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震磁效应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人们对于压磁效应、感应磁效应、流变磁效应、电动磁效应、热磁效应及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磁效应机理的认识、研究进展以及利用震磁效应激发的地磁异常从地磁场的长期和短期变化中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震磁效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强调应从加强地磁台网观测、改进震磁效应的实验及引入提取震磁异常新的方法3方面加强震磁效应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地磁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98年初北京地区震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监视预报,1998年1-2月开展了北京测网与临时台相互配合的地磁加强观测。根据压磁理论与地震应磁效应,应用同步差值,图像演化,快谱幅比等多种方法,分析处理了大量地磁资料,研究了地磁时空变化,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震磁前兆消息。  相似文献   

3.
“膨胀”磁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压磁效应不一定是震磁关系的唯一可能机制.本文认为,从我国邢台地震区地震与地磁变化观测的事实出发,用压磁效应很难解释震磁之间的关系.因此就提出震源区由于岩石介质的微破裂、膨胀的液体扩散引起地磁场变化的设想,并称此种设想为“‘膨胀’磁效应”. 在简化了的假定条件下,初步计算表明,用此假设讨论地震区地磁场变化的空间分布与实际观测的结果较为符合.有一些检验震例.  相似文献   

4.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是以压磁理论与感应磁效应为物理基础的,应用差值比较、图象演变、快谱幅比、统计参量等方法,分析地磁资料,研究震磁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1992 ̄1997年期间书面的预报意见为依据,分析了地震预报效能,结果表明,北京磁测的地震监测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今后应当加强震磁前兆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磁脉动预报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成  韩克礼 《地震学报》1995,17(2):253-258
阐述了利用数字化地磁脉动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根据感应磁效应理论,地磁脉动比起常规的地磁观测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震前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震前地磁脉动传递函数,有明显的短临异常,且有典型的异常形态,并取得较好的预报震例.地磁脉动预报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它将会使以磁报震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自1979年以来,江苏地区地磁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台网已进行了十年的观测和试验.在上述时间内共获得三个5级以上的地震磁效应.十年观测结果表明,本区在没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期间,地磁垂直分量也未出现过异常变化.本文认为,在中低纬度地区,用较密集的连续观测垂直分量台网来捕捉地震磁异常,有可能改善地磁方法预报5级以上地震的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的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1989、1990年首都圈地区所发生的中等地震(不含唐山余震)的磁效应。在该地区,中等地震的磁异常是较明显的,具有一定的监视预报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在所发生的5个中等地震中,4个震前有异常显示,并对其中的3个震前做了有震预报。最后,对地磁绝对测量预报地震的途径和异常出现的随机性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磁效应分析方法,没有考虑空间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误差较大。提出新的地磁空间地震磁效应分析方法,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法获取地震磁效应波动的时间信息。时间序列随机时刻的频率以及频率波动特性,采用地震磁效应波动的空间线性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基本背景场中时间序列随机时刻频率的波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彻底清除,使地震磁效应波动的异常状态与地震的关系更加突出,实现地震磁效应波动的空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泾县及周边地域地震为例,所提方法具有较低的地磁空间地震磁效应分析误差,其稳定性以及信息含量评分是95.7分和96.4分,具有较高的分析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晋、冀、蒙三省交界区长达11年的流动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以丰镇、大同-阳高地震为例,探讨了流磁资料预报地震的能力,震例表明震磁效应是明显的,认为以磁报震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研究》1995,18(3):264-271
本文根据断裂力学与感应磁效应原理,分析研究了云南地磁台网近20年的实际观测结果,发现一旦有台站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差异步变化,其后一个多月内,在其周围将有70%以上可能发生地震(200公里内M≥6地震,70─80公里内M≥5地震;40─50公里内4级左右地震;20─30公里内本地小震)。从而提出利用地磁日变幅差的异步变化现象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库的构造磁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库地区的构造磁效应,在密云水库周围布设了221个测点,测点间距为2——5km,测点离水库堤岸的距离为几十米至15km不等,使用G-816型与G-826型质子旋进磁力仪,在1983——1987年期间,每季度观测一次地磁场总强度.地磁与密云水库蓄水的资料分析得到,地磁变化与水库的水位变化、水容量变化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280.22)nT/m与-(0.350.31)10-8nT/m3,表明地磁变化与该水库蓄水变化有着较强的负相关.这种较强的负相关可能是密云水库地区地下较强磁性岩石的压磁效应的反映.由于水库构造磁实验是地震磁现象的较好模拟,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相信,在地震活动区布设加密的高精度地磁观测,是能够捕捉到震磁前兆信息的.   相似文献   

12.
岩石中应变波激发的电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小荷  邢国军 《地震学报》1998,20(1):96-100
应变波通过岩石时,由于压磁效应,会产生一个以声速传播的磁场扰动,后者在周围空间激发了电磁效应.本文用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藉以测出了岩石的综合压磁系数.这种效应可解释地震时发生的某些电磁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地磁观测数据处理和方法研究程序”,分析了1989年-1993年发生在四川省内Ms≥4.7地震的震磁效应,结果证明该程序包实用性强,可用于该地区的日常监视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各有关大学,在美国西部、特别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其临近地区布设了包括地磁在内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用以监测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地磁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5.2~7.3级地震,在离震中3~50 km的观测点与台站上,得到地磁总强度的变化异常幅度为0.3~6 nT。震磁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地震存在震磁前兆信息,因此震磁效应的观测研究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深入分析了2004年9月28日帕克菲尔德6.0级地震前后7个台站的地磁数据,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同震震磁效应为-0.4~0.3 nT,这是由压磁机制引起的;而该地震较长时间的震磁异常为-5.0~1.0 nT,该异常与局部地质构造及其活动、应力变化状况、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前言目前,对土磁偏角的观测分析,已成为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少地办和群测点常利用地磁(偏角)日变形态畸变,地磁低点位移或日幅差,日均值的变化以及地磁红绿灯法,两点相应地磁要素直接相减或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寻求磁偏角的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地球外空磁场的变化比地球内部磁场的变化强大得多,而外空场本身的变化又是如此多样复杂以至于提取震磁异常、确定震磁效应显得十分困  相似文献   

16.
变化磁场及其跨越式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地磁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感磁效应和地震地磁相关性这两类有本质区别的预报方法。应用多年资料对幅相法、低点位移平面图法和日变形态法等三种具体的预报方法进行统计检验,认为利用幅相法和低点位移平面图法相结合预报中、强地震,特别是预报发震时间有一定的效果。最后对与变化磁场预报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跨越式预报方法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它是建立在多种环境因素表现出来的周期性和周期性触发作用众友受环境因素的调制临震突发性异常表现出来的间断性和周期性起伏的研究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观测计划据约翰斯顿(Johnston)1978年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磁研究有两个主要方向:(1)测定伴随浅源地震的地磁特性—震磁效应。(2)测量活动断层附近区域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以确定由一般构造活动,实际上它最终将引起地震的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地磁变化,通常称之为“构造磁效应”。美国主要的观测现场是圣安德烈斯断层,已经实施了三类试验,以测定此断层的构造磁效应。第一类试验是用一对灵敏度为0.25伽马的  相似文献   

18.
地下核爆炸前后的地磁观测及其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志佳  高金田 《地震学报》1992,14(3):351-355
为研究震磁效应,在我国西部地下核试验现场布设了17个测点,于1983年9-10月间进行了地磁总强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地下核爆炸点3.8——140km 范围内,各测点地磁总强度的差值变化在地下核爆炸前后存在异常,最大异常约为1.9nT;而且该异常与各测点至地下核爆炸点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地下核爆炸时刻,存在2-3nT 地磁总强度的异常变化.这一结果对震磁关系与地磁预报地震的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应力的集中、积累,导致岩石介质磁性发生变化,即产生震磁效应。研究表明地磁短周期变化与地震发生前后出现的地磁扰动关系密切,不同频率的电磁感应场,携有不同频率电磁波穿透深度地层的介质信息。对地磁扰动场信息进行提取,计算,分析,可以获得与其相关的地震前后地磁场的变化特征。1997年1月21至4月16日,新疆伽师地区(76.6°~77.2°E,39.3°~39.8°N)发生了强震群活动,6级以上地震7次,5级以上地震4次。随后在5月17日,6月24日又分别发生两次5级地震。该震群活动6级地震时间间隔短、分布范围小,仅在3个月的时间内,连…  相似文献   

20.
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的磁效应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将华北地区1990年10月—1991年4月地磁核旋定点观测数据利用加权差分法和带通滤波处理提取地震磁效应。发现1991年3月26日山西大同发生Ms5.8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异常和同震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