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省份之一,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诸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根据河北地下水资源现状以及超采地下水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分析,对进一步开发将引发更加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预测,并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俊杰 《地下水》2010,32(6):178-179
针对沧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为维持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大量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地下水漏斗扩展、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缓解沧州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3.
鲁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开发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鲁北平原在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开采地段过于集中在城镇,加上不合理开采等因素,出现了区域性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不断扩大、部分地段地下水资源枯竭和水质咸化问题严重、重点城镇地面沉降加剧及饮用高氯高碘地下水引发的地方病呈上升趋势等诸多水环境问题。笔者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从地学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地下水开采的有关资料表明,自1981年以来大同市地下水开始超采,致使大同市地下水各降落漏斗已逐渐靠拢或合并,已经形成了一占据大同大半市区的降落漏斗。通过对大同市各地下水取水点超采量的变化、地面沉降的发生时间与相应位置、地裂缝产生的规律、地质构造的区域背景资料的详细对比与分析,说明了地下水严重超采是导致大同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产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5.
杨则东 《安徽地质》2007,17(2):134-139
论述了阜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历史、现状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超采现状以及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本文论述了阜阳地面沉降的原因、现状和特征以及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新生 《地下水》1998,20(2):47-49,79
文章揭示了1993年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状况。分析了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扩展和造成的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杰 《地下水》2010,32(6):41-42
沧州市是资源型缺水地区,随着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继而产生了地面沉降,并引发了城市内涝积水、城市供水、供气管网屡遭变形破坏,河床下沉行洪能力降低等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沧州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初步分析表明,地面沉降量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运用相关理论,对地面沉降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江苏苏锡常地区地表水由于遭受严重污染,致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又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为使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和保护同步发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段树义  汪春桥 《地下水》2006,28(3):54-58,110
临清市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县市之一,城区用水全靠提取地下水.由于大量超采,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势必引起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摸清地下水位下降与地面沉降的状况,提出阻止地面沉降的补救措施,对地上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的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临清市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量研究的过程及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缓解地面沉降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聪明 《地下水》2010,32(4):26-27
太原市水资源严重紧缺,需水量和用水量剧增,地下水超采,由此引起岩溶泉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出建立地下水库是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论述了建立地下水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天津市多年控制地面沉降工作的实践,总结分析了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严重超采,而控制地面沉降的首要措施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使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解决地下水超采区的替代水源。  相似文献   

12.
范建明 《地下水》2003,25(1):19-20
大同市市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为地下水源,但多年来一直处于超采状态,现状年开采量已占允许开采量的150%,致使地下水可利用量逐年减少,同时过量的地下水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面沉降及产生地裂隙等。本文总结归纳出了几个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与地下水超采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超采程度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超采已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为了从区域上认识深层地下水的超采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分别以地下水开采潜力系数(深层地下水可利用量/现状开采量)、地面沉降量、多年平均水位下降速率为指标对地下水超采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从区域上来看,深层地下水总体上处于超采状态,已无开采潜力。地下水开采程度指标采用以2003年为现状年的开采量,因此更多反映的是开采程度现状。利用地面沉降和多年平均水位下降速率计算的超采结果更多地反映了深层地下水开采历史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1,(2)
根据实测成果资料,分析阜阳市城区因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变化过程和地面沉降带来地质灾害和问题,为控制地下水超采,当地政府出台限采法规和措施,随着一系列限采措施实施,地面沉降由快速沉降期变为缓慢沉降期。通过对限采效果的分析,指出要重点落实水源置换和封井等措施,通过跨流域引水,进行地下水回灌,使中深层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城区地面沉降将进入逐渐恢复期。  相似文献   

15.
沧州地处平原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较少,但超采地下水引发严重地面沉降,地裂缝、软土触变和盐碱土地质灾害也较发育,沿海地带风暴潮和海岸蚀退地质灾害严重。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禹群 《地下水》2012,34(6):1-5
地面沉降是地面高程缓慢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严重时就会演变成一种地质灾害。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天然和人为因素,常见的地面沉降绝大部分属于人为因素。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变形、出现裂缝、导致地面建筑物破坏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害巨大。控制地面沉降主要因素在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区域地面沉降模型,预测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案和开采量所可能带来的沉降量,优化最佳开采量,有效防控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7.
蒋咏  杨桂莲  常本春  章树安 《水文》2013,33(1):58-62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地下水超采、引发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回顾了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历程,对禁采后出现的地质环境进行了效应分析,并从不同类型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角度,科学理性地分析了“禁采令”存在的不足,对该区域进一步做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天津地面沉降区地下水资源超采和涵养恢复阈值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克刚  徐鸣  于强  王威 《地下水》2010,32(1):30-33
天津市地面沉降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型地面沉降,发育范围广,沉降程度高,灾害损失大,有效防治天津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手段是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超采、涵养恢复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地面沉降的发育特点出发,综合分析讨论,认为天津沉降区整体上地下水已经超采,仅研究小区域地下水是否超采,存在“以小论大”的误区,宜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单位来开展超采情况评价,地下水资源实现有效涵养恢复的阈值是要求地下水位恢复至地面沉降临界水位以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沧州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造成土地盐碱、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高,水资源严重匮乏,为维持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得不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由此引发了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深层地下水漏斗扩展、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探讨通过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压采深层地下水,改善沧州水环境。  相似文献   

20.
范树宏 《地下水》2009,31(6):44-45
大同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现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0m^3,远低于世界公认500m^3的严重缺水线,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3。由于长期的超采,使得地下水位每年以2m到2.8m的速度急剧下降。地下水的过量超采,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泉水衰减、水质恶化等多种环境地质问题。为了市中心城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探索其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