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研究人员在一个古代茧里发现了目前为止最古老的化石动物精子。它的形状和大小类似于现代"小龙虾蠕虫"精子,专家相信它将揭示过去5000万年间有关这种蠕虫进化的线索。这项完好保存的发现比相似的发现早1000万年,专家希望利用成像技术研究全世界各地收集的其他茧。这个化石环带纲茧是从南极洲半岛马兰比奥岛拉梅塞塔形成物的沉积物里收集到的,环带纲是一种包括蚯蚓  相似文献   

2.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 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 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相似文献   

3.
外表的色彩是棕色的,长相既像虾又像蟹,所以人们又称鲎为“马蹄蟹”。它是和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15,(5):3
<正>近日,科学家在北非国家摩洛哥发现了一块有4.8亿年历史的史前龙虾化石,其肢体特征与现代甲壳类生物相似,科学家相信是甲壳类生物的始祖。报道称,这种龙虾头部长有布满刺状物的"肢体",用来过滤海水中的微生物进食。科学家认为,这或许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滤食动物。该化石保存完好,长约2米,比人类还要高,体形呈立体状。它被归类为奇虾科,甲壳、昆虫及蜘蛛便是由奇虾科进化而成。此外,  相似文献   

5.
正鲎,这种珍稀的海洋动物和它们的名字一样少见。鲎是现存最古老的节肢动物,它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远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时,它们就已经在海洋里有了一个繁盛的家族。经过4亿多年的沧桑变迁,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从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鲎在我国分布之北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彝豪 《海洋科学》1984,8(4):38-38
中国鲎(Tachrpleus tridentatus Leach),又称三刺鲎,是目前世界五种鲎之一,产于我国及日本南部沿海。鲎有两个特殊功能:它的一对复眼具有侧抑制作用;鲎血对病毒性热原极为敏感。根据这样的机能,目前已设计出一种新的电视摄象机;有些国家竞相研制价值昂贵的专利品——鲎试剂。由此,使这种远有四亿多年生命史、默默无闻的活化石一  相似文献   

7.
1984年4—6月间,笔者在进行鲎的资源调查中,在我国北部湾沿岸浅海发现了一种过去国内无人报导的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现存的三属四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utatus、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马来亚鲎Tachypleus gigas、圆尾鲎Carcinoscorpins rotundicauda)中,个体最小的一种。这种鲎不能食用,人吃后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因此,广西沿海渔民都叫它鬼鲎仔。现将圆尾鲎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以及与中国鲎的不同之处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六翼  刘雪 《海洋世界》2013,(3):34-37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也是现代生物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的时期。许多种类的无脊椎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内大量地出现,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欧巴宾海蝎欧巴宾海蝎是一种被发现于寒武纪化石沉积层中的节肢动物。它的节状身躯两侧分布着叶状足,其身体后部则有一扇形尾  相似文献   

9.
贝类动物因具贝壳而得名,又因身体柔软被称为软体动物。如果把化石种类计入在内,全世界共有贝类动物14.5万多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包括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瓣鳃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等七大类。除瓣鳃纲有淡水种类和腹足纲有淡水、陆栖种类外,这七大纲的贝类都生活在海洋中。  相似文献   

10.
蓝色新事     
<正>2美国动物Animal科学家发现3.1亿年前鲨鱼"托儿所"研究人员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鉴定出一个具有3.1亿年历史的鲨鱼"托儿所"的化石。作为现代鲨鱼最古老的近亲之一,班尊卡(Bandringa)(大图为艺术家所绘想象图,它具有敏感的宽而平的嘴部)是底栖生物,类似于现在的锯鳐。  相似文献   

11.
鲎,俗称海怪,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海洋动物。据生物学家研究,约早在35亿年前,鲎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比恐龙还要早,真可说是生物界的老前辈了。鲎属鱼中甲壳类,因而有鲎鱼之称。它常成双结对地在沿海大陆架附近海弋,有趣的是,雌鲎比雄鲎大2倍多,且成年累月背着雄鲎,“夫妻恩爱”,形影不离,即使狂风恶浪也不能拆散它们。对此,韩愈曾有诗云:“鲎形如惠文,背眠相负行。”言之  相似文献   

12.
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鲎资源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 而了解和掌握环境因子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鲎生长状况的影响规律, 进而选择适宜放流的时间和海区, 是保证人工放流得以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对中国鲎幼鲎成活率、蜕壳率、蜕壳增重率、Na+-K+-ATP酶活性、免疫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 探讨了不同盐度水平下中国鲎幼鲎生长、蜕壳、渗透调节能力、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变化。养殖试验持续56d, 结果表明: 不同盐度对中国鲎幼鲎的成活率、蜕壳率、二龄幼鲎均重及蜕壳增重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 且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蜕壳率和蜕壳增重率与盐度的回归分析均表明, 中国鲎幼鲎蜕壳与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24.10‰和24.94‰; 一龄和二龄幼鲎的Na+-K+-ATP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趋势(P<0.05); 35‰和40‰盐度试验组一龄幼鲎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 而5‰盐度试验组一龄幼鲎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显著低于25‰试验组(P<0.05) ; 盐度对二龄幼鲎的ACP、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ZM)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35‰和40‰试验组一龄幼鲎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显著高于盐度较低试验组(P<0.05); 二龄幼鲎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 盐度10‰试验组显著低于30‰和40‰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盐度对中国鲎幼鲎生长、蜕壳、Na+-K+-ATP酶活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 蜕壳最适宜的盐度在24‰~25‰左右, 盐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幼鲎生长率和成活率降低, 渗透调节能力、免疫力和抗氧化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化石是年龄为3500Ma的光合蓝藻细菌。可以想象,在这些复杂生物发育之前还经过了一长串的进化步骤。老于3600Ma的上壳岩石全部经过了高级变质并且大多数已严重变形,因此,形态化石(如果以初始状存在)不太可能被保存下来。因而,在确定生...  相似文献   

14.
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呢?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后来,人们渐渐弄清楚了。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节肢动物,和蜘蛛是近亲。它的头和胸相连,外形很象马蹄,所以渔民把这种奇特的动物称为马蹄蟹。由于在嘴的周围有6对细长爪,行动起来宛如蜘蛛,所以,有的人又称它为鲎蛛。鲎的全身披着硬甲,还有一条长满了针刺的硬硬的尾巴,它的铠甲和尾枪自然是为了防身。令人奇  相似文献   

15.
动态·信息     
发现介于鱼类和陆生动物之间的化石被发现4月上旬,古生物学家们在对北极圈内形成于375万年以前的岩层进行研究后,发现了非常典型的新化石种类。有充足的证据显示,这一物种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处于鱼类和早期有足动物之间。从这次发现的新化石中,人们可以看到,这种动物的头骨背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鲎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广耀 《海洋科学》1987,11(1):40-47
中国鲎肉供食用,特别是用鲎血提取鲎试剂获得成功后,它的利用价值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鲎的生物学研究,前人已有报道,但对中国鲎人工育苗试验研究,在我国尚未见有报道,作者于1981—1982年在室内水池中,对亲鲎的产卵、受精、孵化、幼体培育和饵料等进行了研究,并于1981年孵出幼鲎28265个,培育115天,成活率达95%以上,初步获得育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为人工增殖药用动物,提供了苗种。  相似文献   

17.
夏天,是鲎活跃的黄金季节,也是生产捕捞和食用的最好时节。最近以来,广东沿海一些地方已陆续推出活鲎供应市场。广州的酒楼食肆,每只重3公斤左右的活鲎售价为38元左右。 鲎又称中国鲎,属暖水性节肢动物,生活在近海,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组成。长约60厘米以上,每只重2.5公斤至4.5公斤。它模样古怪,全身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  相似文献   

18.
有壳肉足虫是由壳体包裹细胞质的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于它种类多、对雨养泥炭沼泽水文变化反应敏感且其壳体易于保存,成为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定量重建的代用指标。主要阐述了现代雨养泥炭沼泽有壳肉足虫-环境变量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和具体步骤,及该指标在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在以欧美为主的地区进行的许多研究发现,利用有壳肉足虫恢复的地下水位记录不仅与其他BSW指标(如植物大化石和腐殖化度)记录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它与其他陆地古气候指标、冰心指标、海洋指标及太阳辐射指标等都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充分证实了有壳肉足虫是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的有效代用指标,其重建的地下水位记录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古气候的变化。然而截至目前,有壳肉足虫分类学研究、现代生态模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其应用研究的阻碍,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壳肉足虫在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在该领域尚未开展研究,存在较好的研究潜力,而且其成果可以对我国泥炭地的生态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岩雪松 《海洋世界》2012,(10):58-59
最近,俄亥俄大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表明,洛基山脉的崛起以及所形成北美地区的海陆分隔线,可能促进了新的恐龙物种的进化。特里·盖茨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专家。他说:"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古生物学家的发现已经可以追溯至大约7500万年以前的恐龙化石。"盖茨认为,北美地区的恐龙在7000~8000万年以前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繁盛时期,但在之后,恐龙物种却变得非常稀少。这种恐龙的多样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2大王具足虫,或称为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虫,是世界体积最大的节肢动物门等脚目漂水虱科动物,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世界"最长时间绝食者",日本三重县鸟羽市水族馆饲养的大王具足虫"1号"在一次公开喂食活动中,被馆方宣告死亡,此时它已绝食5年零43天。据悉,"1号"来自墨西哥湾,2007年9月入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