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辽南瓦房店市长兴岛镇二龙山、长岭子等地的寒武纪—奥陶纪冶里组上部首次发现Saukia,Calvinella等属种的化石,确定了Saukia—Calvinella组合带,为晚寒武世凤山阶最顶部的化石带。此外在该带之上采到了微体化石Ulahconusbeimadaoensis,该化石属种为奥陶纪早期的标准分子。据此重新厘定了辽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2.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15-223
四川是恐龙资源大省,自1915年首次科学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恐龙动物群组合、系统演化、集群死亡原因与埋藏环境、生活习性与行为方式、骨组织学与古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并鉴定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35属48种,占中国恐龙骨骼化石种类的近1/5,恐龙足迹化石21属20种,占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1/3。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恐龙足迹和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我们期待未来四川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在早期和晚期恐龙的发现、绝对年代测定、系统演化、区域性对比、微观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恐龙资源大省,自1915年首次科学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恐龙动物群组合、系统演化、集群死亡原因与埋藏环境、生活习性与行为方式、骨组织学与古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并鉴定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35属48种,占中国恐龙骨骼化石种类的近1/5,恐龙足迹化石21属20种,占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1/3。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恐龙足迹和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我们期待未来四川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在早期和晚期恐龙的发现、绝对年代测定、系统演化、区域性对比、微观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披毛犀(Coelodonta属)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然而,披毛犀的早期记录只有少量材料来自几个约1.7MaBP的中国地点。本项研究从甘肃临夏盆地最早的黄土沉积中发现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古地磁年龄测定约为2.5MaBP,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将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0.8Ma。这一发现对了解披毛犀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进步的特征显示Coelodonta属至少在上新世就已经从真犀族中分离出来。这些Coelodonta属的化石发现于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结果。披毛犀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6.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嘉荫县恐龙化石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其产地是我国发现最早并经科学记录的恐龙发掘地。嘉荫县恐龙产地位于喜荫县城南西9km处,渔亮子-小滚子沟之间。最早发现者是俄国人古洛夫。到目前为止已组装五具恐龙化石骨架,分别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委员会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长春地质学院博物馆。化石主要产于晚白垩世晚期的渔亮子组砂岩、砂砾岩及含砾砂质 泥岩中。  相似文献   

8.
刘欢  朱士兴  田辉  张健 《世界地质》2017,36(1):1-14
对采自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泥页岩进行化学浸解和筛析,获得大量微体化石,主要包括:Leiosphaeridia,Trachysphaeridium,Satka,Favososphaeridium,Tanarium,Siphonophycus,Oscillatoriopsis,Laminarites等。化石组合特征为:(1)以单球类-复球类化石分子为主,纹饰复杂;(2)小型具刺疑源类化石大量出现;(3)多细胞生物占有一定的数量。新的化石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龙山组微体化石的内容,也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江苏地质》2012,36(2):129-133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己知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涛 《地质通报》2002,21(10):604-608
披毛犀(Coelodonta属)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然而,披毛犀的早期记录只有少量材料来自几个约1.7Ma BP的中国地点。本项研究从甘肃临夏盆地最早的黄土沉积中发现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古地磁年龄测定约为2.5MaBP,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将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o.8Ma。这一发现对了解披毛犀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进步的特征显示Coelodonta属至少在上新世就已经从真犀族中分离出来。这些Coelodonta属的化石发现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结果。披毛犀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11.
遗迹化石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而对沉积环境的解释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在天山南侧的诸多新生界剖面上首次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为地层界面的认识和进一步分析当时的生物面貌、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发现了3个遗迹化石相,即Scoyenia(斯柯茵迹)遗迹相、Skolithos(石针迹)遗迹相Glossifungites(舌菌迹)遗迹相,共计有10余个遗迹化石属,这在以陆相为主的地层中是不多见的。另外,在一些剖面上还发现了大量哺乳类足迹化石,对确定当时生物群的面貌和生态环境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报道长阳地区陡山沱组底部硅质结核中发现的疑源类微体化石,并在陡山沱组二段中首次发现 Hocosphaeridium scaberfacium.研究发现,长阳古城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界之上13.9-22.6 m处产丰富的疑源类化石,目前己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化石9属11种(含1个未定种),包括:Distosph...  相似文献   

13.
陕西洛南中元古代的具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绪  翦万筹 《西北地质科学》1993,14(2):97-106,T001
文中所描述的化石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具壳动物化石并首次发现于中元古代洛南群巡检司组的底部。根据洛南地区前寒武系的地层层序、同位素年龄以及叠层石的组合特征等,与天津蓟县剖面对比,巡检司组与蓟县的雾迷山组相当,已为国内外学者熟知,其推测年龄约为1200Ma。文中着重于对化石材料的形态描述,共描述了4属(其中新属2个),6个新种,1个相似种。这些材料说明1200Ma前已存在着具壳的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4.
冀西北青白口系Chuaria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华北震旦亚界中能否找到肉眼清晰可见的藻类化石,一直是地质界和古生物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最近在蓟县井儿峪组中Chuaria的发现,和笔者在怀来长龙山组Chuaria等多种藻类化石的发现,都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在宁强县胡家坝乡高家山的震旦系上统高家山组下段碎屑岩中,笔者发现了大量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并发现宏观藻类化石与其共生。经对296块化石标本的初步鉴定,计有蠕形动物、似水母类化石等三属六种(其中新属两个,新种五个),遗迹化石七属七种,宏观藻类两个属种。早在五十年代,陕西省地质局磷矿队在陕西宁强普查磷矿时,曾在“宽川铺组”发现了“蠕形虫化石”。1964年,张录易将该化石定为 Chabakovia sp.;1967年,陈孟莪配合四川石油管理局某队采集了18个化石体,将其命名为须腕动物门皱节虫属 Cf.Sabellidites  相似文献   

16.
殷继成  李大庆 《地质学报》1993,67(2):146-158
滇东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含有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经对27条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和研究,共鉴定有遗迹属45个,遗迹种87个。其中新属2个,新种7个,已知属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1个,已知种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8个。根据不同遗迹属在界线层中出现的顺序和组合特征,将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遗迹化石由老到新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带,并与国外相当层位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对地质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化石根据头骨特征等被划分为鸭嘴龙亚科(Hadrosaurinae,无头冠)和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ae,有头冠)。黑龙江嘉荫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保存了丰富的鸭嘴龙化石,其中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Riabinin,1925)是最早在中国发现的恐龙,属鸭嘴龙亚科;嘉荫卡龙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Godefroit et al,2000)也是在这里发现的,属赖氏龙亚科。本文描述了采自嘉荫龙骨山的部分左齿骨化石和一些牙齿化石,新的化石明显属于鸭嘴龙亚科,主要特征为:齿骨每个牙列有5个以上的牙齿,牙冠边缘小锯齿由乳头状小瘤构成。新发现的牙齿牙冠上发育有明显的第二、三副脊,这在鸭嘴龙中是罕见的。新发现的化石明显不同于产于同一地点的嘉荫卡龙,但由于黑龙江满洲龙模式标本没有保存牙齿,因此暂不能与之充分对比。  相似文献   

18.
刘鹏举  尹崇玉 《地质学报》2005,79(5):594-594
贵州瓮安磷矿震旦系陡山沱组磷质岩中含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疑源类化石,化石个体大,具形态多样的刺饰和多层结构的外壁,与峡东地区同期硅化疑源类组合总体特征相似,可直接对比。本文系统描述了在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新发现的疑源类化石4属4种,其中包含新属2个,新种2个,未定种1个。它们是Bacatisphaera baokangensis Zhou,Brasier et Xue,2001,Taeniosphaera doushantuoensis gen.et sp.nov.、Rugospinasphaera speciosa gen.et sp.nov.和Meghystichosphaeridium sp.。新材料的发现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内容,为研究震旦纪陡山沱期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友崇 《甘肃地质》1995,4(1):1-13,T00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 湖北建始、恩施、咸丰和来凤—龙山等白垩纪红层盆地(图1),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条形,范围较小,最大的恩施盆地约180平方公里;最小的咸丰盆地仅约8平方公里;建始、来凤—龙山盆地分别为60和120平方公里;均属典型的断陷盆地。“红层”中未发现过化石,李四光(1939)、刘之远(1951)称为第三系恩施砂岩,以岩石特征笼统地同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