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事件发生的频度不同 天气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因此,气象预测工作者每天都在实践,可以随时修订预测指标,以求获得最佳效果.而一次破坏性地震对于一个少震、弱震地区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发生,从而无法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与地震预报     
马胜云 《地球》2009,(5):37-43
1924年3月10日,我国已故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曾在《太平洋》第四卷第六期上发表了“辟美博士造谣并浅说地震”一文。文章说:“地震发生之原因,至今其说不一。……;又有为地盘构造变更激烈之处为地震发源之地者。从理想上推测,此说似最为近是,争诸事实,此说亦觉信有可凭。……”  相似文献   

3.
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理论,在一开始就能够成功解释显生宙时期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过程和事件,但是在解释大陆内部和前寒武纪时期地质记录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就板块构造与大陆地质之间的关系来说,由于将陆内构造与陆缘构造之间在结构和成分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割裂开来,结果导致传统板块构造模型不适用于前寒武纪地质,特别是不能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基本地质特征的假象.然而,这些假象并不意味着,太古宙大陆地壳不是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而是起源于所谓的前板块构造体制.目前所提出的前板块构造过程都是在停滞层盖构造体制下的垂向运动,不仅包括像重力凹沉、地幔柱和热管构造这样的内生过程,而且包括像流星撞击这样的外生过程.这些垂向过程不仅在太古宙引起了活动层盖构造的起始,而且在显生宙时期依然活跃,都是不同深度条件下地幔极向对流的结果,并非某一时期所特有.一旦将20世纪传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理论升级为21世纪整合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检查物质和能量在板块边缘的垂向传输,即可发现板块构造能够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地壳的岩石组合、构造样式和变质演化等常见特征.通过认识和理解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组成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研究进展与方向座谈会于1986年12月17日—20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有关的20个单位44名代表,学会副理事长朱岗崑、常务理事肖佐主持了会议。 地磁与高空物理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支观测、分析和理论队伍,开展了太阳风、行星际、磁层、电离层、中层大气、地球基本磁场、地球电磁感应、古地磁、震磁关系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在国内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中作出了贡献。这次会议上的三十多篇论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SUSE Linux与Windows两种平台的资源共享与互操作的方法,着重讨论了FTP、NFS、Samba、Telnet、SSH、VNC及其他远程显示等服务及其在两种平台的安装及操作,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实现两种平台的资源共享与互操作。  相似文献   

6.
防疫与防震     
在地震预报上大多数人的思路、大多数人的行为进入了误区。在地震预报上宏观异常优于微观异常、群发异常优于单项异常、集中异常优于分散异常,在地震预报上抓集中群发的宏观异常是其关键。中长期预报总是根据部分信息做出的,自然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短临预报是在把握大量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愈是大地震愈有明显的临震信息,根据大量临震信息做出的预测应有更大的确定性,要获得明确减灾效果的地震预报,应转向千方百计获取强震临震信息上来。一旦群众有了相应的知识、树立了牢固的地震可报的信心、知道了自己参与的重要、乐于观察自然、善于观察自然、看到异常马上核实、报告,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我相信人口稠密地区6级以上强震基本上不应虚报或漏报。  相似文献   

7.
8.
9.
回顾与展望     
《国际地震动态》自 1 971年创刊至今已经历了 30个春秋。过去的 30年 ,是我国地震事业蓬勃发展的 30年 ,我国的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发生在中国和世界的一系列地震 ,特别是一些大地震 ,为地震科研、防震减灾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国际地震动态》正是适应这一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 ,应运而生的。 30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地震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 ,经过历届编委、编辑和有关人员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这株地震科技百花园中的幼苗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茁壮成长 ,现已步入“而立之年”…  相似文献   

10.
苏联国家水文气象委员会北极和南极科研所的瑟京斯基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研究了地球的地震活动与太阳和地磁活动以及与行星际介质状态的关系。为了进行分析,利用了从1904年至1977年底期间的年  相似文献   

11.
月食与地震     
地质学家罗曼诺夫报道:1986年10月17日,他在基齐尔-杰列位于达吉斯坦南部)矿区观测到了月全食。当地球的阴影完全遮住月球37分钟之后发生了地震,其震中位置离他不远。当他用苏联科学院达吉斯坦分院地震台站资料进一步核实发震时间和月食最大相的时刻之后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内因产生的,是地应力活动与岩石抵抗力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从活动展布情况看,多数地震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缘地带.这些地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爆炸地震等等.但不论何种地震,地下水均与之有密切关系、水库蓄水、油气田开采、深井注水等所诱发触发的地震,实质上都是水参与地震发动的结果.地下水在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既可增加力的作用,又可降低震源体的强度,使润滑性增强,使发震过程比“干”震源机制大大加快、而没有水的月球,构造月震每月只发生4—5次小震.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以后,在我国大陆地区,又相继发生了河北河涧(1967.3)、渤海和广东阳江(1969.7),云南通海(1970.1)、云南普洱(1971.4)、四川炉霍(1973.2)、云南永善(1974.5)、辽宁海城(1975.2)、云南龙陵(1976.5)、河北唐山(1976.7)、四川松潘(1976.8)、盐源(1976.11),等多次强烈地震,短短10年间发生这么多地震,无论其频度还是强度都是前所未闻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一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地热与地震     
地热学是经典地球物理学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热学进展不大。近年来,随着板块学说的崛起,寻找新能源的紧迫要求和地震预报的需要,地热问题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地震带、火山带与地热异常带 世界上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但地震主要发生在两条地震带上,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80%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另一条是欧亚地震带,全世界15%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这两条地震又是世界火山带,还是地热异常带。 以上是对全球范围来说的,具体到一个国家一条地震带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尼诺与地震     
一、尼诺的发生对太平洋西岸及我国的影响 1.尼诺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亚洲沿岸的水面比太平面东部靠近南美洲的水面要略高一些也暖和一些。但是每隔几年,太平洋的这种正常“倾斜”就要倒转一次。在发生这种现象的一年之后,太平洋水面东西边缘竟会发生高达1米的“倾斜”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打乱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季风与湍流运动规律,使在正常情况下降雨区发生严重干旱,干燥区则连续下起滂沱大雨,,这就是所谓的“尼诺”现象。 2.海平面的变化 我国濒临太平洋,不仅海域辽阔而且海岸线长,为探索震前海平面异常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场所。近几年国内外不少人在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我国渤  相似文献   

16.
指出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增产与减灾防灾并重。经济建设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不加以防范也有影响环境,导致灾害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将减灾贯穿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推动减灾产业化,使减灾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海啸是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简要介绍了海啸的成因、分布、量度、传播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就国际及我国如何加强海啸监测,联合建设预警预报系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7)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步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势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如何将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石油工业是一种主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行业,在石油产品开采、炼化、储运、销售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时刻威胁着生态环境。减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在大地测量与地壳运动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0.
一、序言关于地球具有磁场、并且该场的方向与强度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这一事实,早在数百年前即为人们所确知.但是,在地球存在的效十亿年内,它的磁场究竟是在何时产生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磁场方向与强度的空同分布遵循着何种规律?随时间的演变又具有哪些特征?等等,这些都是地磁学研究必须回答但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