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75年海城MS7.3地震是中国第1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型地震,避免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地震后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较为连续的地表破裂带,只在零星地点发现了一些地表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该地震的等震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轭特征,因此研究者对于海城地震的发震断层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文中对与海城河断裂共轭相交的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微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金州断裂自大石桥市沿NE向至鞍山市南,在盆山过渡带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貌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沿NE向展布的断层陡坎。由于人类活动,断层陡坎展布不连续。断层陡坎的高度多为1~2m,最大可达3m;在海城市南葫芦峪村开挖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出盖州北—鞍山段具有宽约20m的基岩破碎带,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距今(37.6±2.2) ka)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较新的一次地震发生于全新世(距今(11.7±0.8) ka以后,很可能为距今400~500a)。由于全新世地层太薄所限,无法识别出更多全新世古地震,但可以判断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2.
酒泉盆地北侧金塔南山北缘断裂西段全新世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是酒泉盆地北侧的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断裂西起梧桐墩西北, 向东经长山、 瓜勾山、 鸳鸯池水库、 大口子山到红墩以西, 长约60 km, 走向近东西, 倾向北或南, 倾角60°~80°。 断裂活动方式以挤压逆冲为主, 兼有左旋走滑特征。 通过对现场断错地貌的调查和探槽开挖, 发现金塔南山北缘断裂西段晚第四纪活动强烈, 并有古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宁盆地活动断裂新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伊宁盆地主要分布有巩留南、喀什河、雅马特等6条活动断裂,断裂走向近东西向与北酉一北北西向。其中巩留南断裂、喀什河断裂、雅马特断裂等在晚更新世一全新世时期有过多次显著的新活动,切错了晚更新世一全新世堆积物。在喀什河断裂上1812年发生了8级大展,形成长约100km的地震形变带。在巩留南断裂、雅马特断裂、伊宁断裂上也有受控于断裂近代新活动的中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4.
炉霍断裂是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的一条次一级断裂,全长90公里。总体走向北45°西,断面倾角一般均为60°—70°,倾向北西和南东不定,晚更新世以来一直作左旋走滑运动,最大左旋水平错距1700米。断裂上1973年发生过炉霍7.6级地震,是一条强烈活动的断裂,这种活动现今仍在继续。根据对鲜水河断裂带40余条古地震探槽剖面的对比研究,建立起活动断裂上的地震楔体是古地震主要标志的3条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在炉霍断裂11条古地震剖面上,判定古地震事件17个,最早的古地震事件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距今23220年左右,最近的为1973年炉霍7.6级地震。将这些地震排列起来可划分出3个地震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在距今23000年—19000年间;第二个活跃期在距今11000—7000年间;第三个活跃期在距今5000—2000年间,每个活跃期的时间为3000—4000年。两个活跃期间的间隔时间约为2000年。每个活跃期中全新世以前地震重复间隔在2000年左右,全新世之后地震重复间隔约为500—1000年。将这些地震事件沿断裂纵向上进行研究,发现距今5390到5150年间和距今4110年两次古地震事件,在不同地点的探槽剖面中重复出现,推  相似文献   

5.
托斯台逆断裂-褶皱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斯台逆断裂-褶皱带位于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的西部,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新生代逆断裂.背斜带。它主要由北单斜带、中部背斜带和南单斜带3个构造带组成,在各构造带均发育逆活动断裂。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南单斜带与中部背斜带为滑脱体,逆断裂在深部沿滑脱面与清水河子深断裂相汇。研究表明,北单斜带与中部背斜带逆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堆积物,在晚更新世有显著的活动;南单斜带逆断裂断错了全新世堆积物,在全新世时期有最新活动。中部背斜带逆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水平缩短速率为0.6~1.3mm/a;南单斜逆断裂全新世水平缩短速率为0.2~0.6mm/a。  相似文献   

6.
在广泛搜集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野外地震地质考察、典型地质剖面和探槽剖面分析、系统取样等方法,研究了苍山-尼山断裂的活动性质、最新活动时代和古地震事件。研究表明:苍山-尼山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冲运动分量;其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具有分段性,以甘霖为界,北西段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南东段为晚更新世晚期;有确凿证据的古地震事件有2次,其发生时间分别是距今6.4万年左右(E1)和距今1.4万年左右(E2);另据考证,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也发生在该断裂上。根据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断裂未来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塔城盆地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内,是西准噶尔山地的一山间盆地。在盆地周边及邻近地区主要分布有塔克台断裂、冬格列克断裂、裕民南断裂、巴尔鲁克山东缘断裂等。这些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发生过显著的活动,断错了山前洪积扇和河流阶地及河漫滩,并形成连续分布的地表错动形变带。形变带主要由断层陡坎、断塞塘、挤压鼓包、沟槽等组成。经调查研究,形变带为古地震形变带。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大型探槽开挖及光释光年代测定,断裂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时期发生过新活动及古地震。  相似文献   

8.
刘兴旺  袁道阳  邵延秀  张波  柳煜 《地震》2019,39(3):1-10
玉门—北大河断裂是酒西盆地南侧的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断裂西起青草湾, 向东经老玉门市、 青头山、 大红泉, 止于北大河以东骨头泉一带, 长约80 km, 走向北西西, 倾向南, 倾角20°~60°。 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 断裂东段保留了地震破裂带遗迹, 通过野外断错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 揭示该破裂带形成于距今1.7±0.3 ka, 此前断裂在4.1±0.3~5.4±0.3 ka及8.4±1.0 ka还有过2次古地震事件, 利用经验公式和已有震例估算, 每次地震震级约为M7。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二台断裂历年来所发现的古地震遗迹资料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归纳与研究,根据剖面上岩性,韵律结构等特点和多种年代证据,提出二台断裂自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8次大地震(含富蕴1931年8级地震),复现间隔为250—2000年之间,认为该断裂大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估计今后百年内发生8级地震的危险性极小。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北缘断裂作为河套断陷带和鄂尔多斯地块的边界断裂,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对于科学评价黄河流域内蒙古河套段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地貌测量、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及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确定了该断裂托克托段的准确位置和最新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北缘断裂托克托段沿线构造地貌不发育,推测断裂的最新活动可能尚未达到地表,地表的地貌陡坎应为河流侵蚀成因。断裂在深、浅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Y”字形的张性断裂系,主断裂倾向北,分支断裂倾向南,整体上陡下缓,具有多个地堑式分布的特点。跨断裂钻孔联合剖面上显示,单个分支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2.5 m,最新活动时代为43.5~70 ka。鄂尔多斯北缘断裂是一条晚更新世活动的深大断裂,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二台断裂南段的第四纪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柏美祥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1,5(4):289-295
二台断裂南段在乌伦古河流域分叉、折尾,显示出破裂末端特征。据断层活动资料,自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南段有5次活动,主要为右旋逆走滑活动,末端为右旋正走滑。水平错动幅度达3个量级4个梯度,最大达350m。1984—1988年形变测量资料表明该段目前正以2.1mm/年的速率作左旋旷动。各种古地震活动标志表明南段大震平均复现期为3500±290年。  相似文献   

12.
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南段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美祥 《内陆地震》2002,16(2):126-135
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南段受北北西走向可可托海—二台活动断裂和东侧北西走向玛因鄂博等活动断裂所控制 ,形成“爪”形 ,左阶帚状 ,右阶弧形 ,反 S形半透镜状和肘状构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4.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The east branch fault of Tan-Lu fault zone extends from Fengshan Town of Sihong County on the north sho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into Fushan Town of Mingguang City on the south shore of Huaih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The landform changes from Subei plain on the north of Huaihe River to Zhangbaling uplift area on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The terrain rises gradually with larger relief amplitude. The Fusha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Ziyang to Fushan area of Mingguang City. The fault is shown in the satellite image as a clear linear image, and the fault extends along the east side of a NNE-trending hillock. In this section the Quaternary strata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which causes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of recent fault activity.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fault of the Fusha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on the south of the Huaihe River still has a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the landform and the Quaternary strat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ry and geological data, we select the appropriate location in the Fushan section to excavate the Santang trench Tc1 and Fushannan trench Tc2, and clean up the Fushannan profile Pm, which reveals rich phenomena of recent fault activity. Santang trench reveals three faults, and the faulting phenomenon is obvious. One of the fault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ing; Fushannan profile reveals one fault, with the same faulting behavior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sample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ault dislocated the middle Pleistocene strata,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early Holocene strata. All our work shows that the fault of Fushan section has intensive activity since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latest active age can reach early Holocene. The latest earthquake occurred at(10.6±0.8)~(7.6±0.5)ka BP. The faults exposed by trenches and profil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ing, which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area where the fault locates.  相似文献   

16.
红河断裂带断层泥基本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某些基本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红河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为104巴的量级,杨氏模量为102—103巴的量级,泊松比为0.3—0.4,单轴抗压强度由数巴至数十巴,单轴抗剪强度为数巴,粘滞系数为1010—1011泊的量级,弹性波速为1.5—2.2公里/秒。对比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断层泥的力学性质,看出南段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杨氏模量、抗压强度、粘滞系数和弹性波速比北段断层泥高。此外,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基本上各向同性而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显示出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7.
石树中  柏美祥 《内陆地震》1997,11(2):148-153
通过对地震断层陡坎演为过程的分析,应用均匀物质扩散理论建立地震断层陡坎的形态方程,推断古地震断层陡坎的年龄,从而确定古地震事件的期次及年代。用该方法对二台活断层古地震断层陡坎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用其它方法确定的古地震事件的期次及年代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8.
徐叶邦 《地震学报》1991,13(3):372-379
活动断裂带中地震时空分布的信息维 D1避免了容量维 D0的缺陷,考虑了每一地震事件对信息所作的贡献,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地震分布时空结构特征.计算表明,炉霍大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分布时间结构信息维 D1=0.1051,这是该区大震活动的一个参考性判据.安宁河断裂带十七年现今地震分布时间结构信息维:北段,D1(tN)=0.1363;南段,D1(tS)=0.06710.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北段,D1(KN)=1.053;南段,D1(Ks)=0.7758.南北两段分属信息维维数不同的两个自相似系统.南段地震活动自组织程度较高.这有助于强震重点监测区内主要危险段的判定地震时空分布 D1特征探索对于活断层研究以及地震预报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及西南缘的3 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了分析。盐池—阿拉善左旗剖面:整条剖面上均有壳内低阻层和上地幔低阻层分布,低阻层在银川断陷盆地上隆。定边—景泰剖面:壳内低阻层仅出现在弧形断裂带区,但上地幔低阻层在整个剖面上都有分布。在弧形断裂带区上地幔低阻层埋藏深度加大,但并不上隆,这与北面银川断陷盆地的上地幔上隆形成反照。分析认为,银川断陷盆地属于拉张性质,而弧形断裂带区属于挤压性质,由于均衡调整作用,造成了两者上地幔结构的反差。成县—西吉剖面:以天水太京测点为界,其南、北两段的电性结构差异较大,这为划分南、北两个地质单元提供了深部结构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地质调查、物化探测量、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了绰尔河断裂的位置、地质特征和活动性,以及该断裂对文得根水库坝址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绰尔河断裂总体沿绰尔河河谷呈NW向展布,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活动,表现为先压扭后引张。断裂北段宽而深,南段窄而浅。晚更新世末期以来不活动。绰尔河断裂对坝址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