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长期的观测数据分析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 ,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丘陵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集水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 ,截流村土地利用自 6 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有林地增长约 30 % ,有林地分布在丘陵坡顶、陡坎和地边 ,与农田形成镶嵌格局 ,由此构成的农林复合系统有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缓减了农村燃料、饲料、材料和肥料的不足 ,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 ,初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水利部新近推出的水土保持率、水土保持率阈值等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概念内涵、确定方法;借鉴水土保持治理率评价指标,建议用石漠化治理率作为石漠化治理评价指标,明确石漠化治理率概念内涵和确定方法;提出南方石漠化8个治理区和相关省区的近期和远期石漠化治理率(阈值)目标,准确评价石漠化治理成效,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金春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2,(6):47-52,26
一、师生纠错 1.核心概念理解流域、水系流域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高地成为分水岭。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在进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分析时,应紧紧围绕流域的整体性表现去分析。水系是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  相似文献   

4.
罗先香  张蕊  严登华 《地理研究》2011,30(6):1089-1100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辽宁省双台子河口湿地出现生态用水不足,水环境恶化,土壤盐渍化和海水倒灌等问题,导致湿地明显退化.为解决湿地生态用水供需矛盾,从流域生态水文学角度出发,运用所构建的生态水文耦合模型,对1981~2005年双台予河口湿地集水区生态水文演变规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5年间湿地集水区各生态水文要...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补给量反映了含水层的可更新能力,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参数之一。为定量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基于岔巴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3个水文站1959-1969年降水与日径流观测资料,通过退水分析法估算了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和基流量的关系及其在年内的补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年平均基流量为13.09 mm·a-1,更新时间为124 d,补给量为11.46 mm·a-1,降水入渗补给率为0.025,基流补给率为0.89。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补给量与入渗补给率逐渐增大,且上游与下游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基流补给率逐渐减小,各集水区之间差异均显著。地下水补给量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R2>0.40),在下游集水区内随降水量变化的增幅较大。基流量与降水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2>0.77),干流基流80%以上源于降水补给转化。以5月份为节点可将地下水补给过程分为"一次补给"和"二次补给"2个主要阶段,其分别占全年总补给量约30%和70%,并且"二次补给"是造成岔巴沟流域不同集水区地下水补给量差异的主要阶段,并且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夏汉平 《热带地理》2000,20(2):162-163
笔者有幸参加了 1999年 6月初在宝岛台湾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研讨会”。通过 3天的会议交流和 8天的野外考察 ,初步了解了台湾水土保持状况 ,并对此产生了深刻印象。现借此机会谈谈笔者在台期间对台湾水土保持界的所见、所闻、所感 ,但愿这些见闻能对大陆同行有所启发或借鉴。1 研究水平较高尽管台湾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5 2 % ,且天然林保存相当完好 ,但由于台湾地区台风多 ,暴雨强 ,而且山地面积大 ,山高壁陡 ,地质脆弱 ,母岩以易被冲刷的粘板岩、页岩、砂岩为主 ,加之近年来坡地农业开发等因素的影响 ,台湾一直是水土流失和泥石…  相似文献   

7.
对头塘山地系统的侵蚀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分析,表明H,E,B指数对侵蚀结构的描述是可行和适用的,并对五个集水区的侵蚀结构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林馗 《山地学报》2006,24(B10):313-317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探讨南方山区以集体林为主的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旨在为相类似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研究提供借鉴。在借鉴国内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南方山区县域和森林经营单位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条件、森林资源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森林生产、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等七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永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相似文献   

9.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与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是提高公民水土保持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中学生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十分必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将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水土保持知识归纳为三种类型:水土资源的重要性;水土流失的规律、分布和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本文总结了水土保持知识的内容指向性及其在教科书中的呈现形式,从数量分布、内容结构和课程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学地理教材中水土保持知识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水土保持知识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周月梅 《福建地理》2005,20(2):7-9,18
本文以福建省诏安县草子坝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基础数据,分析不同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现状和距离道路、居民点的远近,特别是道路、建设、陡坡开垦种果等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为相似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的山区流域经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区流域经营的实质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经营.经营措施包括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鉴定土地侵蚀现状、采用综合的治理与开发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在分析我国现有的经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判别山区流域可持续经营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T HO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INTRODUCTIONThevaluefunctions (e.g .fishandwaterfowlproduction,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efficien cies)ofthewetlandhavebeenhighlydeclinedbythedrainageofwetlands,leadingtoregulationsthatre quiredcompensationfordamagingwetland(NationalResearchCouncil,1 992 ) .HongheNationalNatureReserve (HNNR)ismainlyconsistedofthemarsh ,meadow ,low flatlandandwaterfowlssuchasCico niaboyciana ,CiconianigraandGrusjaponensisasconservationemphasis (NIHong Wei,LIJun ,1 997) .InJanuaryof 2 0 0 2 ,HNN…  相似文献   

13.
高甲荣  肖斌 《山地学报》1999,17(3):244-249
荒溪生态系统是流域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基于阿尔卑斯山区近20年荒溪近自然管理的研究成果,简要地介绍了荒溪近自然管理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分析了荒溪与其周围景观的相互作用特点,并对荒溪在景观中的输送功能、生活空间功能和自净化功能以及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胡广录  赵文智  刘鹄  李守波 《中国沙漠》2010,30(6):1398-1404
以1987年、2000年、2008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在GIS 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支持下,获得了民乐县童子坝河流域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景观类型信息和描述景观格局特征的8个景观指数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实施综合治理前后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类型水平上,各种草地景观类型的斑块呈现边缘整齐、形状规则的特点,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减小,聚合度增加;特别是高覆盖度草地的斑块数目、平均斑块面积都呈增加趋势,斑块边界形状变得连续、规则,显现出人为干扰的痕迹;河床、河漫滩景观的斑块数目减少,斑块边界形状趋于规整,贯穿连通性增强\.②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空间格局规整有序,景观多样性提高,异质性增加,破碎化程度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强,以高覆盖度草地为主的景观优势显著体现出来。③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对童子坝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这可为内陆河小流域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低山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山丘陵半干旱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加上人类活动的长期负面影响,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文结合低山丘陵半干旱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论述了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并总结了该地区治理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可以为同类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principles and the algorithm of order classification of river watershed divides are outlined. It is shown that a formal application of any available order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s for river watershed divides is not theoretically grounded as well as being impractical, because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for formation of watershed divide network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perating in the river network. We have formulat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etermining the watershed divides order on the basis of a serial sequence of sections constituting the travel path of an arbitrary water drop from the watershed divide to the outlet section of the basi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der N should be assigned to the section of the watershed divide belonging to the full divide line of the N-order basin only if the travel path from it to the N-order stream is “full” in the topological sense, i.e. includes sections of all orders, from 1 to N. Also, we present a variant of determining the order on the basis of so-called higher-order triplets, incomplete sequences of sections of three neighboring orders along the travel path, with the higher of them determining the watershed divide order. The use of triplets is a subjective procedure of generalization that eliminates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random erosional incisions on the forms of stable high-order watersheds. We outline the variants of the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the network of watershed divides and calculating their orders, based on processing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through the use of standard GIS ArcMap tools.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the form of a correlated classification of river and watershed networks which are rationally interpreted and hold promise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functioning and evolution of river systems. The study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formation “cores” of river systems, i.e. regions within which the system reaches a higher stream order and which are bounded by watersheds of the same order.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介绍的小流域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科学决策为目标 ,以地块为基本操作单元的土壤侵蚀模型、生产潜力模型、成本效益模型与GIS的集成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查询、更新、处理、模型分析和输出等多种功能。分析模型与GIS集成的基本单元是地块 (landunit) ,在地块上实现模型参数的提取与传递、模型计算及显示与分析。在分析各种集成方式的基础上 ,选取了动态连接库及其扩展方式 ,实现了土壤侵蚀模型、生产潜力模型、成本效益模型、规划模块与GIS的紧密集成 ,以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 ,服务于水土保持的现代化管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流域水资源冲突问题,将谈判支持系统引入到流域水资源谈判中来,建立一种面向解决流域水资源冲突的网上谈判支持系统;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理论对该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框架设计。流域水资源冲突网上谈判支持系统是一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辅助谈判中的一方或各方公正合理地解决争议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其为缓解和解决存在的或是潜在的水资源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且丰富了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与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19.
衡水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流域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流域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将为流域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回顾了国内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该流域进行了生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衡水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中等或者亚病态,最后提出衡水湖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依据,是协调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归纳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以流域研究单元为例,系统总结并对比分析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流程,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展望,在深入探究相关概念基础上,利用3S空间技术建立统一完善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建立动态长期生态系统健康监测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