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具有民族特色和雪域高原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凭借美丽的高原景观,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浓厚的宗教色彩,吸引了大量游客与信徒。藏传佛教向心性宇宙观深深影响着拉萨古城的布局,古城区内形成了囊廓、八廓、林廓、孜廓四条特色转经道。  相似文献   

2.
青藏大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均在4,500米以上,也是地球上最年青、最宏伟的隆升地带。青藏公路北起青海嘎尔木,横跨大高原,南抵西藏拉萨,全长约1,200公里。该线昆仑山至街古拉山段,地处高原腹部,在其特有的海拔、气  相似文献   

3.
青藏大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均在4,500米以上,也是地球上最年青、最宏伟的隆升地带。青藏公路北起青海嘎尔木,横跨大高原,南抵西藏拉萨,全长约1,200公里。该线昆仑山至街古拉山段,地处高原腹部,在其特有的海拔、气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简称拉萨站) 1993年建立,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站本部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29°40′40″N, 91°20′37″E),海拔3688 m,是海拔最高的农业生态试验站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军民共建生态试验站。拉萨站200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大规模、大范围、多学科考察研究后,青藏高原大尺度自然地理的特点和规律己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拉萨附近是“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的一个典型区域。本文以它为例,按中比例尺尺度来进一步探讨高原山地的地域特征,以期为评价区域环境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天路奇观     
王万里 《地理教学》2013,(21):2+65-F0002,F0003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誉为“天路”。它北起西宁,南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中国20世纪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青藏铁路包括两段,北段西宁-格尔木,1979年动工,1984年投入运营,长达814公里。南段格尔木-拉萨,2001年6月动工,2007年7月投入运营,长达1142公里。  相似文献   

7.
拉萨城市圈是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与城镇化作用突出的区域,近年来已经出现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该区域生态质量状况的监测迫在眉睫,但目前又缺少对该区域精细尺度的生态质量状况研究。鉴于此,论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平台的并行计算优势,基于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方法监测了拉萨城市圈1994—2017年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深入分析了生态质量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和土地利用转移因子,探索了气候综合驱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 在1994—2017年期间,拉萨城市圈的生态质量良好,在空间上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趋势,生态质量整体有改善趋势,改善比重为45.98%;② 热度是RSEI的内部主控因素,对RSEI产生负向影响,体现了气候变暖对研究区生态质量的抑制作用;③ 蒸汽压亏缺、气候水分亏缺是生态质量变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草地向其他用地的转移是主要的土地利用驱动因子;④ 气候综合驱动在研究期间整体有减弱趋势,分布格局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强。论文对拉萨城市圈生态质量状况的监测及其驱动力的深入研究,能够为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西藏地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8.
基于统计学的拉萨市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4000m以上,号称地球的"第三极"。拉萨市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它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具有独特性,但是学生缺乏科学、全面、准确的认知。基于天气预报网的拉萨市天气统计数据和历史气候资料,对其天气和气候特点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期揭开高原天气和气候特征的神秘面纱。一、拉萨市自然概况拉萨被誉为高原明珠、雪域圣地。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一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京、成都、西宁至拉萨对开3列旅客列车。至此,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正式浮出水面,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将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姚永慧  张百平 《地理研究》2015,34(11):2084-2094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其巨大的块体产生了显著的夏季增温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都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高原自然条件严酷,山区气象观测台站很少,气象资料极度匮乏;如果依靠台站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数据,会由于插值点过少而产生较大误差并可能掩盖一些空间信息,因而难以全面反映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估算的青藏高原气温数据,详细分析各月气温及重要等温线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林线和雪线数据,初步探讨了高原气温空间分布格局对高原地理生态格局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① 等温线的海拔高度自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等温线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高500~2000 m,表明相同海拔高度上气温自边缘向高原内部逐渐升高。② 高原西北部的羌塘高原、可可西里为高原的寒冷区,全年有7个月的气温低于0 ℃,3~4个月的气温低于-10 ℃;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冈底斯山南坡)和中部(冈底斯山北坡—唐古拉山南坡)是高原的温暖区,全年有5个月的气温能达到5~10 ℃,有3个月的气温能超过10 ℃,尤其是拉萨—林芝—左贡一带在3500~4000 m以下的地区最冷月均温也能高于0 ℃。③ 北半球最高雪线和林线分别分布于高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表明高原气温空间分布特征对本地的地理生态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拉萨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利锋  郑度 《地理研究》2004,23(4):551-560
本文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和区域发展的目标体系 ,构建了拉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对拉萨地区 4 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评价。评价揭示了拉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却在持续下降的动态历程 ,并鉴明了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差距增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是拉萨地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增温效应对垂直带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的热源对亚洲气候、高原生态格局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因其对亚洲气候的重大影响而被发现的,因此,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夏季增温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而高原增温效应对高原地理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却非常少。利用收集到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基于MODIS地表温度估算的青藏高原气温数据、林线数据和垂直带谱数据及DEM数据,通过对比分析高原内部与外围山区垂直带谱高度的变化及林线的分布规律,并以高原内部与边缘地区相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差、最热月10℃等温线、15℃·月的温暖指数等温度指标来定量描述高原的增温效应及其对垂直带谱和林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青藏高原增温效应的影响,高原内部气温和生长季长度高于边缘地区,相同海拔高度上,高原内部各月气温比边缘地区高2~7℃;在4500 m高度上,高原内部各月气温比四川盆地高3.58℃(4月)到6.63℃(6月);最热月10℃等温线的海拔高度也从东部边缘(4000 m以下)向内部逐渐升高,在拉萨-改则一带则可出现在4600~5000 m的高度;15℃·月的温暖指数的海拔高度也从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在4500 m的海拔高度上,横断山区、高原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温暖指数均能达到15℃·月以上,而其它边缘地区则都低于15℃·月。2青藏高原垂直带谱和林线的分布规律与增温效应的规律极其一致,即均从东部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表明增温效应抬升了高原内部垂直带谱的分布范围和高度:山地暗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地区高1000~1500 m;山地草甸带的分布范围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高出700~900 m;高原内部林线比外围地区高500~1000 m左右。最热月10℃等温线和15℃·月温暖指数的分布规律与林线分布规律一致,表明高原增温效应对垂直带谱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海期在青海省东北部,面积4293平方千米(1992年资料),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3193米.是著名的高原湖泊,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湖泊”。它介于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周围山地强烈上升,中间断层陷落成湖。从成因分类,它属于断陷湖,注入青海湖的河流共50多条,主要有布哈河、沙梆河、哈尔盖河,倒淌河、黑马河等,湖区干旱,寒冷多风,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相似文献   

14.
章小明 《地理教学》2013,(3):60-61,56,2,65
正尼洋河,我心中的河我们沿川藏线318国道,向东开始了向西藏的江南——林芝八一镇的挺进。汽车出拉萨城,沿拉萨河东行,不知不觉就到了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此时,高原反应在我们身上已基本消失,大家兴致很高,胜似闲庭信步。米拉山口是西藏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高大的米拉山阻碍着印度洋的水汽向西深入,致使山口东西两  相似文献   

15.
寓真 《中国方域》2004,(4):42-43
沿青藏公路西行,开始有一段路紧傍着青海湖边。深蓝色的湖水真的像丽人流盼着秋波来送我们远行。公路的另一边,是碧绿的草地和绵亘的雪山。在灿烂而明净的高原阳光的照射下,眼前整个儿是一幅用蓝的绿的白的油彩绘画出来的风景图。高原秋色所特有的一种空阔中的绚丽,让人不胜感叹。  相似文献   

16.
吴恒强 《热带地理》2000,20(4):269-272,277
利用拉萨站1月份地面气温资源、4月份赤道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和南半球海冰和气旋的资料,分析高原热异常、赤道太平洋东西海温梯度异常以及南极海冰变化对广西夏季风变异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具体的“涝线”和“旱线”概念,为季同变异造成的旱涝天气预报提供一些有物理意义的因子指标。  相似文献   

17.
2005—2017 年拉萨小时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拉萨站 2005—2017 年汛期(5~9 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拉萨逐年小时降水(降 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变化特征,结合谐波分析方法讨论了小时降水的日循环信号,最后 对比了不同时长和等级的小时降水出现频次及其对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拉萨逐年汛期 小时降水以“单峰型”结构为主,峰值出现在夜间。(2)拉萨汛期小时降水变化为全日周期,其中盛 夏(7~8 月)期间的日循环信号最强。(3)拉萨汛期降水按持续时间可分为:短历时(1~3 h)、中历 时(4~6 h)和长历时(>6 h)3 种类型,其中短(长)历时降水出现频次最多(少),但其贡献率最小 (大),短历时降水的日峰值出现在下午到前半夜,而中历时和长历时降水的日峰值出现在后半 夜。(4)各等级小时降水中小雨(3>r≥1)和中雨(r≥3)对降水总量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微雨(1>r≥ 0.1),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夜雨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拉萨—工布江达地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19.
神奇的大自然在这里留下了绝妙的手笔,一幅集第四纪冰川、花岗岩地貌、台槽构造缝合线、高原湖泊河流、湿地草甸、沙地草原、火山地质遗迹与温泉、珍奇的动植物资源、人类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风情等美丽的画面将展现在您的眼前,走进您的视野。请与我们一起走进——克什克腾综合型国家地质公园。它是探索内蒙古高原隆升、中国北方环境演化及人类发展的一部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和天然博物馆。请领略它的神奇与风采!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的历史长河在这里共同流淌!  相似文献   

20.
湖泊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原湖泊极易受先天条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和治理好高原湖泊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利用WOS和CNKI数据库对高原湖泊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了2001—2021年国内外高原湖泊研究的文献量、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国外高原湖泊研究的发文量远远高于我国;我国更重视政府职能管理,而国外更注重数据模型的模拟跟踪;国外的研究一直聚焦于治理技术更新,我国则倾向于根据政策导向来选择研究方向。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亟需制定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长期性政策,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加强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