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较为真实的椭圆轨道代替了原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圆近似轨道,并进行了10年模拟试验,用以了解该模式对东亚季风区气候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地球轨道参数计算变化对现代东亚季风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把模式中的地球轨道计算从圆形改为椭圆时,中国东部的降水模拟有所改进,东亚地区的温度、降水、比湿等气候要素均出现夏季降低(减少)而冬季升高(增加)的季节变化趋势,而且亚洲冬、夏季风也均有减弱.但从总体上说,现代气候状况的模拟对地球公转轨道的计算方案不敏感.通过该工作的模拟研究说明,对较短时期的现代气候模拟,地球公转轨道采用圆近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SPEI指数的河北省南部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南部8个气象站点1962—201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夏玉米生长季(6—9月)干旱变化特征以期为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防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苗期干旱发生频率为31.5%,1966年后苗期气候呈湿润化趋势,在1968和2009年附近可能发生了气候湿润化的突变,整个分析期(1962—2018年)干湿变化包含13~18a、5~8a周期振荡;夏玉米穗期干旱发生频率为40.3%,2006年后穗期气候呈持续干旱化趋势,在1980和1997年附近可能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整个分析期干湿变化包含15~22a、6~10a周期振荡;夏玉米花粒期干旱发生频率为29.8%,1989年后花粒期气候呈持续干旱化趋势,可能在1992和2002年附近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夏玉米生长季干旱发生频率约为30%,生长季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持续干旱化,可能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干旱和沙漠化是今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主题。《中国气象》1988年第6期已对该纪念活动作了报道,并发表了章基嘉副局长的讲话稿,全面地论述了干旱和沙漠化的问题。本刊发表的两篇文章则是就某一地区的沙漠化形成原因的探讨。其中乌海地区一篇校多地探讨了社会原因,另一篇译文则较多地从气候角度探讨了萨海尔地区的沙漠化。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干旱气候。但对于某些接近于干旱气候的地区,在大规模地人工改良气候尚不现实的今天,正确认识社会原因对沙漠化的作用可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近40a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沙漠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75—2015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了该州近40 a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40 a沙漠化土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1975—1995年为沙漠化发展时期,1995—2015年为沙漠化逆转时期,1995年沙漠化程度最高,沙漠化土地面积17 1591.42 km~2;(2)沙漠化变化集中在研究区高海拔地区,柴达木盆地内部一直以重度沙漠化为主;沙漠化明显发展和明显逆转分别集中在1985—1995年和1995—2005年;(3)各类型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总体表现为1975—1995年向东迁移,1995—2015年向西折返。通过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沙漠化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人为因素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之前研究区沙漠化显著发展的主导因素,而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促进了之后的沙漠化逆转。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干旱、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组织部分科技人员翻译了《气候与沙漠化》专集.预计6月初将与读者见面,译文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沙漠化总论,其中包括干旱地带土壤退化过程、旱作农业的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和未来全球粮食生产与沙漠化等;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气候因子与沙漠化之间一些相互关系以及干旱预测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沙漠监测与评价,介绍了沙漠化指标(这些指标已被联合国用来评价沙漠化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监测方法、遥感技  相似文献   

6.
气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根据气候记录、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世界(包括我国)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10~0—10~8年的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目前,引起全世界气象学家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这一趋势在我国也有反映)。特别是1972年前后出现的世界范围的大面积气候异常,更引起人们的关心。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近代气候变迁的特点,为此必须联系到地球气候史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对我国近500年气候寒冷期(欧洲现代小冰期)内,四次气候变冷以及本世纪气候变化特点与  相似文献   

7.
<正>@huangct作为天文爱好者、气象工作者,看到"天文因子与气候变化"这个专题还是很有兴趣的。主编语提到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可以通过太阳总辐照度(TSI)进行量化,而TSI会受到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影响而发生改变,而文章《海洋热含量对太阳总辐射11年周期变化的响应》也提到TSI随太阳黑子数有周期变化。这些介绍的都是太阳内部变化改变TSI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而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中会受到其他大行星的引力干扰使轨道参量变化,这样也会有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日照  相似文献   

8.
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气候变化背景,对历史时期的气象灾害的研究是研究当时气候变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分析了该地区明清时期干旱、风沙、霜雪、冰雹、洪水等气象灾害的频次和周期特征,探讨了当时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明清时期旱灾发生频次最高;各类气象灾害都有随时间而增多的趋向。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是各种气象灾害的多发阶段。各类灾害短周期一般为3~9年,中周期一般为17~21年,长周期一般为28~42年。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明清时期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1368—1659年为暖湿期,1660—1911年为冷干期,以冷干为主,并经历了以下次一级的气候波动:暖湿→暖干→暖湿→冷干→冷湿→冷干。在气象灾害群发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9.
简要论述了通辽市沙漠化现状与成因,以及沙漠化环境下风沙、干旱等灾害天气发生的气候特点;根据通辽市奈曼旗多年农业产量资料、气象资料、农业受害记录,运用干旱型的划分方法,分析了风沙、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天气灾害的气候特点及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提出一些减轻灾害、提高农业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干旱受气候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共同影响。本文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对历史时期和RCP8.5下的40个集合模拟的降水资料,并结合实际观测,研究了上述两因子对气象学干旱–标准化降水指数变化的贡献。通过对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最长持续时间的变化分析发现:在历史时期,气候内部变率对干旱变化起主要影响,而在未来(RCP8.5)情景下,外部强迫变得更为重要。本文建议,在利用模式模拟结果研究干旱变化时应考虑气候内部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沙漠化吞噬着绿色 ,威胁着人类 ,已成为世界公害。土地沙漠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中国是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面积达 4930多万 hm2 ,居全国第 2位 ,而地处自治区西南部的乌海市也深受沙漠化之苦。土地沙漠化导致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了乌海市的国民经济建设 ,并危及了乌海人民的生存环境。本文分析了乌海市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1 乌海市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危害1 .1 乌海市土地沙漠化的成因1 .1 .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乌海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  相似文献   

12.
气温的变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分析和探讨气温的变化是有应用价值的。据近代气候变化知,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是世界气候增暖时期,40年代达到增暖顶点。4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开始变冷,进入60年代变冷趋势更加显著。世界气湿的这种变化趋势,在我省也有同样反映。进入70年代,我省气温的变化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在分析山东省气温资料中发现,70年代后冬季气温有回暖的趋势。本文就山东省1959—1986年冬季气温变化进行分析,并指出这种变化与高空500hPa的环流场的变异有关。为便于讨论,定1959—1972年为前14年;1973—1986年为后14年。冬季气温为上年12月和当年1月、2月三个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了唐代289 a间(公元618—907年)陕南地区的水旱灾害记录,使用灾害等级法和湿润指数法研究其洪涝灾害特征和干湿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洪涝灾害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618—687年为少发期,688—847年为多发期,848—907年为少发期,在公元788—797年、808—817年发生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在公元748年前后发生由湿润向干旱的突变,指示气候发生了突变;湿润指数变化存在25~27 a、62~67 a的周期振荡,其中62~67 a为主变化周期。在空间上,商洛、汉中地区洪涝灾害次数较多,占水灾总次数的74.5%;唐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与干湿变化过程与同时期中国气候总体变化大致相同,其变化是对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可以对沙漠化的扩张和逆转产生影响,综合预估未来多气候情景下沙漠化风险是制定防沙治沙策略的基础依据。基于鄂尔多斯1981—2015年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年NDVI值、年降水量和年积温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对每个像元的值进行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获取了未来35 a不同气候情景下的NDVI预测值,并在IPCC提出的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预测沙漠化风险状况,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未来35 a沙漠化风险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2)从气候变化情景看,在RCP8.5情景下,鄂尔多斯未来35 a的沙漠化风险最大,RCP6.0情景下风险最小;(3)从未来不同时期看,除RCP4.5情景外,未来15 a鄂尔多斯沙漠化风险最大,未来25~35 a沙漠化风险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热量资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气候是变冷还是变暖?冷暖变化到底如何?农业部门甚为关心。本文试从上海100多年温度资料的变化结合太阳黑子演变,探索冷暖变化规律,冷暖出现时间,冷暖气候特征以及热量资源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一、热量资源变化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气候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异常”现象,气候变迁问题引起注意。问题焦点是现代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这种变冷变暖长短周期到底如何?冷暖变化波动振幅到底有多大?张家诚等在“气候变迁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10年平均温度变化尚没有超出1℃的范围,而我国五千年来最暖时期与最冷时期的温度变幅达4℃以上,从历史上看,是一个不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6.
自1961年以来,WMO和粮农组织及科教文组织在世界上的一些半干旱地带共同进行农业气候调查,所涉及的地区是近东、撤哈拉南部和东非高原的半干旱地带。 1972年底,由于非洲中部地区产重干旱的紧急情况,使得WMO在苏丹——撤哈拉沙漠地带进行研究干旱和沙漠化的气象方面的咨询工作。最后的结果是改进和扩大苏丹——萨赫  相似文献   

17.
该文根据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指数统计佛山1959—2017年气象干旱日数,采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进行趋势分析,结合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突变和周期变化,对佛山市59 a的气象干旱日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9 a佛山年气象干旱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5年以后年气象干旱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2010—2011年是气象干旱日数突变减少的开始时段;年气象干旱日数存在着3 a、7 a及20 a的周期时间尺度,准3 a的短周期存在于1980年前,准7 a的周期出现在1980年后,20 a的周期有着最强的振荡,是年气象干旱日数变化的首要主周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论述了促使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气候条件。分析该沙区边缘地带与沙化有关的降水量、蒸发等因子的气候变化趋势及期振动所具有的准周期性,建立它们与各环流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年降水量和年干燥度的3年和8—9年周期在该沙区普遍存在,且准3年周期与北半球冷空气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周期振动有关。利用鄂托克1955—1989年的年干燥度序列可以建立AR(2)模型,并依此预测该地1990和1991年的气候可能较常年干燥,1992年气候可能转变为较常年偏湿。  相似文献   

19.
《气象学报》2020,(典型暖)
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开展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全强迫试验和对照试验结果,在验证模式模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典型暖期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两个典型暖期东亚夏季风变化的主周期均为准10 a和准20 a。中世纪暖期黄河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带降水偏多,长江流域以南和西北太平洋一带降水偏少;现代暖期东亚夏季风降水表现为"南涝北旱"型分布特征。内部变率是影响典型暖期东亚夏季风变化的主控因子之一,其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起决定性作用。当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处于正位相时,热带西太平洋(东亚大陆)变暖(变冷),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减小,对应弱的东亚夏季风。另外,中世纪暖期海平面气压的动态变化对应850 hPa风场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一带均出现了经向排列的异常反气旋(气旋),从而导致中国南部(北部)降水偏多(偏少)。  相似文献   

20.
沙漠、沙漠化土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不但自然抗灾能力弱,而且沙助风威,可以加大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机率及其破坏力。大气环流规律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频繁的大风和干旱,我们还无法避免;历史时期这些地方形成了诸多的沙漠戈壁,对其进行治理也还没有可能。但是,通过保护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