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山—阿拉善地区白垩纪、侏罗纪盆地叠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等三种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对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形成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吉林蛟河盆地晚中生代陆相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蛟河盆地位于吉林省蛟河县境内,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是一个北东—南西方向分布、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盆地。盆地基底为海西期花岗岩及古生代变质岩系吉林群,上覆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大致自东向西分布。含煤地层分布于盆地东、北边缘,与下伏古生代地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孟林  金之钧 《地球科学》2004,29(4):467-472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地质力学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 盆地形成期的北东向构造与边缘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有关.北东向的逆冲断裂形成于或主要活动于三叠纪末的盆地挤压反转作用.成盆拉张和反转挤压作用都使得北东向构造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上叠盆地的披盖沉积对北东向油气聚集带的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的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层组泥岩稀土元素、碳酸盐岩岩屑、轻重矿物、砂岩粒度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存在混合物源,物源方向主要有北东向和西南向,并初步判断,北东物源的边界大致在南梁-华池地区,西南物源的边界大约在悦乐地区。  相似文献   

5.
以勘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区域构造背景、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苏亥图地区发育7条北东向断层和3条近东西向断层,主断裂为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煤系的展布,将煤系地层切割为北东走向的断块状。根据煤系与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苏亥图地区构造控煤类型可划分为单斜断块型和逆冲褶皱型两种,其中以单斜断块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江西盛源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万良 《江西地质》1998,12(1):48-52
盛源盆地是我国一个重要产铀盆地;盆地构造以断裂为主;早白垩世末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导致了盆地的形成,晚白垩世后的北北东向断裂使盆地发生形变。  相似文献   

7.
海西—印支期华南板块的沉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板块在海西-印支期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从发展到消亡的五个亚阶段,并和海平面相对升降的Ⅱ级旋回相当,早晚二叠世间的东吴运动是这个阶段由发生到衰亡的转折点。这个阶段沉积盆地的展布特点,是两个克拉通盆地夹持一个北东向的伸展盆地以及边缘盆地。次稳定的伸展盆地,是沿着加里东期两个古老陆块的拼合边界由南而北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江-绍断裂的走滑作用起了重要作用。西部的扬子克拉通盆地以碳酸盐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8.
临汾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汾渭地堑系中南部,是典型的受控于北东-南西向和近东西向正断层的晚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相、古水流和重矿物综合分析表明,盆地中部的柴庄新生界剖面除顶部的风成黄土之外,可以划分为3个岩性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物源,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构造背景。第一岩性段为上新统(5.0~2.6 Ma),冲积扇和风成红黏土沉积,冲积扇碎屑物源为盆地周缘的灰岩等沉积岩类;第二岩性段为更新统下部(2.6~1.0 Ma),三角洲相沉积,沉积物来自盆地南缘中条山北部和东缘太行山西部的太古宇-下元古界的花岗片麻岩和片麻岩、上元古界-古生界的碳酸盐岩、中生界的陆源碎屑岩及少量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第三段为更新统中上部( < 1.0 Ma),河流相沉积,主要物源为盆地北东缘太行山的花岗岩类、少量沉积岩和变质岩。结合区域应力演化过程认为,距今5.0~2.6 Ma期间,受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影响,北东-南西向正断层为盆地的主控断层;距今2.6~1.0 Ma时期,主要受到北东-南西伸展应力的影响,近东西向断层开始活动;距今1.0 Ma以来,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和湖泊相转为河流相沉积,指示盆地发育的减弱,可能与后一期伸展应力的减弱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影响,汾渭地堑系至少经历了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5 Ma)、2.6 Ma和1.0 Ma等主要构造转换时代。   相似文献   

9.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盆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坳陷及其以后的改造三大阶段。目前控制侏罗系展布的断层有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反转断层等。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层的控制,对侏罗纪盆地进行了叠合改造。两个时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三种干涉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区对侏罗系烃源岩埋藏较好,对油气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0.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端,全新世期间处于北东向挤压环境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武威盆地内部发育有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正断层,即北西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两组正断层在0.70 ka、0.49~0.18 ka发生了两期构造活动。分析结果认为,北西西走向正断层是由武威盆地内部坟门山隆起持续隆升所产生的垂直于地层层面的差异应力作用所形成;北东走向正断层可能是盆地两侧近东西走向左旋走滑断裂控制下形成的张性破裂(T破裂),也不排除是由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下,与挤压应力相垂直方向上的伸展作用形成。因此,晚全新世期间武威盆地的构造变形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非洲S盆地是西非Iullemmeden盆地东南边缘的一部分,现有地质资料认为S盆地是一个向西南倾斜的单斜盆地。为初步查明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格架为评价盆地的含油气潜力提供依据,在S盆地展开了1∶5万重磁调查。本文依据盆地的实测重力数据及已有地质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与解释推断,在研究盆地不同深度空间的重力异常时发现,S盆地具有上下两层断裂系统:下层为一套控制盆地形成与发育的近南北向的基底断裂系统,是西非裂谷系一系列近南北向的地堑式盆地的组成部分;上层为一套有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共同组成的盖层断裂系统(部分运动强烈的切入基底),这套断裂决定了盆地的最终形态并控制着油气流的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罗布泊盆地新构造研究相关成果, 运用数值模拟实验方法, 采用两种模型, 对罗布泊盆地新构造活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直观展示盆地的应力状态与位移特征, 再现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序列, 查明运动学特征。数值模拟结果一方面展示出晚新生代以来罗布泊盆地先后主要经历了渐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晚期近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下的盆地近东西向伸展断陷与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北东—南西向构造挤压作用导致的盆地剪切变形两大阶段; 另一方面实验结果也显示, 在两种边界条件的控制下, 研究区地质单元的应力状态主要受地层岩性和断裂共同控制, 盆地内部呈现低应力状态, 在与最大主压应力相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伸展变形。盆地南边的两条主干断裂内部具有较高的剪应力, 而罗布泊盆地及其以东地区剪应力最小。位移大小明显受断裂控制, 从南西向北东位移逐渐减小, 指示孔隙流体从南西向北东运移。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白垩-第三纪盆地地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显球 《广东地质》1999,14(3):53-57
广东省白垩-第三纪盆地计有108个,总面积约3*10^4km^2,。盆地的分布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多数沿北东向,少数沿北向向和东西向,呈带状,串珠状。盆地的沉积厚度一般为1000-4000m。盆地的岩相岩性变化大,沉积类型多样,普遍发育河流相粗碎屑岩,湖相泥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  相似文献   

14.
<正>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位于赣杭构造带西南段。区域上受北东向遂川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控制,在中生代出现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浅层侵入活动,形成一个大型火山塌陷盆地——相山盆地。盆地整体分为三层结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的浅变质岩,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基底之上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有上白垩统红层覆盖。在中生代,该区处于NEE向赣杭构造火山岩带西南端与近NS向赣中南花岗岩带的交接地带,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并  相似文献   

15.
张家德  王亮  杨建辉  杨胜发 《贵州地质》2014,31(2):116-120,115
抓住地质物探两大线索,根据已知的贵州赤水、秧坝、虎庄等地油气气田上,地质构造和重磁异常表现的特征为依据,圈定了北东向分布的"黔中隆起"构造带及周边地区的17处构造盆地,可能是寻找油气或"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勘查靶区,又划分了区内北东向隐伏深大断裂带7条,其对构造盆地分布可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和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双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腹地.是一典型的北东向裂谷盆地,盆地周缘为北东向正断层和北西向扭性—张扭性断裂系所围限。双湖盆地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在叠纪一早侏罗统基底岩系、已强烈褶皱变形的红色砂砾岩系(S-1)与薄层状泥质灰岩(S-2),弱变形微倾斜的砂砾岩层(S-3)及近水平的松散砂砾层(S-4)。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东南缘断陷盆地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东南缘南起四平,北至第二松花江、东界为盆地边缘,西与德惠、梨树断陷相邻。区内晚中生代(J—K)沿北东向分布一系列新陷型含煤盆地。 1.盆地基底和构造格架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和前古生代的变质岩及海西和燕山期花岗岩。晚中生代以来,伴随着区域裂陷作用,开始形成盆地。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断陷和坳陷两  相似文献   

18.
首次利用稀土元素和微量化学元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母岩类型和物源方向。研究表明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和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化学元素蜘蛛图解相同,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铈元素亏损;REE分配模式均呈“右倾斜、LREE富集、HREE平坦”型;微量化学元素蜘蛛图解具“四峰三谷一平台”型,曲线呈阶梯状分布;砂岩和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化学元素蜘蛛图解与盆地东北缘的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相一致,而与火成岩的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V”字型REE分配模式和“三峰两谷”型、曲线呈“W”字型分布的蜘蛛图解的特征有显著的差别。说明延长组母岩是盆地东北缘的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主要物源方向为北东向。依据物源方向、沉积环境、砂岩岩石学特征、砂岩稀土元素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划分为两大三角洲沉积体系,即北东向的安塞三角洲沉积体系、志靖三角洲沉积体系、安边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北西向的盐定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延长组长6-长2期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南盘江盆地因其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晚海西-印支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地层中留下了丰富的可直接反映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和岩石圈动力特征的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过程的地质记录,成为探索古大陆边缘地质、认识和揭示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关系的关键地区之一。"三叉"裂谷系统是指:在巨大的岩石圈穹窿上沿大致成120°交角的三支三叉裂谷系统的演化辐射状破裂发育形成的裂谷系。南盘江盆地三叉裂谷系统的北支为走向南北的乐运-乐园裂谷,另外两条是:其中向西的一条裂谷走向近东西向,经隆林县城南部向西逐渐转变为北东-南西向;向东的一条走向主要为南东-北西,主要沿田林-百色断裂向南东延伸。  相似文献   

20.
<正>南图尔盖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构造上,南图尔盖盆地位于Karatau走滑断裂的最北端,该盆地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油气聚集均受到Karatau走滑断裂的影响。在南图尔盖盆地,Karatau走滑断裂是由两组不同规模的断裂构成的断裂系:一组走向为北西—南东向,走滑断层性质为右旋走滑;另一组走向为北东—南西向,起到构造调节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