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国民政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 特别是从事区划地名工作的同志,都应该多关心、多支持《中国地名》杂志。为什么呢? 第一,《中国地名》杂志是全国区划地名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全国区划地名工作惟一的一份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地名》杂志中汲取外地区划地名工作先进经验,指导基层区划地名工作,规范乡(镇)地名管理,提高区划地名干部专业素质,推进农村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程是辽宁省东港市推出的全新做法。近年来,东港市加大了《中国地名》杂志的订阅力度,实现了所有乡(镇)订阅《中国地名》杂志的目标,为县、  相似文献   

3.
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派、中国地名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王际桐被授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际桐是我国著名的地名学专家,195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先后任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地名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后任办公室主任、委员会秘书长、民政部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司副司长、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会长、中国地名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成员兼中国分部主任等职。十几年来他撰写了《王际桐地名论稿》等论著,主编了《地名学概论》、《实用地名学》等书,先后发表地名学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稿约     
《中国地名》杂志是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和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地名》2006年为月刊,48页,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大16开本。具有跨学科、边缘性、权威性特点。《中国地名》创刊21年来,始终走在地名学科前沿,以发表业界最新成果为己任,在推动学术研究,推动的学科发展,推动地名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欢迎订阅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立足地名,面向社会,服务经济,走向市场为宗旨,及时传达民政部有关区划地名工作的部署,总结交流各地的先进经验。《中国地名》杂志是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指导下,探索地名理论、开发地名资源、传播区划地名信息、指导推进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宣传国家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地名学研究,交流地名管理先进经验,宣传与推广标准地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及时传达民政部有关区划地名工作的部署,为各地提供最新资讯。《中国地名》杂志是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指导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和辽宁省地名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自2006年起改为月刊,大16开本,64页。国内统一刊号: CN21-1262/K;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7793。本刊以“立足地名,面向社会,服务经济,走向市场”为宗旨,致力于传播地名信息,推广地名研究成果, 宣传地域文化。深受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读者的欢迎。在国内,凡有地名的地方就有《中国地名》杂志,在网上《中国地名》以独特的风采吸引着百万读者。为满足庞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宣传国家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地名学研究,交流地名管理先进经验,宣传与推广标准地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及时传达民政部有关区划地名工作的部署,为各地提供最新资讯。《中国地名》杂志是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指导下,探索地名理论、开发地名资源、传播区划地名信息的惟一媒体,是各级地名工作者明确思路,掌握信息的必读刊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杂志2011年第十一期刊登了朱江领先生针对《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撰写的《关于国家地名数据库3.0版申地名分类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为“朱文”)一文,提出了对其中部分地名分类的商榷意见,颇有抛砖引玉之意。本文愿与朱先生共勉,并对其中的观点提出訾议,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只要执著     
岁月如斯,1996年的《中国地名》又前进了四步。 如果说,去年是她的低谷,那么,今年正是她走出低谷的拼搏。你看到的是她刚毅的面孔与挺拔的身姿,但你也应注意她身后那串带血的脚印。 既然逝去的心血和汗水不能化为琼浆,就让它化作永恒的文字吧,当岁月的大潮云涌之际,历史已毫无选择地把这一神圣的使命交给这些寂寞的守望者——《中国地名》的读者、作者和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杂志读者赏石联谊会于2007年2月3日在沈阳召开,赏石界理论家、藏石家、知名人士、奇石爱好者等参加会议。会议就如何搞好赏石联谊活动,扩大赏石联谊队伍,办好《中国地名/石话实说》栏目,扩展《中国地名》读者群体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陈潮 《中国方域》2004,(5):19-19
近日翻阅报纸,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黄山在哪里”一文,读到安徽黄山市境内“黄山”地名之多,以致著名风景名胜地的黄山反而难以寻找,笔者深有同感。早在1991年笔者于《中国地名》杂志第六期上,也曾以“黄山在哪里”为题,撰文从行政区划角度指出黄山市定名之欠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辽宁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宣传国家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地名学研究,交流地名管理先进经验,宣传与推广标准地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及时传达民政部有关区划地名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09,(10):80-80
《中国地名文化万里行——走进海港区》专辑缘于一次战友相会。 今年7月下旬,我到秦皇岛市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我见到了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战友胡秋生,中午在一起吃饭时,谈到我所从事的编辑出版《中国地名》杂志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由《地名丛刊》到《中国地名》正式出刊100期,同时将迎来《中国地名》创刊17周年,这是非常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 回顾《中国地名》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创业、发展、成熟、腾飞四个阶段。从1984年9月《地名丛刊》创刊至1985年末为创业阶段;从1986年季刊改为双月刊至1990年末为发展阶段;从1991年《中国地名》正式出刊至1996年末为成熟阶段;从1997年《中国地名》改为大16开本与国际市场接轨至今为腾飞阶段。 我是1985年7月调《地名丛刊》任副总编辑的。在这里我工作了12年,直到1…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的地名刊物,是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和辽宁省地名学研究会的会刊。是广大地名工作者和读者的良师益友,是社会各界热爱地名研究的仁人志士研究地名的阵地,是透视我国地名工作和地名研究成果的窗口。《中国地名》诞生于《地名丛刊》的胚胎上,以后又得到从事地名学研究的专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杂志社: 值此《中国地名》创刊100期之际,天津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地名学研究会和市全体地名同仁,谨向您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今天不仅是《中国地名》出版了100期的大喜之日,而且你们还走过了不平凡的17年开拓进取、艰苦创刊的道路; 17年前的今天,《中国地名》在中国地名委员会的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名机构和地名工作者的期待下,特别是在辽宁地名管理机构及其领导的全力支持下诞生了。它标志着中国的地名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地名工作者从此有了自己的理论和宣传阵地,全国的地名同仁为此欢欣鼓舞。 17…  相似文献   

18.
地名档案工作开展十几年来形成了一定规模。根据《全国地名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继国家、省(区、市)建立地名档案馆、库后,地、市和县、区两级也建立了地名档案室。目前,对地名档案室实施考核已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试就这项工作的有关问题谈谈认识。一、地名档案室考核工作的意义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加强各级地名档案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级地名领导机构要加强对地名档案工作的领导”。强化地名档案工作领导机制,展开高效率的业务指导,是做好地名档案工作尤其是基层地名档案工作的切实保证。地名档案…  相似文献   

19.
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中国地名》以崭新的姿态、丰硕的成果迎来了它百期喜庆的日子! 回首百期,自1984年创刊以来,《中国地名》在老一辈创业者的精心呵护下,以其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为《中国地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眸百期,《中国地名》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创精品争一流,硕果累累,为中国的地名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信息载体的地名,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必将给《中国地名》提供更加广阔发展的契机。 “…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学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于1月23日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会议室召开。常务理事王际桐、褚亚平、陈章太、杜祥明、李炳尧、李崇岭、陈仲雍、张成秋出席;理事陈根良、周定国、张仲春,副秘书长商伟凡,民族语地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戴庆厦,《中国地名》杂志总编辑萧福春列席。 会议在王际桐副理事长主持下,听取商伟凡副秘书长1995年工作总结,部署1996年工作计划,以及萧福春总编辑、张仲春副总编辑关于《中国地名》办刊情况的汇报。经讨论,会议通过如下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