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影响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冲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由于其严重的生态退化、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倍受广泛的关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该地区注入大量经济援助和许多项目资助。许多研究论文强调了西部生态恢复对中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少有研究论文关注影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冲突分析。本文分析了在目标和利益驱动下的主要冲突类型,这些冲突相互作用而且极易被忽视。为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建议多方位的冲突管理必须实施。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山地开发、保护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山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成为平原区的生态屏障。但是,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植被一经破坏便不易恢复,土地生产潜力也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差。为保证山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应在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广大山区脱贫和实现小康应寄望于全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实现。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428,自引:3,他引:428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西部 1 2个省 (区市 )2 0 0 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 ,对中国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 1 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除云南、西藏 2个省 (区 )的生态足迹为盈余外 ,其余 1 0个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 1 62 .5× 1 0 4 km2 ,该数据相当于新疆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大陆地势变化三级阶梯为基础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宏观构架.遵循地形为主导因素,并结合水热因素的分异,对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进行了分区,共分出3个大区,40个区和66个亚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开展以亚区为单元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途径及其应着重研究的科学问题,同时,提出开展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及其保护与建设研究可以作为促进山地学科发展切人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映雪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3):47-50
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而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又都是人类发展的需求。西南山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并且形成了较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改变西南山区农村的贫困问题,其核心即是解决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的矛盾,只有对一个区域进行综合的生态和经济的统筹规划,才能打破生态-经济-人口的恶性循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脱贫工程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山地发展的一般模式——以天山巴音布鲁克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河西走廊是一条事关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建设的唯一一个实体型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好这条生态经济走廊,需要实现经济综合开发的10大战略转变。即:由“古丝绸之路走廊”转变为“新欧亚大陆桥走廊”,由开发移民走廊转变为生态移民走廊,由粮食走廊转变为肉食走廊、制种走廊和草业走廊,由单一工矿走廊转变为综合型生态工业走廊,由串珠状城镇走廊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由缺水走廊转变为生态节水走廊,由生态脆弱走廊转变为“生态重建走廊”,由战争要道走廊转变为战略要冲走廊,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通过上述战略转变,重振丝路雄风,把河西走廊建设成科技型、节水型、外向型、加工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 相似文献
9.
1996年 ,我曾经针对当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状况提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要从对指标体系的研究转移到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 (自然机理研究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地理学、可持续发展论理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管理学。现在看来 ,这种观点还过于狭窄 ,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 ,除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以外 ,还需要开展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这是我在读了郭华东先生的《对地观察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以后得到的思想认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仅仅研究指标体系实际上是“丢了西瓜抓芝麻”… 相似文献
10.
基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探讨了该区域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中,面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兵地融合等五方面的发展困境.提出只有建立并落实对西部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要利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契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移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扭转贫穷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在西部牧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关键要解决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长效机制的构建,防止移民再度开垦引发的过度开垦;在唯一保留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新疆,其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形成兵、地融合经济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山区坡耕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固氮植物篱近年来被热带地区用作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的有效手段。在地处亚热带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宁南持续发展实验站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顺坡耕作方式相比,利用新银合欢(L.1eucocephala)或山毛豆(T.candida)在坡耕地上每隔4m培植高密度的双行等高植物篱可使坡耕地的径流量平均减少49.6%以上,土壤侵蚀及其产生的养分流失均减少98%以上,土壤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等养分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农作物产量得以维持和提高,这说明等高固氮植物篱对我国亚热带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同样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贫困人口集中。文章探讨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在岩溶山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力图寻找岩溶山区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岩溶山区存在的山地文化封闭性和典型的贫困文化特性及不合理的现代性转换导致区域生态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岩溶山区应通过生态恢复模式示范建设、开展参与式社区资源管理、改善居民聚居点环境来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次互动与接纳,拓宽现代性生长的内在精神空间,变外源性的“输血”机制为内源性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石灰岩山区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突出第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广东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阐述山区县域农业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函数, 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反映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运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五华县对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下的制约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山区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省的根本建设和国土自然环境的稳定,依据持续发展思想,分析了山区在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1,自引:11,他引:61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迥异、生态退化问题千差万别,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等研究和解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并特别指出,应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采取基于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以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综合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从系统运行中提取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来监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能力。文章依据一定的原则,选取了4大类28个指标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测度,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组合类型,并对其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西北地区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了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及西北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山区城镇化方向选择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中国山区城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山区城镇化水平低且多呈无序状态,资源开发对山区城镇化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旅游业的发展则是山区城镇化的新动力.同时还从山区的边缘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城镇空间组织的离散性及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山区城镇化的特殊性,初步提出“科学统筹、规划先行、中小城市为主、规模适度、高标准、集约化、特色化、功能化、可持续化”的山区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下水危机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我国北方地区大约70%的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用来灌溉农业。超采地下水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大战略性对策与措施:(1)发展节水型农业,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2)南水北调和区域管理是解决北方地下水危机的重要途径;(3)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4)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来解决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