中心的背景环流特征 ;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确为对流层与平流层物质输送的通道之一 ,以及它对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形成所起的作用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该低值中心的形成原因。另外用资料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不但存在大气臭氧低值中心 ,而且该低值中心是一个强大气臭氧递减中心的事实。最后介绍了用数值模拟方法来预测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未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采用“递归分解”方法的逆向算法,提取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57 个格点 1951年 1 月~1997 年 12 月逐月海温月际变差值序列动力演化的“容比”特征,据此揭示了海温场的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并讨论了它与 E N S O 循环、两半球臭氧以及北半球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关系。最后将“递归分解”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