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岩溶》2011,(2):208-208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涉及:1)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2)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3)学科交叉、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溶》2012,(2):144-144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涉及:1)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2)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3)学科交叉、应用研究。2012年在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支持下设立开放课题,并主要围绕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岩溶地区水循环、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相关测试应用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岩溶》2014,(2):215-215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1)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2)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3)学科交叉、应用研究。2014年在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支持下设立开放课题,围绕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岩溶地区水循环、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相关测试应用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4月至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与古生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生态地球化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6家建设期中的重点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第三批国土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批准建设46个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六个实验室榜上有名:依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古地磁与古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岩溶》2011,(4):396-396
2011年12月4日,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八次会议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隆重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汪集旸院士、委员加拿大皇家科学院Derek Ford院士等其他委员和广西科技厅领导共23人参加,  相似文献   

7.
朱祥坤  李延河  陈文 《岩矿测试》2012,31(2):379-381
1历史沿革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建而成,该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同位素地质实验室,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同位素地质实验室之一。1990年成为原地质矿产部同位素地质开放实验室,2003年改称为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溶》2014,(4):418-418
2014年12月7日,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姜玉池所长希望委员们围绕该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方向、团队建设和出高水平成果等展开讨论,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9.
经国土资源部审查认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为国土资源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名称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监测范围包括  相似文献   

10.
卢茜 《中国岩溶》2010,(3):228-228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2010年7月15—21日,以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理学系主任卢光辉教授为团长的29名师生访问团到桂林进行了为期7天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及野外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1)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2)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3)学科交叉、应用研究。2016年在广西科技厅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支持下设立开放课题,围绕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岩溶地区水循环、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相关测试应用技术开展研究。一、重点资助或优先资助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中国岩溶》2007,26(2):148-148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刘再华研究员和德国不来梅大学(Bremen University,Germany)WolfgangDreybrodt教授合著的《岩溶作用动力学与环境》一书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在综述岩溶作用动力学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岩溶作用动力学与环境有关的主要方面,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作了展望,是作者近20年潜心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主要内容包括:CO2-H2O系统中碳酸盐岩溶解、沉积的物理化学基础;岩溶地区天然环境中碳酸盐溶解和沉积动力学实验和模拟;中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岩溶》2011,(4):460-46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于2011年12月5日上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顺利召开。受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汪民的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书记、副院长,  相似文献   

14.
谢运球 《中国岩溶》2004,23(4):292-292,298
2004年10月2日至24日在澳大利亚召开了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的最后一次年会暨RAMSAR地下湿地第一次国际专题讨论会。会议包括两大主题,即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和RAMSAR湿地.主会场设在南澳州的纳腊库特(Naracoorte)镇政厅。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袁道先研究员、岩溶地质研究所的谢运球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2010年6月下达,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实施单位,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要求,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  相似文献   

16.
卢茜 《中国岩溶》2010,29(2):120-120,127
2009年12月5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姜建军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17.
曹建华 《中国岩溶》2004,23(2):100-100
2004年3月11~12日,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在桂林召开,到会的委员共14人,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汪集旸院士、副主任林学钰院士、李彬研究员。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科辅人员及依托单位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韦复才 《中国岩溶》2009,28(2):I0001-I0002
去年12月15日,国土资源部在广西桂林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隆重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大会。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地球科学领域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际二类研究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成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我国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岩溶》2004,23(2):90-90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袁道先院士等于2 0 0 4年4月,在国际知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iming,Duration,and Transitions of the L ast InterglacialAsian Monsoon(亚洲季风在前一个间冰期的转换和时间定位)”(2 0 0 4 ,30 4 (2  相似文献   

20.
《中国岩溶》2008,27(3):200-200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岩溶地质工作方向座谈会”于2008年8月3—6日在桂林召开。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我国岩溶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明晰岩溶地质工作的主导方向,以促进岩溶地质调查和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基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