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性海洋系统及其环境要素(尤其是海表温度等)受到局地和其他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率的交互影响,加之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和海洋变化、变率及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强,因而分析其间的净相关性是研究海洋环境要素变化机制机理和预测预报的重要前提。文章选取主要的海洋、大气变率和遥相关型,在一定程度滤除干扰信号后,分析探讨各气候变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海区(简称丝路海区)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相关性特征和差异。通过分析可为我国有关气候变化下区域海洋环境响应、预报减灾研究和决策以及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新的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章构建国内外首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波浪能资源大数据框架,主要包括波浪能气候背景特征、波浪能等级区划、波浪能短期预报、涌浪能特征、资源长期变化趋势和资源中长期预测6大模块;按照三维网格和时间序列实现波浪能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和全息化存储,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实现四维可视化。研究成果可广泛运用于海上风能和海流能等海洋新能源的大数据建设,为国家和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决策人员、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能源开发。  相似文献   

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2):31-35
记者:海洋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是加强海区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2010年东海分局在深化运行机制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 张惠荣:2010年内,东海分局深化海区海洋工作机制,积极谋划海区管理,提升海区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在环保管理方面,初步构建了海区"海洋环保工作协调机制",内容涵盖海洋工程环境评价、倾倒区选划、环境监测、赤潮应急、资料共享、标准管理和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方面;在厦门海域"1127"溢油事件中,省(市)、海区联动应急机制及时启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根据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价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设计了一款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持平台。该系统平台以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通信为依托,具有查看滨海核电厂及邻近海域环境变化,模拟研判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趋势,制定和生成海上应急监测方案,审核与评价海洋放射性监测数据以及开展海洋生物辐射风险评估等功能模块。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将为我国海洋核事故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增强海洋核应急管理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正1国家需求为了抢占国际海域战略资源勘探开发先机,开展环印度洋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和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战略勘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需求。1.1"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环印度洋周边国家大部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所涉及的国家(图1),其中的亚洲地区部分国家同时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国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为清楚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绘制出研究热点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考查当今研究热点问题。结果表明: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且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战略、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文化交流、海洋经济等问题展开;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战略对接研究、跨区域的产业合作研究仍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背景,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的困境,提出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的观点。通过介绍美国、丹麦、澳大利亚和我国的主要海浪发电装备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上风能和波浪能概况,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基于高程数据、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等,首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灾害,基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和历史气象水文数据和航运信息等,以大风(浪)风险为例,进行了评估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尤其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附近的大风(浪)风险较高,而印度洋的风险则普遍在中等以下;夏季,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尤其是索马里东北部海域大风(浪)风险较高,其它海域的风险则多在中等程度以下。  相似文献   

9.
提升海上应急搜救能力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发达国家海上搜救体系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搜救力量专业化、应急响应快捷化、组织协调高效化、搜救业务程序化等方面。文中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4个国家的海上搜救组织构成、搜救力量水平、搜救工作模式等进行了分析,与我国海上搜救体系和机制进行了对比,并从优化搜救组织模式、完善搜救运行机制、健全搜救力量等方面给出了发展我国海上搜救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海上溢油预测与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了中国近海海上溢油预测与应急决策系统,由三维水动力模型、溢油风化模型、环境敏感区图和决策支持模型组成。系统能够预测海面油膜的漂移-扩散行为和风化过程,提供敏感区污染预警和资源优先保护次序、溢油应急优化方案以及溢油清污效果实时动态模拟。作为海上溢油应急反应决策平台,系统能够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上的务实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海上合作在合作原则、合作思路及合作重点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析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据点——肯尼亚的战略优势及海洋优势,提出中国与肯尼亚海洋合作应从推动双方海洋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中肯海洋渔业联合研究中心、资助联合研究项目的开展、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扩大青年科学家培训规模、加强双方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5个方面重点推进的建议,为今后中-肯海洋合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始于中国的丝绸之路通过商业贸易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历史上,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为其核心内涵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海上丝路",法律护航必不可少。截然异同于国内法,国际法是主权国家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制定并得到整个国际社会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实现"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必然离不开对国际法的讨论与检索。文章从《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东盟达成的诸多协定等出发,讨论了在我国所属南海海域展开海洋开发建设以及"海上丝路"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探析了"海上丝路"法律机制运用的优势,旨在为"海上丝路"建设的法律保驾护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的背景下,结合东盟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角度对东盟国家存在的海洋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这对我国加强对东盟国家的认识,规避来自海洋方面的风险,更好地与其进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东盟四国构建了评价海洋综合风险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投影寻踪方法的海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以东盟四国中的菲律宾作为代表开展实验验证,最终得到菲律宾的海洋综合风险等级,并依据评级结果对我国与菲律宾的合作提供辅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工产业的发展导致海上危化品泄漏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如何开展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已成为迫切需求。对泄漏危化品未来漂移扩散情况进行预测与可视化呈现是应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针对污染扩散可视化的相关研究在场景构建、渲染效率、可扩展性、交互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ity3D引擎及其粒子系统的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在海洋周边三维场景构建和模型数据优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粒子的动态更新实现了危化品扩散过程的可视化,并提供了针对场景漫游和扩散过程控制的交互接口。以杭州湾海域为例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性能和效果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能够为海上危化品泄漏突发事故应急提供信息参考与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2017,39(11):37-48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 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难事故风险持续增长,海上人员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海上搜救区域的确定和搜寻方案的规划两个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综述了海上搜救辅助决策关键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相应的研究成果。首先,针对海上遇险目标的运动特性,介绍了遇险目标漂移模型的发展,概述了漂移轨迹和搜救区域的计算方法;其次,分别对静止和运动目标的搜寻策略进行了回顾与归纳;最后,总结了上述技术在国内外的业务化应用情况,进而探讨了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重大海难事故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前,山烟台海事局负责建设的北方海区海上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通过了交通部的验收,它填补了我国船舶溢油防治系统建设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北方海区溢油应急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海洋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的内涵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下已然发生变化,竞相成为主要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中国倡导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着海上霸权、地缘政治、战略平衡和利益创造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统领,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海洋文化建设、法规体系、深海科技和强大海军等方面人手,寻求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之道。  相似文献   

19.
浒苔灾害卫星遥感应急监视监测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夏季黄海、东海突发的罕见的浒苔自然灾害直接危及青岛近海环境和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的举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按应急与业务运行兼容需求,在"HY-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国家MODIS数据共享平台、海上溢油卫星遥感系统等基础上及时构建了浒苔灾害卫星遥感应急监视监测系统,利用国内外有限的17颗遥感卫星数据,实现了对此次浒苔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多频次、多角度动态监测,及时得到了全面、准确、客观的信息,为国家海洋局应对浒苔自然灾害前线指挥部应急响应、决策指挥提供了有力、有序、有效的技术支持。主要描述应急监视监测系统的构建、运行和应用,为今后海洋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提供参考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远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远洋航运业5个方面概述我国海洋产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和现状,提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海洋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和方式,其中合作重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矿业,合作方式包括以服务贸易为导向、以资源利用为重点和以产能合作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即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和支点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的海外布局以及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海外企业支持政策,助力我国海洋产业顺利走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