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澧阳平原野外调查,多剖面地层对比分析及岩板垱(YBD)剖面样品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环境演变,并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6 ka B.P.间,澧阳平原由冲沟发育的黄土台地向河湖发育的平原丘岗地貌过渡;气候环境经历了弱暖湿-气候变差-凉湿-波动回暖-暖湿的变化;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早期稻作农业的出现与该区的环境条件和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环境演变也推动了古人类活动范围和聚落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科学》2001,21(3):267-271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的孢粉学和沉积学等分析结果表明3000年来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连续的孢粉和粒度记录证实,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气候,东周-汉代后,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宁河洪水泛滥期,导致汉代文化层中断。此后不久,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短暂洪水暴发引起大面积坡面片流,导致坡积物的大量堆积,汉代之后该区频繁的兴涝灾害和山洪灾害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在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分析该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建立评价体系和分级标准。笔者选取评价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下水质量级别、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为本次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占评价区总面积的72.76%;评价结果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二千年前,西汉在轮台建立都护府以来,托木尔峰地区就在其管辖之下,我国各族人民在此从事农牧业活动,对当地环境就有一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该区的环境发生了急速的变化。笔者于1978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的托木尔峰登山科学考察,1979年又进行了补充考察。本文试从人类活动及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该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托木尔峰北为伊犁哈萨克自冶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荒漠化防治及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康玲 《中国沙漠》1999,19(2):195-198
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做了调查及分析,并对河西地区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现状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加剧了河西的土地荒漠化;探讨了河西地区环境协调发展及荒漠化防治;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做了调查及分析,并对河西地区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现状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加剧了河西的土地荒漠化;探讨了河西地区环境协调发展及荒漠化防治;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分析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变及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不宜大规模开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人类活动对该区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状况、国内外开垦草原的教训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说明该区不宜大规模开垦,并提出该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年的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采用人类活动压力指数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人类干扰程度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湿地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活动压力的响应。结果表明,该区的人类活动压力较大,在严重的人类活动影响下,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典型的河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区域,植物物种数下降,各生境间物种差异增大,其中城镇化压力是导致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在对张家口地区生态治理实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张家口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各个因素:风沙和干旱灾害的多发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客观自然因素;经济落后所造成的贫困压力是其主要经济原因;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压力大是其社会因素;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是其重要人为因素;生态治理按行政区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京张区域生态功能一体化的冲突是其体制因素.认为,生态区和行政区的分离,生态利益主体与治理主体的错位是当前张家口生态环境难以有效治理的关键问题,目前的行政区划已经对该区域生态治理构成了刚性约束.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失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那平山  王玉魁 《中国沙漠》1997,17(4):410-414
柳湾林分布区定位观测试验和室内实验、14C测年、孢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失调的决定性因素是地质构造和地势,它决定了该地区干旱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沙源。第四纪以来的300多万年间,气候干湿相间出现,总趋势向干旱发展,全新世以来更加明显。植被随气候变化演替,森林草原植物群落逐渐被旱生灌木植物群落代替,保持脆弱的生态平衡。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是沙区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因子,人为破坏生物群落使生态环境失调加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桥梁环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生态系统是由桥梁建筑主体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背景以及桥梁景观所构成.桥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类似城市生态系统又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符合人文景观的特点.桥梁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桥梁环境保护应从保护桥梁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考虑到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这几个方面.桥梁环境作为资源,应考虑环境费用与资源效益,应从环境立法、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的各个环节贯彻环境成本管理,从法律与制度上确保桥梁环境保护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新疆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在广泛收集数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前人工作的成果,首次对全疆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县(市)域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排序,并通过专家咨询和专业判断,对全疆生态环境进行分级,由此得出全疆生态质量及其等级划分状况。  相似文献   

15.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王根绪  程国栋 《地理科学》1998,18(4):355-361
分析研究了内陆河流域气候条件,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质量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探讨了流域不同地带的生态环境功能。结果表明:干旱内陆河流域气候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形成与分异最主要的控制性因素,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经久形成内陆流域生态环境空间带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在空间不同地带上的显著差异性,认识这种分带规律与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是合理开发的  相似文献   

16.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治理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新疆生态环境发生的不利变化为:河流缩短,湖泊萎缩和干涸,水质盐化,天然植被衰败,野生动物减少,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不断扩大。在西部大开发中,若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区域开发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绿洲内部产出大幅度增加,但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为例,从分析区域开发活动入手,总结了区域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利与不利方面,进而,讨论了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 SRP 概念模型的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从地形、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 因子选取 8 个评价指标,利用遥感和 GIS 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权重,对祁连山地区启动 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研究前后近 10 a 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系统、定量地评 估,旨在揭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时空演变及动因,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祁连山地区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脆弱为 主,脆弱性程度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减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小,海拔高,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是导致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原因;(2)祁连山地区 3 期生态脆弱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综合指数分别 为 3.307、3.118 和 3.103;2005 年 生 态 脆 弱 性 较 高 ,极 度 脆 弱 面 积 为 28 610 km2,2010 年 下 降 为 11 723 km2,2015 年降低为 6 174 km2,极度脆弱面积逐渐减少;(3)从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动 因来看,8 个指标对生态脆弱性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的时间影响程度各不相同,2005—2015 年 3 期数据中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均为植被指数,降水次之,地形因子影响最小。总体来看, 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程度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加强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毛乌素沙区在自然条件、沙漠化程度和变化趋势及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合理地进行区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选取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12个指标,将毛乌素沙区划分为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区、毛乌素沙地腹地典型草原区和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区3个区、7个亚区、12个小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亚区和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Three different aquatic ecosystems(an urban pond,Kelana Jaya Pond;a polluted river,Sepang River;and the intertidal and offshore areas of the west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with different sets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s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reviewed and assessed for the levels of Cu and Zn contamin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ose found in polluted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Sepang River.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of Cu and Zn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wa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he metal contamination of 4 kinds of aquatic environments.The comparison of 4 different areas was based on ①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2 metals;② the concentrations and percentages of the nonresistant(EFLE,acid-reducible and oxidisable-organic)and resistant geochemical fractions;and ③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values)based on data of 4 areas separately and a combination of 4 areas.The Sepang River recorded nonresistant fractions of 63.1% for Zn and 55.8% for Cu in addition to slightly lower metal concentrations when compared to those(60%-70%)reported before the shutting down of the piggery activities in that area.These nonresistant metal percentages(55%-63%)indicated that the metal concentrations were still dominated by anthropogenic sources since nonresistant fraction of metals were mostly contributed by anthropogenic sources.The positive results from the four different aquatic environments assessed here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to show that Malaysia's aquatic environment had received anthropogenic Cu and Zn.The present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he nonresistant fraction and the R-values based 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u and Zn could be used as indicators of Cu and Zn pollution in the Malaysian aquatic ecosystem.Based on the present data,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values)are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EFLE Cu and acid-reducible Cu of the sediments.The use of R-values as indicators of metal pollution is suggested and it is applicable to other heavy metal data although it should be improved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